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琢華


摘要:目的 :對沖擊波療法與傳統康復技術治療肱骨外上髁炎的療效進行比較。方法:肱骨外上髁炎100例被隨機分成兩組,每組50例,分別進行沖擊波治療和傳統康復技術治療,比較兩組病例術前及術后的HSS肘關節功能評分、VAS疼痛評分。結果: 沖擊波療法與傳統療法都可以顯著的治療肱骨外上髁炎患者肘關節的疼痛,兩組治療后VAS評分均低于治療前,沖擊波療法組治療后VAS評分低于傳統療法組治療后。兩組治療后HSS評分均高于治療前;體外沖擊波組治療后HSS評分高于小針刀組治療后。結論: 在治療肱骨外上髁炎疼痛和恢復功能方面,體外沖擊波療法比小針刀效果更明顯。
關鍵詞:體外沖擊波; 小針刀療法; 肱骨外上髁炎
肱骨外上髁炎,又名肘外側疼痛綜合征,是由急性外傷、慢性勞損或感受風寒濕邪致使局部氣血凝滯,絡脈瘀阻而引起的以肱骨外上髁局限性疼痛,伸腕及前臂旋轉功能障礙為主要特征性疾病,多見于需反復作前臂旋轉、用力伸腕活動的成年人,好發于右側[1]。該病是臨床骨科門診中常見病、多發病,治療的方法很多,常用的療法有理療、局部封閉、中醫推拿、艾灸、小針刀、體外沖擊波療法等[2]。其中本文研究利用小針刀療法,該法屬于傳統簡單有效的方法,但治療效果與醫師的經驗關系密切; 沖擊波療法是經FDA 認證可用于肱骨外上髁炎治療的一種全新技術,對軟組織慢性損傷性疾病具有安全、無創、無并發癥等優點[3]。本研究對比體外沖擊波療法及小針刀療法治療肱骨外上髁炎的效果,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4]。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選擇
選擇2010年11月至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肱骨外上髁炎100例,隨機分為傳統療法組和沖擊波療法組,每組50例。排除嚴重全身性疾病、局部血管神經損傷、神經根型頸椎病等。兩組療法適應證相同,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疼痛程度等具有可比性(表1) 。
表1 兩組肱骨外上髁炎患者一般資料(n=50)
1.2 診斷情況
(1)皮膚無炎性反應,肘關節X 線正側位片證實無骨質病變,活動度不受影響;(2) 有明確慢性勞損病史,肘關節疼痛,用力時加重; (3) 查體有肱骨外上髁局部極敏銳的壓痛,前臂旋前掌屈時疼痛加重; 。
1.3治療方法
(1)傳統療法組: 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患側取伸肘位,常規消毒后,將小針刀刀口與屈肌纖維走向平行,垂直于骨面進針直達骨面,2~3 針剝離局部纖維后出針,無菌紗布覆蓋針孔后行患肘屈伸數次,術后24 h 內保持局部清潔干燥。間隔7 d 重復治療1 次,3 次為一個療程。40 例均由同一名經驗豐富的醫師實施治療。(2) 體外沖擊波組: 應用惠康公司的HK. ESWO 體外沖擊波治療儀,采用體表痛點定位法,找到肘內側最明顯的壓痛點1~2 個,以壓痛點為沖擊波治療焦點,工作電壓8 kV,治療頻率60 Hz,每個點給予沖擊波1200 次,間隔3 d 重復1 次,3次為一個療程。兩組治療一個療程后比較療效,在治療過程中均不給予口服及外用藥物、理療等治療手段,囑患肢避免劇烈活動。全部病例均獲得6個月隨訪。
1.4 評價標準
1.4.1 HSS 肘關節功能評分
治療前后采用美國特種外科醫院HSS 肘關節評分表2: 疼痛30 分,功能20 分,伸屈范圍20 分,肌肉力量10 分,屈曲攣縮6 分,伸直攣縮6 分,旋前4 分,旋后4 分。綜合評價患者肘關節疼痛、活動度及日常功能。
1.4.2VAS 視覺模擬疼痛評分
兩組治療前后均進行VAS 視覺模擬疼痛評分及功能評分,0分為完全無痛,10 分為能想象的最嚴重的疼痛。功能評價標準為: (1) 優,疼痛完全消失,沒有任何活動障礙;(2)良,偶爾略有疼痛,工作和日常生活完全沒有影響; (3) 可,疼痛減輕,但仍影響工作和日常活動;(4) 差,疼痛沒有任何減輕,嚴重影響日常活動。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x ± s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VAS 疼痛評分比較
小針刀組VAS 評分: 治療前6.74 ± 0.73,治療后2.24 ± 0.75; 體外沖擊波組VAS 評分:治療前7.01 ± 0.69,治療后1.07± 0.66。兩組治療后VAS 評分均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1);體外沖擊波組治療后VAS 評分低于小針刀組治療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1) 。兩組治療后均未出現局部血腫、感染、神經損傷等并發癥。
