蔡寧
關鍵詞:臨床輸血 觀念
輸血是一種重要的急救措施,常用于搶救急性大出血的患者。對于慢性貧血及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嚴重感染性低血壓,出血性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減少、血友病)等均有重要的治療意義,它已成為臨床常用的治療方法之一。隨著現代醫學科學技術的進步,臨床輸血已由輸注全血發展到成分輸血。成分輸血已成為輸血現代化的標志,不僅反映出醫務人員的技術水平,也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所醫院醫療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之一。
中國輸血醫學近幾年發展很快,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要做到科學用血和合理用血,就要強化臨床輸血的觀念。
1 全血不“全”
血液保存液是針對紅細胞設計的,在(42)℃條件下只對紅細胞有保存作用,而對白細胞、血小板以及不穩定的凝血因子毫無保存作用,血液離開血循環,發生“保存損害”;血小板需要在(222)℃振蕩條件下保存,4℃靜置保存有害;白細胞中對臨床有治療價值的主要是中性粒細胞,在4℃的保存時間最長不超過8小時;凝血因子中因子VIII和因子V不穩定,要求在-20℃以下保存其活性。
2通常輸注保存血比新鮮血更安全
現代輸血不僅提倡成分輸血,而且提倡輸注保存血,這是因為:
2.1某些病原體在保存血中不能存活。梅毒螺旋體在(42)℃保存的血液中存活不超過48小時。
2.2輸保存血以便有充分的時間對血液進行仔細檢驗。
3需要輸新鮮血者未必要輸全血
輸全血不良反應多 全血中細胞碎片多,“保存損害產物多”,輸注越多,不良反應越多;而紅細胞中細胞碎片少,“保存損害產物少”,能減少代謝并發癥。
4盡量減少白細胞輸入
盡量減少白細胞(尤其是淋巴細胞)輸入患者體內已成為現代輸血中的新觀點。白細胞是血源性病毒傳播的主要媒介物,一些與輸血有關的病毒也可通過白細胞的偶然輸入而傳染,如巨細胞病毒(CMV)、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等。保存全血中的白細胞盡管已經部分死亡,但殘余的細胞膜仍有免疫原性,可以致敏受血者,可引起非溶血性輸血反應等多種不良反應。
5輸血有風險
盡管血液經過嚴格程序的篩查、檢測的處理,但依然存在發生輸血傳播疾病及其他輸血不良反應的可能。
5.1 輸血可能傳播多種疾病。血液病毒標志物的檢測中存在著窗口期。所謂 窗口期是指病毒感染后直到可以檢測出相應的病毒標志物(病毒抗原或抗體)前的時期。處于窗口期的感染者已存在病毒血癥,但病毒標志物檢測陰性。因此,常規篩選檢測不能檢出處于窗口期的病毒攜帶者。如果輸注了此種血液的話,將會導致患者感染。
5.2 輸血可能發生輸血不良反應。由于人類的血型復雜,同型輸血實際上輸的是異型血,可能作為免疫原輸入而在受血者體內產生相應抗體,導致輸血不良反應。
6 近親輸血更不安全
近親輸血會造成移植物抗宿主疾病。它的發病機理主要是輸進了具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細胞,攻擊受血者的免疫系統,對腸、胃、肝臟、體內造血系統等產生影響,造成多臟器功能衰竭。此病的治療極為困難,死亡率極高。
7 現代輸血觀念的核心是成分輸血
在臨床治療中,成分輸血具有純度高、療效好、輸用安全、不良反應少、一血多用、節約血源、價格便宜、減輕患者經濟負擔等優點,已經日益受到臨床醫生的重視。隨著臨床醫學的發展,輸血高科技的開發,今后將有更多的血液成分和血液制品問世,應用于臨床發揮治療作用。
因此,要提高認知,強化觀念,大力推廣成分輸血,提高輸血安全性,推動輸血事業朝著“高純度、高濃度、高療效、更安全、更經濟、更便利”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