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布仁巴圖


摘要:目的: 探討兩種不同手術方式治療骨樣骨瘤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于我院進行治療的骨樣骨瘤患者3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5例,對照組采用傳統刮除手術進行治療,觀察組采用CT引導下經皮穿刺射頻消融術進行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 治療后,所有患者72h-1周疼痛明顯得到改善,術后1個月疼痛情況基本不再出現,觀察組的手術時間、術中透視次數、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住院時間均小于對照組,(P<0.05)。結論: CT引導下經皮穿刺射頻消融術治療骨樣骨瘤,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骨樣骨瘤;CT;射頻消融術;刮除術
骨樣骨瘤是一種腫瘤體積較小的良性骨源性腫瘤,在兒童和青少年中較為多發,大多數病人發病年齡在5 ~ 25歲之間[1]。臨床主要表現為疼痛且在夜間加重,可通過水楊酸類藥物改善疼痛,影像學上表現為一個直徑不超過2cm的瘤巢,四周常存在不同程度的硬化和水腫區域[2]。臨床上治療骨樣骨瘤的重點在于瘤巢能否徹底切除或破壞,主要方法有手術切除、無水乙醇或射頻等等。現選取于我院進行治療的骨樣骨瘤患者,采用CT引導下經皮穿刺射頻消融術進行治療,效果顯著,現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于我院進行治療的骨樣骨瘤患者30例,將30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5例,其中對照組男11例,女4例,發病年齡在7-31歲之間,平均年齡(21.2±4.3)歲,觀察組男12例,女3例,發病年齡在6-31歲之間,平均年齡(23.1±4.7)歲。病灶部位包括:脛骨16例,股骨12例,肱骨2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刮除手術進行治療。常規病灶刮除術后人工骨或自體髂骨松質骨植骨11例,單純腫瘤切除4例。手術完成后密切關注病人病情,適當采用抗生素預防感染,并適當采用鎮痛藥物。觀察組按照病灶位置選擇合適體位平臥于CT機檢查平臺上,對瘤巢位置實施CT斷層掃描,選擇合適進針點,將皮膚切開一個大約3mm左右長的切口,采用手鉆穿入骨皮質,用手鉆鉆透骨皮質,直至病灶中心。將骨穿刺針套管沿原針道再次傳入瘤巢,將微波探針及微波測溫線共同穿入病灶內部,確認其處于病灶中心后。啟動微波治療機,逐漸增強工作功率,待瘤巢內溫度到達90°C后維持4-6min,停止工作。將微波探針及測溫線、穿刺針套管取出,對穿刺孔進行包扎。手術完成后1天內病人可正常活動,同時服用抗生素3天。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收集手術相關指標如切口長度、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中透視次數、住院時間、術前術后VAS評分,術后復發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的對比卡方檢驗。計量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疼痛情況對比
治療后,所有患者72h-1周疼痛明顯得到改善,術后1個月疼痛情況基本不再出現,VAS評分與治療前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疼痛情況對比
注:與術前相比,P<0.05。
2.2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對比
治療后,觀察組的手術時間、術中透視次數、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住院時間均小于對照組,兩組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對比
2.3 術后并發癥情況
30例病人均成功完成手術,術后均未出現病理性骨折、神經損傷等嚴重并發癥。
3 討論
骨樣骨瘤的治療重點在于能否將瘤巢徹底切除,但因該病癥會引發四周骨骼一定程度的骨質增生,因此在手術時很難精確確認瘤巢的位置,而往往將局部大塊的骨骼切除。此時在手術中就發生了較大損傷,特別是當瘤巢部位較深、病灶的生理結構復雜時,為患者造成了不必要的損傷[3]。因此,許多研究者對于該病的治療提出了各種治療方案,例如乙醇注射、熱療(如激光、射頻)等等。
傳統的切除手術將瘤巢以及發生硬化的位置共同切除,疼痛在手術完成后迅速消失,但此方法存在許多缺點,首先其通常需較大的切口,為病人留下不太美觀的疤痕,且過多切除了四周軟組織可能引發缺血性骨壞死。與常規切除比較,選擇CT引導下經皮穿刺骨樣骨瘤射頻消融術可以減小手術中產生的傷口和對骨皮質的損壞、減短了病人住院時間,具有微創、簡單、安全、效果顯著的優點,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趙旻暐,韋峰,姜亮等.寰樞椎骨樣骨瘤治療初探[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2,22(8):697-701. [2]吳澤文,吳信南,莫卓均等.骨樣骨瘤的X線與CT表現和評價[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5):56.
[3] 梅宇,王健全,徐雁等.髖關節骨樣骨瘤診斷與關節鏡治療效果分析[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14,33(1):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