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華
摘要:目的:探討運用SPECT/CT腦血流灌注顯像技術在診斷缺血性腦病中的診斷價值。方法:選擇缺血性腦病32例患者為觀察組,在發(fā)病7d內行SPECT/CT腦血流灌注顯像檢查;另選擇12例健康人群對對照組,行SPECT/CT腦血流灌注顯像檢查,并按照公式X(-)-1.645S計算各部位與小腦比值下限值。然后分別采用對側比值法和小腦比值法進行半定量分析, 比較兩種半定量分析方法對單側病變和雙側病變的檢出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中,定量分析缺血性病灶51例,其中單側33例,雙側18例,對側比值法檢出單側病灶31例,檢出出率為93.94%,顯著高于小腦比值法的檢查率72.72%(P<0.05);雙側比值法檢出雙側病灶7例,檢查率為38.89%,顯著低于小腦比值法檢出率94.44%(P<0.01)。結論:SPECT/CT腦血流灌注顯像的兩種半定量分析對于單側病灶的缺血性腦病應選擇對側比值法,而雙側病灶應選擇小腦比值法。建議臨床實踐工作中正確評價病灶的特征而選擇合理的顯像方法,對診斷鑒別診斷具有較高的臨床運用價值。
關鍵詞: 缺血性腦病;腦血流灌注顯像;半定量分析方法
腦卒中是由于腦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造成血液循環(huán)障礙而引起腦組織損傷的一組疾病。缺血性腦卒中的發(fā)病率高于出血性腦卒中,占腦卒中總數(shù)的60%-70%。由于腦卒中是一種致殘率、致死率較高的疾病,因此,早診早治改善患者的預后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CPECT/CT腦血流灌注顯像為較佳的診斷方法,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科對32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采取對側比值法和小腦比值法進行半定量分析,以探討其臨床運用價值,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32例缺血性腦病患者為觀察組,其中,男性26例,女性6例,年齡為27-79歲之間,臨床表現(xiàn)及體征均符合缺血性腦病診斷標準,無顱腦手術史及腦實質性病變。在發(fā)病7d內行SPECT/CT腦血流灌注顯像檢查,且均在癥狀發(fā)作間期進行;對照組12例男性10例,女性2例,年齡為25-69歲之間,體格及各理化檢查確診無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及惡性消耗性疾病,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比較均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檢查預約前與患者進行有效溝通,講解檢查的目的、方法、過程,以便于患者心理有所準備,檢查日空腹進行,檢查前予以封閉視聽后在安靜的環(huán)境下休息20-30min,然后,經(jīng)右肘靜脈注射顯像劑99m鍀-雙半胱氨酸乙酯925MBq,用SPECT常規(guī)采集頭顱32幀圖像,然后行頭部同機CT掃描,再進行圖像后處理,并使用CT斷層掃描數(shù)據(jù)對SPECT圖像進行衰減校正,使圖像更清晰,最后通過對感興趣去進行勾畫計算局部腦血流量值及放射性計數(shù)。
1.2.2 半定量分析方法在SPECT/CT的同機CT圖像上選擇雙側小腦、雙側額葉、頂葉、 枕葉、 顳葉及雙側基底節(jié)、丘腦的最大層面或病變的最大層面,然后在此層面上選擇SPECT橫斷面腦血流灌注圖像對稱性均等設置ROI,采用邊長為6pixel的正方形,計算單位面積平均值作為ROI的放射性計數(shù)。①對側比值法:將兩側大腦皮質對應部位單位面積的放射性計數(shù)進行比較,從而得到兩側相同部位的放射性計數(shù)比值;②小腦比值法:將小腦作為正常參照區(qū),選取小腦最大層面,計算單位面積的平均放射性計數(shù),用腦皮質、基底節(jié)或丘腦放射性計數(shù)與同側小腦計數(shù)比較,獲得ROI與小腦計數(shù)比值。
