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一文
【摘 要】電視劇《下海》以90年代“百萬大軍下廣東”為背景,講述了一個北方家庭卷入時代潮流所經歷的酸甜苦辣,其中既有金錢與傳統價值觀的碰撞,也有家庭成員的磕磕碰碰。坎坎坷坷。在這一特定歷史時期與家庭環境下,現實題材劇用藝術地創作方法喚起了時代的記憶,傳統的父權制遭到顛覆,女性價值得以重構,女性成為宣揚主流意識形態,弘揚社會主旋律的角色。
【關鍵詞】她敘事;性別構建;性別倫理價值
中圖分類號:J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5)03-190-01
一、現實題材作品作為特殊的意識形態消費資料
習近平同志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說,“文藝是時代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文藝的作用不可替代。”優秀的文化藝術作品對于弘揚民族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具有重要的鼓舞作用。特定時代的藝術作品有著與生俱來的歷史使命感、時代責任感。
電視劇《下海》與歷史史實、時代環境緊密相連,用藝術再創造的手法展現社會優良傳統,同時緊跟時代步伐,弘揚時代精神。在這一作用下,契合社會主旋律弘揚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從而成為特殊的意識形態消費資料。“意識形態從來不是獨立于社會存在的,它需要依附一定的載體才能完成其目的,影視作品正是在這種類似于被鮑德里亞稱為‘意識形態腹語術的敘事策略下,以一種‘看似缺席實則在場的言說,完成了實際的意識形態說”@。弘揚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艱苦奮斗、勇于創新精神,平衡追求理想信念與牢守做人底線的關系。
二、紅色革命題材影視劇的性別構建
新世紀以來,消費文化在中國社會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這一時期,媒介文化重新建構性別意識、構建女性話語體系。
從上世紀的十七年電影、革命樣板戲發展至新時期影視劇,女性隸屬于男性附庸、一直處于“被看”的位置,被動地納入父權社會的系統代碼。《下海》中的女性試圖擺脫環境、體制束縛尋找白我,女性性別構建的意識愈加清晰,從而帶來性別意識形態的變遷。
身體:去“雄性”化形象。新世紀影視劇與革命樣板戲中的女性身體有著明顯區別,革命樣板戲、十七年電影時期中的女性身份是很難確認的,性別差異被削弱,女英雄的美學特征是的國字臉、濃眉大眼、身體強壯,性格剛毅且服飾為軍裝。她們身上更多的是男性化的特征而少有女性特質( femini-nity),通俗地說,就是所謂的女人味。“而恰恰女人味才是對女性白身生理、心理特征的尊重。”②《下海》中女性,接受廣東的新思潮,形象發生巨大變化,從原來“鄉土氣息”的打扮變為洋溢著時尚的氣息。
敘事:“真、善、美”的圓形人物。現代題材作為時代和美學高度凝練的文本,有著符合時代宣傳的敘事方式和修辭系統。“扁平人物”與“圓形人物”不同的是,扁平人物性格比較單一、突出、鮮明,作者夸大人物的某一方而特點,而其他部分則忽視。圓形人物則完全相反,他們擁有一個真實的人物環境和人物特征,而這所謂的真實基于其經歷的復雜性、環境的多元性,情節的糾葛性,歸根結底在于藝術文本賦予了女性多重身份角色,不同身份角色納入不同敘事條線,從而形成一個交織復雜的藝術文本,與人物的看法、態度、世界觀緊密相連,從一個特定人物中看到一個真實的特寫。
現實題材藝術作品歸根結底是探究人的處境,用布魯姆的話說是“重新發現人”,是“展現某種也許永遠在那里而我們沒有他就看不見的東西”。《下海》中的女性經過情節的延續、環境的變化出現了羅伯特-麥基筆下的“人物弧光”,一個不一樣的“我”
從體制人到商場人的轉型;從學生到流行歌手的轉型等,在被發現的同時,女性的多元性得以呈現。
思想:代入式白由精神。扁平人物式的女性雖處于復雜多變的環境中,但是只與其發生一種矛盾關系,從而突出其穩固的政治革命特性,以此達到宣傳效果,其思想是被禁錮于特定的意識形態之中
再現社會景觀、突出典型人物。《下海》中的女性在特定意識形態中展現了“真實的白我”,通過探究特定時期人物處境,宣揚了家國精神,家、國、天下緊密聯系,女性既可以是改革的領頭羊又是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的楷模,女性角色擱置在多元符號之下(男人、家庭、社會、商場等),借著符號傳承著家與國的思想價值,在下海思潮引領下,女人跳出傳統家庭中的固有思想,崇尚精神自由,將社會現實與社會主旋律完美融合,上升到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高度上來,從而帶來性別倫理價值變遷。
三、女性意識形態變遷下的性別倫理價值
性別倫理價值基于性別構建,現實題材作品中的女性性別構建來白于家和國兩大環境,家國天下緊密聯系,以此帶來的家庭倫理、社會倫理、政治倫理成為此類題材作品的主流價值傾向。
一方而,社會變革下的女性是社會現實的承受著,從情節設置中,以一種強勁的力量將女性卷入革命大潮中,進而激發艱苦奮斗、勇于創新精神,將思想意識上升到集體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高度中來,傳遞追求理想信念的精神和守住人生底線的意義。另一方而,性別角色身份將女性視為弱勢的被拯救者,父權的話語體系安排女人需要被一個男性角色拯救,拯救者/被拯救者建立的家庭是社會的結構體系,也是特定社會時期精神傳承的框架和紐帶。劇作中女性擁有多重身份象征不同的社會符號,從而將家庭倫理、政治倫理、革命倫理緊密聯系,呈現出家國天下的主流意識形態。
注釋:
①孟麗花文化研究視域中的中國歷史題材電視劇[D].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39.
②宋光瑛中國女性主義[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參考文獻:
[1]羅伯特-麥基.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原理[M]中國電影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