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敏 吳曙強 劉波峰 龔彪

摘要: 目的:探討采用帶旋髂淺血管蒂腹股溝骨皮瓣移位修復手部骨皮膚缺損的臨床療效與安全性。方法:病例資料來源于我院2013年2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00例手部骨皮膚缺損患者,隨機分成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0例。研究組患者實施帶旋髂淺血管蒂腹股溝骨皮瓣移位修復術,對照組患者則采取帶蒂腹部皮瓣手術修復術,對兩組患者的療效與安全性進行分析比較。結果:研究組患者治療優良率顯著高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皮瓣外形臃腫、皮瓣面積及皮瓣蒂部并發癥等指標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間數據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在手部骨皮膚缺損的治療中采用帶旋髂淺血管蒂腹股溝骨皮瓣移位修復術臨床療效顯著,設計皮瓣簡便,具有安全性高、康復快、并發癥少等優點,值得推廣。
關鍵詞: 帶旋髂淺血管蒂,腹股溝骨皮瓣移位修復,手部,骨皮膚缺損
伴隨社會水平的不斷提高,工業發展步伐在迅猛前進,帶來的手部骨皮膚缺損疾病也呈逐年上升趨勢[1],手部修復一直是手外科研究的熱點與難點,皮瓣轉移、移植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種措施。這種方法簡單易操作,血運豐富,失敗風險低,對保護重建器官組織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2]。為進一步探討其治療效果,我院現研究了采用帶旋髂淺血管蒂腹股溝骨皮瓣移位修復手部骨皮膚缺損的臨床療效與安全性,患者癥狀得到明顯改善,現將治療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在2013年2月至2014年1月間收治的100例手部骨皮膚缺損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各50例。對照組患者50例,年齡17-45歲,平均年齡(34.1±4.5)歲,受傷原因:20例工業機械傷,15例車禍,10例砸傷,5例其他受傷。合并損傷:合并神經損傷15例,合并指骨缺損17例,合并掌骨缺損21例;研究組患者50例患者,年齡16-44歲,平均年齡(32.9±4.2)歲,受傷原因:22例工業機械傷,16例車禍,9例砸傷,3例其他受傷。合并損傷:合并神經損傷14例,合并指骨缺損16例,合并掌骨缺損22例。兩組病患在年齡、病程及病情等資料方面相比,數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進行常規治療,清創傷口、抗感染等。研究組患者行帶旋髂淺血管蒂腹股溝骨皮瓣移位修復。選擇超聲多普勒血流探測儀將旋髂淺動脈具體位置探查清楚,按照掌骨缺損面積、創面形狀畫圖標記,再次創面清創臂叢、腰麻下部位,切取髂骨、皮瓣,將骨蠟在骨缺損面涂抹均勻。然后縫合骨皮瓣蒂部皮膚成皮管,包繞屈曲髖關節,旋髂血管束,最后縫合供區創面。對照組患者則采取帶蒂腹部皮瓣手術修復術,按創面外形、大小設計皮瓣,皮瓣掀起后,皮瓣轉移覆蓋創面,通常不將蒂部縫成管狀,縫合供區后,受區創緣縫合覆蓋蒂部。
1.3療效指標
依據改良Prolo功能進行評分,從功能、疼痛、服藥情況及勞動能力4個方面評估患者的治療效果。最低分4分,最高分20分,其中17-20分為優,13-16分為良,9-12分為可,4-8分為差。同時觀察兩組患者術中術后情況,比較并發癥發生率。
1.4統計學處理
數據均通過SPSS19.0軟件處理,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卡方檢驗,當P<0.05時表示數據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
兩組均成功完成治療,其中研究組患者治療優良率為94%,明顯高于對照組80%的治療優良率,兩組總有效率差異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2.2 兩組病患術中情況的比較
研究組患者較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及手術時間均顯著減少,兩組各數據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兩組病患術中情況的比較
2.3 兩組病患術后情況的比較
研究組患者皮瓣蒂部發生1例開裂,3例感染,而對照組發生5例開裂,7例感染,研究組病患皮瓣面積、外形臃腫及并發癥發生率等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3。
表3 兩組病患術后情況的比較
3 討論
臨床上手部創傷造成的手部骨組織缺損十分常見,常伴深部組織缺損,都要實施皮瓣修復手術[3-4]。尤其是合并肌腱、皮膚、掌指骨、神經等多處嚴重受損,需及時清創止血,修復缺損,避免開裂感染帶來不良反應。選擇高效準確、切取簡便、創傷小及失敗率小的皮瓣顯得尤為重要。
帶蒂腹股溝皮瓣為一種軸型皮瓣,血管蒂為旋髂淺動靜脈,標志明顯,血管比較穩定,設計皮瓣簡便,蒂部方向無需考慮,同時相比于帶蒂腹部皮瓣手術修復術其不受長寬比例的約束[5]。此種術式比較容易把握操作技巧,皮瓣切開操作難度較小,最大限度能夠取10cm×20cm的皮瓣面積,整個手背、手掌創面差不多可基本覆蓋住。這種皮瓣位置在腹股溝區[6],相對較隱蔽,不會明顯影響供區,皮瓣也十分薄,手部移植后美觀度更高。縫合蒂部成皮管,這樣扭轉、牽拉蒂部不會限制皮瓣,皮瓣轉移靈活性大大改善,也方便術后管理皮瓣蒂部,減輕皮瓣血供障礙、蒂部裂開、感染等不良反應,促進患者術后手部早期活動,加速肢體功能恢復,明顯改善愈合情況。
本次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及修復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牙齦退縮率及術后恢復時間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存在統計學差異。由此可知,在手部骨皮膚缺損的治療中采用帶旋髂淺血管蒂腹股溝骨皮瓣移位修復術方案療效顯著,操作簡便,安全可靠,有利于患者早日恢復手部功能,值得臨床借鑒。
參考文獻:
[1] 侯春林. 手部皮膚缺損的皮瓣修復[J]. 中華手外科雜志,2009,25(02):67-68.
[2] 趙曉航,胡德鋒,孫藝,等.?皮瓣修復手背部軟組織缺損的臨床效果[J]. 中華顯微外科雜志,2010,33(01):64-66.
[3] 陳增剛,吳燦,黎明,等. 游離股前外側皮瓣修復四肢皮膚軟組織缺損[J]. 重慶醫科大學學報,2011,36(09):1129-1131.
[4] 陳雪松,肖茂明,王元山,等. 以骨間后血管為蒂的前臂后側皮神經營養血管皮瓣在手部創傷修復中的應用[J]. 中華手外科雜志,2009,25(1):40-42.
[5] 王謙,劉光軍,高志剛,等.?髂腹股溝皮瓣游離移植修復手背和前臂軟組織缺損[J]. 實用醫藥雜志,2012,29( 11):987-988.
[6] 官士兵,孫文海,李淑媛,等. 髂腹股溝皮瓣聯合股部皮瓣帶蒂瓦合移植在手部大面積套脫傷治療中的應用[J]. 中華手外科雜志,2009,25(02):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