1.3 評價方法 ①定性評價:邀請本學科3名高年資主治醫(yī)師或副主任醫(yī)師共同組成評價小組,評價前統(tǒng)一認識,以通過目測觀察腦血流灌注顯像各個斷層放射分布情況,腦組織某一部位在3個不同斷層方向或連續(xù)兩個及以上出現(xiàn)明顯的放射性減低、缺損,視為異常;②半定量評價:小腦比值法:應用勾畫ROI,測量病變部位放射性計數(shù)及同側小腦的放射性計數(shù),將病變部位/同側小腦的比值與對照組進行對比,以低于正常對照組下限值為異常;對側比值法:應用勾畫ROI, 采用鏡像比值法測量病變部位及對側相應區(qū)域的放射性計數(shù), 以患側/對側的比值<0.9為異常。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對照組各部位與小腦比值計算公式為X(-)-1.645S,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中,定量分析缺血性病灶51例,其中單側33例,雙側18例,對側比值法檢出單側病灶31例,檢出出率為93.94%,顯著高于小腦比值法的檢查率72.72%(P<0.05);雙側比值法檢出雙側病灶7例,檢查率為38.89%,顯著低于小腦比值法檢出率94.44%(P<0.01)。
3 討論
SPECT/CT在缺血性腦病診斷與鑒別診斷中已經(jīng)成為較為常用的檢查方法,通常采用目測法觀察缺血灶,即當某一部位在連續(xù)兩個及以上層面出現(xiàn)明顯的放射性減低、缺損或增高區(qū),并在橫斷面、矢狀面及冠狀面3個斷層方向均有顯示時視為異常。目測法應用較簡單, 但也存在一些缺陷。首先,受人類視覺固有分辨率的限制,難以發(fā)現(xiàn)視覺不能分辨的微小病變;其次,對視覺所能見到的腦組織放射性分布異常區(qū),也無法進行量化評價,更無法用具體數(shù)值描述,只是單一的定性分析;最后,結果判定與診斷醫(yī)師的經(jīng)驗和圖像質量有關,即使對同一份影像,不同醫(yī)師的結論也可能不同,主觀性較強【1】。通過半定量分析技術可以彌補目測法的不足。半定量分析可以客觀、方便地進行各部位間數(shù)據(jù)比較,目前臨床上對于腦血流比值法。有研究認為,對于腦血管疾病患者,應兼顧靈敏度和特異性,選擇對側比值法是最適宜的;而對于同時存在癡呆患者進行半定量分析時,宜選用小腦比值法【2】。通過臨床觀察,我們發(fā)現(xiàn)腦血管病患者腦血流灌注顯像時通常表現(xiàn)為局灶性放射性分布稀疏,而癡呆患者常為兩側大腦對稱性彌散性病變。對腦部行血管重建術的患者進行療效評價時,小腦比值法比對側比值法更有優(yōu)勢【3】。本組研究結果提示定量分析缺血性病灶51例,其中單側33例,雙側18例,對側比值法檢出單側病灶31例,檢出出率為93.94%,顯著高于小腦比值法的檢查率72.72%(P<0.05);雙側比值法檢出雙側病灶7例,檢查率為38.89%,顯著低于小腦比值法檢出率94.44%(P<0.01)。
因此,我們認為臨床應針對不同病變選擇不同的半定量分析方法,對于缺血灶基本局限于一側或某一腦葉時,可以采用對側比值法進行半定量分析;若缺血灶分布較彌散、兩側病變呈對稱性分布減低時,宜選擇小腦比值法進行半定量分析。
參考文獻:
1、李少林,張永學。核醫(yī)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95-101。
2、張國旭,郭佳,王治國,等。SPECT腦血流灌注顯像對缺血性腦病介入治療療效評價的研究[J],中國療養(yǎng)醫(yī)學,2013,22(11):34-35。
3、楊淑貞,朱傳明,劉婷婷,等。SPECT/CT腦血流灌注顯像在診斷缺血性腦病中的診斷價值比較[J],人民軍醫(yī),2015,58(3):303-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