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日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腰腿疼最常見的病因,而椎間盤突出癥是由于1隨著年齡的增長,纖維環和髓核含水量逐漸減少,椎間盤變薄,髓核張力下降,同時,透明質酸及角化硫酸鹽減少,低分子量糖蛋白增加,原纖維變性及膠原纖維沉積增加,髓核推動彈性,椎間盤結構松弛、軟骨板囊性性變。2損傷,積累損傷是椎間盤變性的主要原因,也是椎間盤突出的的誘因,反復彎腰、扭動動作最易引起椎間盤損傷。3遺傳因素。4妊娠等。影像技術的發展,為該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了可靠的依據。近年來,相繼開展了經皮阻滯治療、微創介入治療、小針刀治療等等。我們采取了坐式牽引下正骨治療對2013年3月-2013年5月的726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進行治療對照,取得了滿意的療效。
1. 臨床資料
設試驗組和對照組
試驗組:本組病例 363例,其中男219例,女144例,年齡19-70歲,平均年齡48歲,首次發病168例,發病1天至1個月者174例,1月至2年以上者195例。36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腰痛與下肢放射痛,向左放射126例,向右放射144例,雙側放射93例,大腿后側、小腿后側外側、足背感覺異常288例,拇趾背伸力下降者93例,所有患者均經影像學證實有不同程度的腰椎間盤突出像,但無明顯椎管狹窄,采用陸裕樸等人提出的診斷標準,明確診斷。其中,腰3/4突出者60例,腰4/5突出者135例,腰5/骶1突出者105例,混合突出者63例。
2.治療方法
將腰椎間盤突出癥病程進行分期,分為急性期、緩解期和恢復期。
2.1急性期患者采用絕對臥床,一般臥床1周左右,根據病痛程度加用活血化瘀藥物,如大活絡丸等。
2.2緩解期患者采用坐式牽引下正骨手法:患者坐于改裝后的QY-6型坐式牽引椅上,面對支架固定好上身牽引帶,腰微曲牽引10-20分鐘,重量是自身1/4-1/3,。術者坐其后,震顫其腰部,力量適中,繼而使腰部前屈、后伸找準患椎定點復位,正骨。2次/周,4周一療程。
2.3緩解期口服中藥14天,基本處方如下:
當歸15g,葛根15g,川穹9g,雞血藤15g,獨活9g,寄生15g,丹參15g,牛膝9g,白芍9g,續斷15g桂枝9g,全蝎9g,土鱉蟲9g,地龍9g,山甲9g,蜈蚣2條,元胡9g,甘草6g隨癥加減。
2.4恢復期進行腰背肌鍛煉,“小燕飛”等。
“整骨不整肌,完全不懂醫,整肌不整骨,病留一大堆”就辯證地說明了肌肉與關節之間密不可分。 下肢痛患者普遍存在腰背肌肌力下降,反過來腰背肌肌力下降,可加重腰痛癥狀,兩到三周,堅持腰背肌鍛煉,可改善腰背肌肌力,從而增加脊柱穩定性,促進疼痛消失,防止復發。鍛煉方法初期最好在床上,“小燕飛”“三點式拱橋”“五點式拱橋法”等,后期可以做下蹲活動。日常生活中,應該注意適當休息勞逸結合,不可久坐,不要搬重物,尤其過度彎腰搬重物。
3.治療評定
治愈:臨床癥狀及陽性體征消失,腰活動正常,直腿抬高試驗轉陰,恢復日常工作。好轉:尚有少數殘余癥狀,陽性體征基本消失,基本無痛,恢復日常工作。無效:癥狀無改善。
4.治療結果
363例患者都隨訪,時間1月至一年,治愈282例,占77.7%,好轉:81例,占22.3%,無效:0
對照組:本組病例363例其中男性186,女性患者174,年齡22-72.各方面具備可比性。
治療方法采用了單一的牽引按摩等。
治療結果:治愈66例,占18%;好轉216例,占59.5%;無效81例,占22.5%。
5.結論
