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晶
一 引言
在現代意義上,城鎮化是人類進入工業社會后的一種社會發展現象,一直為世界各國所不斷的探索和研究。城鎮化一直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領域,黨的十八大更是將城鎮化問題提到了一個新的戰略高度,上升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載體、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點。臺州,我國東南沿海的一個新興城市,其城鎮化過程相對浙江省內浙北地區要晚,但速度相對較快。2012年臺州中心城市城市化水平達63%,遠高于我國平均水平,與浙江省平均水平接近,空間形態也逐漸從節點稀疏的農居形態逐漸向“節點加強+塊狀經濟+網絡狀軸線”的城鎮形態過渡,大城市框架已基本形成。但是,臺州飛速發展的外表下也留下了很多發展的桎梏和隱患:中心城市首位度不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不高、經濟增長乏力、土地等資源集約利用水平較低、工業發展“低、小、散”、資源環境壓力大等等。原有發展模式已不可持續,在國家和省市新型城鎮化戰略的指導下,臺州必須從自身問題出發,摸索出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
二 城鎮化發展過程縱觀
城鎮化并非哪個國家獨有,它是一種社會經濟的自然發展過程,是各個國家在實現工業化、現代化過程中必會經歷社會變遷的一種反映。由于各個國家的發展起步、發展速度、發展動因等不一致,全球大致經歷了四次城鎮化浪潮。
表1:全球歷次城鎮化浪潮
開始時間 成熟期 推動因素 空間代表
第一次城鎮化浪潮 19世紀初 1950年前后 西歐的工業革命 以英國為中心,逐步向歐洲大陸擴散
第二次城鎮化浪潮 19世紀中后期 1950年前后 殖民擴張、工業化和技術擴散 以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為代表,其中美國最為典型
第三次城鎮化浪潮 二戰后 2000年以前 二戰后人口劇增、工業化大發展、石油開發 以拉美、東北亞、北歐、北非和中東的部分國家為主
第四次城鎮化浪潮 21世紀前后 正在加速期 經濟全球化、二次大戰后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 以亞洲和非洲的發展中國家為主,我國是這次城鎮化浪潮的主要代表
縱觀各國的城鎮化過程,在城鎮化進行到中期的時候,基本上每個發達國家都有過較長一段時間的陣痛。今天,歐美發達國家的城鎮化之所以良好,在于百年來面對發展的問題,理性、客觀地解決問題,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中一次次提出新的理論、方法,并付諸于實踐。例如,面對城鎮化初期出現的環境污染和環境衛生問題,英國等歐洲各國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城市規劃法——《住宅與規劃法》、“綠帶開發限制法案”及一系列城市復興計劃等等;面對過度的郊區化導致巨大的資源浪費和生態破壞,美國地方政府最先提出“精明增長”的理念,強調土地利用的緊湊模式,鼓勵以公共交通和步行交通為主的開發模式,混合功能利用土地參與,實現經濟、環境和社會的公平。這些都是各國針對“舊”城鎮化模式所帶來“壞”結果的反思和反饋,是以可持續發展為價值取向,以科學管理為手段,有可操作性的“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引領城鎮化進入一個良“好”的軌道。
三 新型城鎮化“新”在何處?
