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瑢等
摘要:目的:研究獲得性維生素K依賴性凝血因子缺乏癥的病因、臨床特點和預后,,探討治療方案選擇。方法:收集46例獲得性維生素K依賴性凝血因子缺乏癥患者,經過凝血五項檢測、凝血因子測定等確診,行維生素K1靜脈滴注治療。結果:(1) 本組46例獲得性維生素K依賴性凝血因子缺乏癥中滅鼠藥中毒33例,華法林過量3例(占6.5%),10例原因不明(21.7%),最常見的為滅鼠藥中毒繼發(33/46例,占71.7%)。(2)患者出血出血癥狀重,表現多樣,首發癥狀以肉眼血尿及皮膚瘀斑最常見;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APTT)均明顯延長;(3)患者補充維生素K1注射液10~100mg/d治療后24小時及48小時的PT、APTT較初入院結果均顯著縮短(P<0.01)。結論:1獲得性維生素K依賴性凝血因子缺乏癥常見病因為滅鼠劑中毒。2.維生素K1注射液10~100mg/d治療方案起效快,經濟,可減少血制品輸注量。
關鍵詞:獲得性維生素K依賴性凝血因子缺乏癥 凝血因子 凝血五項檢測
基金項目:烏魯木齊市課題(Y141310020)
成人獲得性維生素K依賴性凝血因子缺乏癥臨床不多見,國內外報道多為鼠藥中毒或香豆素類藥物過量,以滅鼠藥中毒繼發多見,臨床中毒史往往隱匿,且出血表現潛伏期長,易漏診誤診。既往治療多為輸注新鮮冰凍血漿、凝血酶原復合物、維生素K1等綜合治療,其中血制品價格高昂且有感染風險,目前血源緊張情況下,此種治療更加重了治療困難及風險,因此有必要探索更為經濟有效的治療方案。因此收集新疆醫科大學一附院2009年1月至2015 年1月收治的46例資料完整的患者,分析病因、出血特點及預后,探討治療方案,為
準確治療提供依據。
一、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收集新疆醫科大學一附院46例初診獲得性維生素K依賴性凝血因子缺乏癥患者的臨床資料,均為2009年1月至2015 年1月收治,其中男21例,女25例;年齡23-63歲,平均(32.6±3.3)歲。所有患者診斷符合文獻標準[1]。
1.2方法:回顧性分析46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患者臨床出血部位、有無繼發貧血等特點。予維生素K1注射液10~100mg/d輸注(該組患者因血源緊張,均未能輸注血液制品),輸注后24小時及48小時復查PT、APTT,并與入院時結果前后對比分析。療效標準以出血表現停止,凝血功能或凝血因子測定恢復為有效。
1.3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3.0軟件包做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
二、結果
2.1 本組46例獲得性維生素K依賴性凝血因子缺乏癥中滅鼠藥中毒最常見,占33例(33/46例,占71.7%);有3例基礎病分別為房顫、下肢血栓、心臟瓣膜置換術后,病情需長期服用華法林卻疏于監測,導致華法林過量而出血,占6.5%(3/46);另有10例患者經凝血5項監測確診,但無接觸毒藥史,無肝病史,考慮原因不明(10/46例,占21.7%)。
2.2患者均因自發性出血就診,癥狀均較嚴重,多部位出血為主要表現,主要出血部位依次為皮膚瘀斑32例、肉眼血尿25例、粘膜出血包括口腔多發血皰22例、陰道出血11例、肌肉血腫3例、消化道出血2例,首發癥狀以肉眼血尿及皮膚瘀斑最常見;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APTT)均明顯延長,分別為52.6±5.3秒,83.6±9.3秒。纖維蛋白原及血小板均正常,3例繼發輕中度正細胞性貧血并證實為失血性貧血,肝腎功均正常,除外結締組織病及獲得性凝血因子抑制物可能,維生素K1治療均有效。
2.3患者確診后立刻靜脈輸注維生素K1注射液,有3例心臟及血栓基礎疾病患者因擔心凝血糾正過程中再發血栓,治療以停用華法林為主,該組患者因病情均較重,出血明顯,治療以小劑量開始,予10mg/d開始;滅鼠藥中毒患者中出血嚴重患者均予大劑量60-100mg/d;本組未收入有顱內出血或內臟出血的極重癥患者,治療后出血癥狀均明顯減輕,均痊愈。治療后24小時的PT、APTT分別為21.2±0.9秒,42.3±1.2秒,48小時的PT、APTT分別為16.7±0.4秒,36.2±1.1秒,較初入院結果均顯著縮短(P<0.01)。
