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濤 吳峰
關鍵詞: 乳腺病 以通為用 名醫經驗
王萬林教授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第5批名老中醫經驗繼承指導老師,擅長診治中醫外科疾病,尤其對于乳腺疾病的治療,經驗豐富,療效顯著。筆者隨其學習,侍診左右,感悟老師治療心法以及對經典的深入理解和靈活運用,受益匪淺。現將王老運用“以通為用”思想治療乳腺疾病的經驗總結如下:
一、王師對“以通為用”的認識
《素問·五臟別論》論述:“五臟者,藏精氣而不泄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因而后世有“臟以藏為主,腑以通為用”的理論。同時《素問·至真要大論》中最早提出“通因通用”的治法,原意指使用瀉下藥物來治療表現為通利癥候的疾病,屬于反治法的范疇。因此,提起“以通為用”、“通法”,多以為通腑之意。王老師多年從事外科,經治諸多胃腸疾病,尤其是急腹癥,通下之法自然了如指掌。但王師并未局限于此,他認為“通”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從生理上講,五臟六腑、全身的機體狀態正常情況下都是“以通為順”,從病理上講,人體諸病也多由不通引起,無論虛實寒熱,其機能障礙均可表現為外至肌膚,內至臟腑氣血津液的運行失常,表現為各種“不通”、“不暢”的狀態。從治法上講,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八法之中,皆寓通法。因此,通法不僅是一種具體的治法,更可以做為一種重要的治則。“以通為用”即是抓住疾病的根本矛盾,靈活運用各種具體治法,達到“以平為期”的目的。
中醫外科的諸多疾病,表現為疼痛、瘀血、腫塊、痞阻、積滯、脹滿等多可以從“不通”來論治,特別對于乳腺疾病,王老尤為重視“以通為用”。
二、王師“以通為用”思想在乳腺病治療中的應用
1、以通為用治療乳癰
乳癰相當于現代醫學急性乳腺炎,是哺乳期婦女乳房部常見的感染性疾病。本病多由于肝郁氣滯,胃熱蘊結,乳汁淤滯,乳頭畸形或哺乳不當而引起。發病急、傳變快,易成膿破潰,損傷乳絡,影響泌乳及哺乳。王師治療乳癰無論各期,無論外治、內治,其主要原則是以通為用,藥物以“通”為主,以使淤積乳汁和毒熱排出。疏表邪以通衛氣,通乳絡以去積乳,和營血以散淤滯,行氣滯以消氣結,通腑實以泄胃熱,均屬于“通”的具體運用。
王師根據其病機,認為本病最常由肝胃郁滯而起,故常用入肝胃二經的藥物,如柴胡,赤芍,白芍,漏蘆,皂刺,青皮、陳皮、川楝子等,以起到疏肝通乳,消腫止痛之功效。柴胡疏肝,赤芍與白芍同用既能養血又能活血。皂角刺其味辛性溫,能散能行能通,散淤消結亦可退熱透膿,青皮破氣疏肝散滯,連翹、貝母、瓜蔞散其郁結,二花、黃芩清熱解毒,赤芍清熱散瘀,山甲、王不留行、漏蘆下乳消腫,絲瓜絡、路路通能逐經絡之郁滯,疏通乳絡;鹿角霜味咸性溫,消乳癰腫毒最為見長,王師對郁乳期乳癰患者,常常使用鹿角霜以增強通竅開乳,消散腫毒的力量,也可防止寒涼藥物過多致涼遏冰伏,收到較好的效果。
王師認為,在乳癰治療過程中,特別是早期,不可過用寒涼之品,不能見炎消炎。過用寒涼,可致衛氣郁遏、氣血凝滯不通,反而出現欲消難消,欲膿不膿,形成局部硬塊,遷延日久,甚而復發而成后患。應以疏通為主,在通乳、疏滯、消結、散瘀之法中,根據病期、病情酌以清熱。故乳癰早期,以疏通乳絡為治療大法,能使結聚之毒邪消散于無形,或使其移深居淺,轉重為輕。化熱期則在疏通基礎上,選用蒲公英、黃芩、二花、赤芍通絡散瘀、清熱解毒,不使成膿;如已成膿,則以通泄陽明積熱或陽明腑實,應用生石膏、知母、連翹或大黃、枳實等,同時選用皂角刺、山甲等通絡消腫透膿之品,使毒邪漸化或移深就淺、盡早破潰,仍取以通為用之則。
同時王老重視乳癰外治,以通為要。乳汁淤積常是乳癰的主要矛盾,乳汁排出通暢是治療成功的關鍵,既減輕了乳腺管的阻力,又緩解了周圍血管和淋巴管的壓力,對乳房腫塊的消散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1]。因此在早期淤乳期階段,王老主張手法排乳作為重要輔助治療手段。可以直接作用于患處,以通暢氣機、宣通乳絡、散結消淤、泄熱排毒。如果無法避免乳腺炎進入到成膿期,其治療原則同樣以“通”為用,即及時判斷是否成膿,及時切開,通暢引流,以防膿毒內陷,并發膿毒血癥或衍生傳囊之變。