以歐美等西方國家主導的城鎮化進程,歷經百余年,是一個逐漸傳導和擴散的時空過程,城鎮化中不斷產生的利益沖突、結構失衡、制度矛盾等等,在這個相對寬松的時空過程中釋放、緩解和修復。反思我國改革開放后至今的城鎮化道路,在高度擠壓的時空中,既創造了數量和速度的奇跡,也催化產生并堆積著大量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問題、矛盾和風險?!靶滦统擎偦钡募皶r提出,是對前面幾十年“拼土地、拼資源、拼成本、拼速度”的城鎮化所產生的一系列“城市病”的反思和糾偏。世界各國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我國的城鎮化若要朝著可持續、良性的方向發展,必須實現質的轉變:從以物為本轉向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從偏重規模擴張轉向注重功能提升,增強城市服務功能;從粗放分散、產城分離轉向高效集約、產城聯動,實現內涵式、集約式發展;從城鄉分別發展轉向城鄉統籌發展,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格局
四 關于臺州新型城鎮化的幾點建議
臺州是我國快速城鎮化過程中的一個較為典型的代表,并且基礎更薄弱、歷時更短、速度也相對更快,出現了許多一般城鎮化過程中共性的問題,也有其自身條件下產生的獨特的矛盾問題。通過對新型城鎮化的理解和對臺州發展特色的剖析,以下是筆者的幾點粗略建議:
1、以臺州城市群為平臺,優化空間布局
臺州城市群是臺州市實施省委省政府“新型城鎮化”戰略、落實省域城鎮體系規劃、構建臺州新型城鎮發展空間的重要載體。通過城市群規劃,我們找準臺州城市群構建戰略的定位和目標——浙江沿海中部海灣城市群,確立“中心城市提升強化”和“南北融合聯動”兩大發展戰略,明確了“12459”網絡型的總體發展框架。通過整體規劃、統籌發展、共建共享,促進空間布局層級化、產業分工合理化、基礎設施網絡化、公共服務一體化,著力構建以中心城市為龍頭,副中心城市、縣域中心城市為依托,中心鎮為支點的臺州城市群。
2、以城市經濟為主體,推動產業轉型
城鎮化發展的轉型關鍵和重點在于產業轉型。在產業結構上,要突出現代服務業培育。首先,要在中心城市率先形成“321”產業結構,積極實施“退二進三”、“騰籠換鳥”,把精力集中到抓現代服務業發展上;其次,要進一步體現各級城市特色,圍繞城市功能完善和城市制造業發展來優化服務業結構,重點發展金融、電子商務、工業設計、現代物流、休閑旅游等服務業產業,促進服務業發展和城鎮化深度融合;第三,要加快實施一批大體量的現代服務業項目,大力發展總部經濟、會展經濟。
3、以中心城市為引擎,實現提質均衡
臺州的發展源于縣域經濟的發展,但與受限于縣域經濟;臺州中心城市的特色在于組團城市的有機分散,也有阻于三區的隔離。中心城市的發展轉型將決定著整個新型城鎮化過程的動力強勁與否。臺州中心城市在發展中要注重對組團式格局的揚長避短,突出各中心的優化組合和互補,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最大限度地發揮規模效應、集聚效應、輻射效應和聯動效應。一是啟動融合區塊,推動相向建設。重點是洪家、江口、院橋、桐嶼螺洋四大區塊。二是完善城市功能。重點提升綜合承載、公共服務、輻射帶動三大功能,擴大服務半徑,促進設施共享,促進要素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三是強化輻射,注重聯動。要以沿海開發為契機,以跨區域的重大基礎設施和產業項目建設為抓手,推進產業發展互補、基礎設施共建,促進聯動發展,提高中心城市引領輻射全市的帶動力。
4、以人為本,建設生態人居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是城鎮化的真正目的和最終目標。臺州依山傍海臨江,有著良好的生態環境基底,堅持新型城鎮化,就是堅持城市建設與生態建設同步,促進城市和自然相融合,努力把臺州打造成富有魅力的生態宜居之城。首先,要從人居角度出發,用生態理念規劃城市、建設城市、管理城市,逐步形成特色鮮明、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資源節約、生態良好的城市體系。其次,中心城市要堅持“一心六脈”的特色生態空間結構,著重做好城市綠心保護開發,按照“沿山文化帶、沿江景觀帶、沿路森林帶、沿湖休閑帶”的要求,做好“塑心、造綠、顯山、治水”工作,注重預留生態空間,建好生態景觀。
五 結語
事實表明,新型城鎮化可以有多種路徑探索,但歸根結底都應當是“人”的城鎮化。臺州的新型城鎮化道路需要我們不斷探索和創新,但根本的方向是必須一致的,那就是要以人為本,要從人的需求、人的尺度、人的視角為出發點來審視城市的管理和服務水平,是民生導向型的城鎮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