三、討論
維生素K依賴性凝血因子包括第Ⅱ、Ⅶ、Ⅸ、X因子及PS、PC、PZ,正常情況下肝臟的羧化酶將這些凝血因子氨基端的谷氨酸羧化為γ-羧基谷氨酸,使這些凝血因子獲得凝血活性。此羧化酶的輔因子是維生素K氫醌,經過此過程,有活性的維生素K氫醌被氧化為維生素K2,3-環氧化物,后者被還原為維生素K1,維生素K1在還原酶作用下生成維生素K氫醌,這樣完成了循環。當維生素K攝入不足、吸收障礙或活化異常時,這些凝血因子的谷氨酸不能被正常羧化,從而缺乏正常凝血活性,無法參與凝血反應,從而活性降低出現凝血障礙[2]。臨床以成人獲得性維生素K依賴性凝血因子缺乏癥為主,往往有誘因。常見原因為腸道吸收不良,腸內膽鹽缺乏、使用影響維生素K代謝的藥物及毒物如華法令、滅鼠劑等香豆素類藥物。其中香豆素類藥物中毒或過量為成人維生素K依賴性凝血因子缺乏癥最常見病因。本組患者出血表現多樣,出血癥狀均嚴重,首發癥狀以肉眼血尿及皮膚瘀斑最常見。 46例獲得性維生素K依賴性凝血因子缺乏癥中滅鼠藥中毒33例, ,占71.7%,為主要病因。上述臨床特征均同文獻報道。
目前多數單位認為成人獲得性維生素K依賴性凝血因子缺乏癥以綜合治療方案為主,即予大劑量維生素K1及新鮮冰凍血漿、凝血酶元復合物等[3-5] 。其中血制品價格高昂且有感染風險,目前血源緊張血制品獲得困難,綜合治療加重了經濟負擔及風險,因此有必要探索更為經濟有效的治療方案。Weitzel [6]等認為治療首選大劑量維生素K,如無危及生命的出血應盡量減少血漿或血液制品的使用。國內陳海飛等[7]也證實了此觀點。天然形式維生素K發生中毒的可能性很小,毒性主要來自于其水溶性合成類似物,其中維生素K3最為明顯,合成的K3如不是經腸途徑使用,可產生致死性貧血、高膽紅素血癥和嚴重黃疸,但引起毒性閾值至少是需要量1000倍以上。該組患者均因血源緊張,均未能及時輸注血液制品,確診后立刻靜脈輸注維生素K1注射液10-100mg/d,治療后24小時的PT、APTT較初入院結果均顯著縮短(P<0.01)。提示治療首選大劑量維生素K1,經濟有效安全且大大減少了血制品輸注。
成人獲得性維生素K依賴性凝血因子缺乏癥極易漏診誤診, 來勢兇險,有必要選擇起效迅速安全的治療方式。本研究提示可首選大劑量維生素K1治療,但本組未收入有顱內出血或內臟出血的極重癥患者,因此臨床有必要進一步危險度分層選擇合適治療方案,為醫療安全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 鄧家棟,楊崇禮,楊天楹等. 臨床血液學 [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434-1435.
[2] Wasley LC,Rehemtulla A,Bristol FA,et al.PACE/furin can process the vitamin K-dependent profactor Ⅸ precursor within the secretory pathway[J].J Biol Chem,1993,268:8458-8459。
[3]王婷婷,王昭?,崔華等.獲得性維生素K依賴性凝血因子缺乏癥45例臨床分析[J].中國綜合臨床,2010,26(10): 1020-1023
[4]陳懿建,張立群,萬通等. 92例獲得性維生素K依賴性凝血因子缺乏癥臨床研究[J]. 中華血液學雜志,2012,?33(3): 236-237
[5] 鄭昌成,吳競生,丁凱陽等. 獲得性維生素K依賴性凝血因子缺乏癥[J]. 中華血液學雜志,2010,?31(5): 351-352
[6] Weitzel JN,Sadowski JA,Furie BC,et al.Surreptitious ingestion of a long-acting vitamin Kantagonist/rodenticide,brodifacoum:clinical and metabolic studies of three cases[J].Blood,1990,76(12):2555-2559,
[7] 陳海飛,唐杰慶,金玲娟等. 成人獲得性依賴維生素K凝血因子缺乏癥的維生素K的序貫治療[J]. 中國醫師雜志,2011,?13(10): 1414-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