5.1腰椎間盤突出癥是由于突出的椎間盤組織壓迫脊髓和神經根,破裂的髓核產生化學物質刺激神經根,使神經根發生急性創傷性炎癥反應,神經根充血、水腫敏感。嚴格掌握保守治療指征:a)無馬尾神經損傷綜合征;b)無明顯椎管狹窄;c)無椎間盤疝形成。可采用該法治療。
5.2傳統的牽引方法多為水平牽引,其牽引力量不易控制,同時正骨空間小,影響復位。但普通坐式正骨又很難克服肌肉緊張,關節絞鎖,椎間盤壓力大等等情況(腰椎間盤壓力平臥時20kg,坐位時70kg,正常椎間盤富有彈性和韌性,具有很強的抗壓能力,變性椎間盤承受力下降)。甚至在硬膜囊受壓時會由于手法過度的而產生不良后果。坐式牽引下正骨,降低了椎間盤壓力盡可能降低受壓迫所造成的損傷。此時,若給予充分的臥床,配合中藥活血化瘀,只要在神經根水腫消退之后,患者癥狀緩解以后,采用牽引下正骨手法,才是髓核得以回納的最好機會,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綜上所述,坐式牽引正骨手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克服了以往單一的治療方法種種弊端,方法獨特,安全有效。
6.體會
6.1腰椎間盤突出癥是針灸理療科常見病、多發病。以中青年發病多見。屬中醫“痹癥”、“傷筋”范疇,發病機制大致有兩點:一種是因虛致病,腎主骨,肝主筋,筋附骨,中年以上,肝腎漸衰,腎虛則骨失所養,肝虛則筋失滋榮,加之外傷及風寒,濕邪侵襲及外傷瘀血,可誘發或加重病情。另一種是因病致虛,既病之后,風寒濕邪及淤血留著不去,經絡不通,氣血痹阻,臟腑失榮,久則肝腎虧虛。本病為本虛標實證,治療根據發病的緩急、虛實而采用綜合治療方法,病程纏綿日久者,在祛風益氣治療下可配以狗脊、牛膝、川斷、杜仲等健腰益腎之品,再加之蟲蝎搜風剔邪,通絡止疼,用之得當,可引起“勇夫”之功效。
6.2坐位持續牽引使得椎間隙變大,椎間產生負壓效應,椎間盤受到縱向壓力得到緩解,黃韌帶、后縱及周圍的組織緊張性增強,對突出的椎間盤產生橫向的壓力,椎間盤組織的分子內聚力得以發揮,纖維環的彈性部分得以恢復,非常有利于髓核的全部或部分回納。此時若給以適當的手法,如震顫、按壓,力量由小到大,患者被動前屈,適當的定點復位,一來可以矯正椎體小關節的錯位,二來借助后縱韌帶、纖維環的張力使突出的椎間盤得以回納。這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關鍵手法。術后,適當佩戴腰圍,使腰部制動。
6.3治療后,功能鍛煉就顯得尤為重要,患者癥狀體征緩解后,在適當的情況下,盡快盡早地進行腰背肌功能鍛煉,不僅可以進一步改善腰部血液循環,而且可以增強腰背肌的支持與保持能力,形成了所謂的“肌肉支架”。因此,我們認為,不引起疲勞與疼痛,能堅持每天鍛煉,不失為一項提高與鞏固療效,防止復發的重要有力的措施。
我相信,通過我們今后的努力,將會使這一獨特的方法更加不斷完善,更好服務于患者。
參考文獻:
(1) 張賀民,李建明,非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74例(J)。中國骨傷,200215(6):372.
(2) 姜洪,施杞,鄭清波,腰椎間盤突出的自然吸收及臨床意義(J)中華骨科雜志,1998,18:755-757.
(3) 王建霞。功能性鍛煉在腰椎電牽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中的作用(J)中國中醫骨傷科,1995,3(2):21
(4) 胥少汀,葛寶豐,徐印坎。實用骨科學(M)第2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3,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