2、以通為用治療乳癖
本病相當于西醫乳腺增生病,現代醫學認為本病發生的機理是卵巢功能失調,黃體期孕酮和睪酮分泌不足,雌激素分泌相對增多,從而激發了乳腺實質過度增生,致使乳腺組織復舊不全而致本病[2]。中醫認為其病理機制多由情緒不暢,肝氣郁結,脾虛失運,致沖任不調,痰凝瘀滯成塊,阻滯乳絡而成癖。王老師認為,女性乳房的基本功能就是分泌和排泄乳汁,哺育小兒,因此氣血和調、乳絡通暢才能保證功能的正常,以通為順。同時,乳腺增生癥的主要臨床表現為疼痛與腫塊,其發生與中醫“不通則痛”相符,治療上也需從通論治。
王老認為乳癖的形成,最常見的病機在于肝脾,肝脾同位于中焦,肝藏血而疏泄氣機,使氣行條達,而脾為氣血輸布、一身氣機升降之樞紐,主生氣血、行津液。肝脾郁結,則乳房胃絡氣血不暢,更易凝塊生癖。故治療時以通為法,常使用黨參、茯苓補氣健脾之藥,配合疏肝理氣之品如柴胡、枳殼、青陳皮、川楝子等,既可補益中土,使生化有源,也可使補而不滯,以達脾健肝和,氣血通達,癖消痛減的目的。
王老治療乳癖同樣重視沖任不調的因素,婦女由于經孕產乳傷及精血,或后天失養,日久必然傷及腎精,可致沖任氣血運行失常,氣機凝結,滯而不通,痰瘀互結也可發為癖核。故治療從補腎精、調沖任入手,常用杜仲、續斷、肉蓯蓉、莬絲子、山茱萸,陽虛者加巴戟天、鹿角霜、仙茅、淫羊藿,陰虛者多加女貞子、生地黃,火旺者加丹皮、梔子、旱蓮草等,常佐以少量疏肝調肝理氣之品,如柴胡、郁金、白芍等。用藥雖與前不同,但同樣遵循以通為用法則,以使沖任氣血調和,乳絡通暢,腫痛消減。
同時王老師乳癖用藥注重活血祛瘀、化痰消結,常配合活血散瘀、化痰軟堅之品,如桃仁、紅花、赤芍、三棱、莪術、丹參、地龍、僵蠶、貝母、牡蠣、瓜蔞、夏枯草、皂刺、山甲、絲瓜絡等藥物,能使瘀去結散,“有形之邪”消退,臨床癥狀改善明顯,更加彰明以通為用之效。
因此,通法是乳腺增生病治療中疏肝行氣、健脾化痰、調理沖任等法則的延續和發展[3]。
3、以通為用治療乳巖術后
乳巖相當于現代醫學的“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病率逐年上升。手術及放、化療是其主要治療手段,但手術及放、化療在切除病變、清掃病變區域淋巴組織及殺傷腫瘤細胞的同時,對正常的人體組織器官帶來一定的損害。王老師認為,乳巖術后,病機復雜,手術之后氣血耗傷,或放化療后熱毒滯留,傷及氣陰,虛實夾雜,或手術創傷,經絡受損,瘀滯濕停,肢體腫脹等。治療時仔細辨證、區分虛實寒熱,證雖復雜,治法仍遵“以通為用”、“以平為期”。故王師在治療乳巖病人時,根據其四診、病期,分辨虛實主次,以補為主,以通為補,常用藥物以黨參、黃芪、白術、當歸、益智仁、草河車、鹿角膠、雞血藤或石斛、麥冬、生地、枸杞子、女貞子、天花粉等,扶正提高機體免疫力,同時在補益基礎或以山慈姑、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半邊蓮、蜂房、蜀羊泉祛除殘余癌毒或熱毒之邪,以扶正不留邪,祛邪不傷正;或施以防己、桑枝、地龍、澤蘭、茯苓、冬瓜皮、路路通、絲瓜絡等活血通絡,利水消腫,減輕肢體腫脹等,隨癥加減。正如陳修園《醫學從眾錄·心痛續論》引高士宗所述:“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調氣以和血,調血以和氣,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結者,使之旁達,亦通也;虛者助之使通,無非通之之法,若必以下為通,則妄矣”。
因此,誠如程鐘齡《醫學心悟》所說:“……蓋一法之中,八法備焉,八法之中,百法備焉。病變雖多,而法歸于一”。故觀王老乳病臨證,補虛瀉實,皆以通為用。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參考文獻:
[1]林毅,蔡炳勤.專科專病中醫臨床診治叢書·外科專病中醫臨床診治[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26.
[2]陳孝平主編.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433
[3]楊海燕, 黃梅, 童彩玲. 中醫通法在乳腺增生病中的運用[J]. 新中醫, 2003, 35( l1): 72-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