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土木工程施工課程教學改革研究是永恒的課題,該門課程的教學成敗,對培養建筑工程應用型人才舉足輕重。本文通過閱讀大量文獻資料,分析和總結國內現有同類研究現狀,并對傳統教學改革不足之處作了簡要分析,提出了新時期土木工程施工課程教學改革研究方向。提出了以教師層面為著眼點的秉承傳統的教學改革模式,也特別強調了以學生層面為著眼點的教學改革模式將是今后一個時期的重中之重。
【關鍵詞】土木施工施工 課程教學 教學改革
土木工程施工是土木工程專業的一門重要專業課程,在應用型本科的專業課中,該課程的地位是僅次于“鋼筋混凝土”的一門課程。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應用型本科其側重于“應用”。本專業課教學所要達到的目標,就是對學生進行工程實際操作訓練。土木工程施工在同類課程中占有比較重要的地位,是他們的“看家課”。因此,學生對該門課程的學習及掌握程度,直接關系到學生從事的施工管理工作;同樣該門課程的教學成敗,對培養建筑工程應用型人舉足輕重。
1 傳統教改不足分析
傳統教改往往以知識的傳授為中心,過分強調了教師的作用,很大程度上立足教師本身出發,許多老師為了備好一節課,上網查資料,做課件及視頻,花費很大精力,而往往總是收效甚微;且無形扼制了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忽視了學生的主動性與潛能的發揮。此外這些教學改革對土木工程課程改革教學個別也從激發學習者學習動力和動機出發,但忽略了對學習者動因的分析,這往往變成了“獨角戲”,講臺上老師很賣力,臺下學生云里霧里。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完全照顧到課堂中基礎和興趣不盡相同的每個學生,學生只是被動聽教師的講授,以教師為中心;學習內容封閉,資源較匱乏;學習比較被動;所學知識過于良構化,與實際生活脫離。當然傳統教育的優點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有利于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便于教師組織、監控整個教學活動進程,有利于系統的科學知識的傳授。使之不偏離教學目標的要求。
2 新時期土木工程施工課程教改方向初探
2.1 秉承傳統,優化教學模式
傳統教學經過多年的厚重沉淀,積累了很多課堂教學經驗。首先它有利于師生間的互動交流,教師可以通過肢體語言和臉部神情跟學生進行交流,通過觀察課堂隨時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及時作出調整,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深刻認識,教師的課堂教學情況把握自如,同時也能調動學生的課堂學習積極性,濃郁課堂教學氣氛。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交流,教師的肢體語言尤其手勢眼神,對學生有著非常重要的啟發作用。因而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既要敢于嘗試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同時也要秉承傳統教學的優點。在授課時,可以多關注學生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通過案例式教學、探究式教學等多種教學模式,從而解決課堂教學的單調性。
2.2 多管齊下,豐富課堂教學手段
著名教育學家贊可夫曾經說過:“教學法是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
(1)打破傳統的單一板書模式教學,引入多媒體教學等有效教學手段,很大程度上會促進學生學習動力的增強。拍攝關鍵工序的施工工藝用于視頻教學,利用FLASH等專業將有關典型施工工藝做成動畫演示,利用廣聯達等軟件實現人機交互式教學,也可以把知識點以游戲闖關的模式來分解教學。
(2)互換角色教學,指在課上教師少講或不講,而與學生“角色互換”,由學生充當老師給全體學生傳授知識,教師充當學生來聽課的教學方法,目的在于使全體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提高學生探究意識、合作學習意識,拓展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時間和空間,從而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當然這對教師把控課堂的能力也是一個很大的考驗,教師必須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一定的工程實踐經驗。教師不僅僅是簡單的聆聽者,更是一個評判者,只有如此才能做到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融入課堂。
2.3 提升教學內涵,深化知識結構
課堂教學是教師發展和學生成長的主陣地,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教學質量的提升。土木工程施工課程教學可依托于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特色專業建設、精品課程建設、教學名師和教學團隊建設等,來提升教學內涵。教學的內涵做到教學讓學生滿意,讓用人單位滿意,讓社會滿意。在知識結構方面,創導鏈接教學模式,讓大量的工程規范及關鍵工序的施工要點、工程質量通病預防與處理等教學資料能有效鏈接,從而改變現有教材的單一理論教學模式。
2.4 開辟校外課堂,校內外課堂互補
課堂教學不僅要引進來,更要走出去。在引進來方面,很多學校都會下很大功夫,通過引進其他高校名師、施工一線企業技術總工等來校開展講座,甚至邀請他們參與授課和畢業設計等指導。在走出去方面,鼓勵青年教師參與各種教學研討會議,鼓勵青年教師到施工企業掛職鍛煉,同時也鼓勵有能力的老師到國外訪學。這些模式極大豐富了校內課堂教學的資源,有利于課堂教學的有序開展,但恰恰忽略了學生主體的教學需要。把學生引出去,讓課堂教學落實到具體工程,開辟施工工地作為第二課堂,更好地將工序的施工工藝在真實工程中實現解剖式教學。
2.5 分析學生學習動因,注重學生個體發展
研究學生學習動因,亦即從學習者的學習動力與學習動機諸因素入手,分析其構成、特點、作用及相互影響,總結其對學習者學習效果的影響和作用,探索土木工程施工課程教學改革的著眼點和著力點,搞好土木工程施工課程教學,為提高教學質量提供參考。奧地利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認為,人的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動人發展的潛在的、無意識的、最根本的動因。然而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往往難以讓人走進,更無法揣摩內心需要,因而在現有的課堂教學中總很難找到解決個體發展的方法和途徑。
3 結語
土木工程施工課程教學改革是一項永恒的工作,上述教學改革構想有些已經很好的落實,有些需要努力才能完善,而學習動因的分析卻還在探究階段。依托現有條件和資源,做到標本兼顧教學,重視學生內心需要,才能不斷完善課程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應惠清.土木工程施工(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孫成林.建筑教育改革理論與實踐[M].武漢:武漢工業大學出版社,2000
[3]丁玉平.新建本科學校“土木工程施工”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J].攀枝花學院學報,2006.8
[4]王月芳.外語學習動機和學習策略的研究及其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J] .江蘇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12
[5]韋良.應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施工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7
[6]周兆銀,張長友.“建筑施工技術”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
[7]孫楠,劉東,王秋萍.《土木工程施工》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J] .經濟研究導刊,2008(6)
[8]朱茂存,姜正平.《土木工程施工》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J] .蘇州城建環保學院學報,2002.12
[9]陳鋼.大學生學習動因的調查及其學習動力激發途徑的探索[J] .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10.5
[10]仲景冰.土木工程施工課程教學改革及思考[J] .高等建筑教育,2002.6
作者簡介:柯云斌(1972-),男(漢族),浙江省溫嶺市人,工程碩士,浙江省臺州學院,講師。從事土木工程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