2.2 HSS 肘關節評分及功能評估
傳統組HSS肘關節評分: 治療前61.22 ± 8.63,治療后83.71 ±7.65;體外沖擊波組評分: 治療前59.67 ± 8.54,治療后92.06 ± 8.07。兩組治療后HSS評分均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1);體外沖擊波組治療后HSS 評分高于小針刀組治療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1) ,表明經沖擊波治療的患者疼痛緩解更明顯,功能恢復更好。小針刀組達到功能優良的為31例,占總數的77.5%,而體外沖擊波組優良數為35 例,占87.5%(表2)。
表2 兩組肱骨外上髁炎治療后功能對比( n = 50)
3 討論
3.1 肱骨外上髁炎病因
肱骨外上髁炎是肱骨外上髁部伸肌總腱處的累積性損傷,中老年人受涼也可誘發本病,不一定有明顯損傷史[5]。一般認為肱骨外上髁炎的發生因素為:肌腱過度超負荷重復活動是主要病因,肌腱組織發生微小的撕裂,超出了自身修復能力,肌腱生物力學性能降低[6]。局部血供不足導致損傷的肌腱細胞營養不充足,合成修復和重建肌腱損傷的細胞外基質困難[7]。由于病變位置較深,常規物理因子在治療部位上往往很難到達深部軟組織。
3.2 小針刀療法的優勢及缺點
小針刀療法在治療某些由粘連引起的軟組織局部疼痛方面具有肯定的療效,具有創傷小、見效快、對治療工具要求低等優點。很多報道證明其在治療肱骨內外上髁炎中具有較理想的療效,其治療原理可能為針刀切斷了增生的粘連炎性纖維組織,解除了局部神經和小血管的卡壓。但其療效受操作者手法和經驗的影響較大。
3.3 體外沖擊波療法的特點及機制
沖擊波療法作為一種非侵入性治療手段,在治療骨骼肌肉慢性損傷性疾病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國外研究者在使用沖擊波治療內上髁炎時也取得了關節疼痛的明顯緩解和功能的恢復,只是在手部的握力恢復上不甚理想。近來,關于沖擊波治療的相關報道逐漸增多,研究表明,沖擊波可促進局部血管擴張,刺激血液循環,幫助肌腱恢復,增強刺激神經纖維,阻止疼痛刺激增加并由此增加止痛效果;破壞疼痛受體的細胞膜,抑制疼痛信號的產生及傳遞。誘導筋膜炎侵襲的組織發生微創傷,從而刺激機體產生愈合反應,愈合過程引起血管生成和增加局部營養供應,因而刺激修復過程,最終緩解癥狀。
綜述,體外沖擊波治療肱骨外上髁炎效果更佳,復發率及并發癥發生率低; 小針刀療法具有費用低、簡單實用等優點,更適合于基層衛生院、社區服務站等開展。
參考文獻:
[1]高宏鷹. 肱骨外上髁炎病因探討及臨床綜合治療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2,2(1) :173-174.
[2] Kwon B C,Kwon Y S,Bae K J. The Fascial Elevation and Tendon Origin Resection Technique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Recalcitrant Medial Epicondylitis[J].Am J Sports Med,2014,42(7):1731-1737.
[3] 杜心如,韓子玉,徐恩多,等. 肱骨外上髁炎病因的解剖學研究[J].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2013,10(1):6-8.
[4] 雷慧,鄧羅平,孫華.時間阻斷和空間阻斷對網球運動員接發球思維判斷的影[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4,3:257—261.
[5] 任凱,龔曉明.運動員腱止點末端病的回顧和展望[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3,21(8):755—756.
[6] 洪溪屏,陳理進,藍琳友,等.體外沖擊波治療肱骨外上髁炎的療效觀察[J].浙江創傷外科,2013,16(2):243—244.
[7] 劉玉杰,蔡胥,周密,等.關節鏡監視下射頻治療網球肘8 例初步報告[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14,23(6):65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