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洪安
巴中市崢嶸建筑工程地質勘察有限公司 635000
摘要:滑坡是斜坡上巖、土體以各種方式順坡向下的運動,它是山區地形中容易發生的一種地質災害,容易造成對人民的生命財產和國家的經濟建設的損失。本文結合對巴中市巴州區龍泉一、二社滑坡產生的原因分析,提出滑坡的治理中勘察、設計工作的一些思考。
關鍵詞:滑坡;勘察;設計;治理
1.滑坡概述
巴州區龍泉一、二社滑坡位于濱河世紀城B區西側,中心位置(堰塘處)地理坐標為N:31°52′17″,E:106°452′25″,處于濱河世紀城B區與龍泉一、二社道路之間,縱向長度約400米,橫向最大寬度200米,滑坡區前沿高程383米,后緣高程435米,相對高差52米,主滑方向為90°。
根據現場調查,該滑坡為覆蓋層沿基巖面滑坡,滑體為第四系覆蓋層,滑床為基巖面,滑坡剪出口為坡腳開挖處基巖面,高程約370米,滑坡后緣為龍泉一、二社公路東側。滑坡范圍約70000㎡,平均厚度約15米,滑體體積約100萬m?,屬于大型中~深層滑坡。
圖1 龍泉一、二社滑坡范圍示意圖
圖2 龍泉一、二社滑坡地質剖面圖
2.滑坡的地質環境條件
1、地形地貌
滑坡地段區域地貌為桌狀山地貌,小地貌為坡地臺階地貌,總體地勢為西高東低,相對高差大于50米。在場地東側開挖形成長度200米,高約20米邊坡,邊坡土石方開挖過程中,支擋結構出現失效、破壞,形成滑坡。
圖3 滑坡范圍衛星圖片
圖4 坡腳支擋結構破壞照片
2、地層巖性
1)含碎塊石粉質粘土層:黃褐色,坡殘積成因,碎塊石主要為泥巖、砂巖碎塊,一般1-2㎝,大者5-10㎝,棱角狀,含量約15%。粉質粘土呈可塑狀,厚度不均勻,坡腳處(堰塘東側)深度約25米,中部15米,上部3-5米,且中部較深,兩側較淺。
2)白堊系基巖:主要泥質粉砂巖,粉砂泥質結構,厚層狀構造,近水平產狀,表層強風化層厚度較大,基巖面坡度大致與地面坡度相當。
3、地質構造及地震
滑坡區地質構造位于巴中~儀隴~平昌蓮花狀構造帶內,東南為華鎣山褶皺帶、南西為川中褶皺帶、北面為米蒼山褶皺帶,巴中~儀隴~平昌蓮花狀構造形跡主要為弧形的一系列背斜和向斜組成,兩翼傾角大部份小于5°。
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擬建場地抗震設防烈度6度,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一組,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05g,特征周期為0.35s,場地類別為Ⅱ類。
4、氣象、水文
據巴中氣象資料,本區極端最高氣溫40.3℃,極端最低氣溫-5.3℃,多年平均氣溫17.1℃,1月平均氣溫5.7℃,7月平均氣溫27.5℃,全年無霜期291天。多年平均降水量1100mm,最大年降雨量達1700mm(1981年),最小年降雨量726mm(2006年)。
滑坡區內有一條自西向東的溝渠,常年排放上部居民的生活污水,雨季兼排地表水,地下水不豐富。
3.場地歷史穩定性
據巴州區江北街道龍泉社區居民委員會的證實材料:2008年5.12地震后,該區域地表產生了變形和裂縫,房屋開裂,堰塘發生滲漏,一直未進行治理。
4.項目勘察、設計、施工情況
勘查工作共設置了兩條勘探線,50個勘察孔,沿擬開挖形成的邊坡的兩側各布置了一排,間距10米~15米。相對于場地而言,勘查范圍狹小。勘察報告未提及后緣斜坡體的穩定性以及后緣斜坡體與本項目的關系。
該勘察報告不符合滑坡勘查的要求,沒有弄清楚滑坡的相關要素。如:滑坡范圍、滑體、滑面、滑面的抗剪強度、剩余下滑力等。僅在需要開挖地段布置了鉆孔,勘查報告據此提出的邊坡破壞模式為第四系土層的圓弧滑動(勘察報告圖6),滑面在第四系土層內圓弧滑動,與實際滑坡不相符合。
邊坡工程治理設計為抗滑樁+剪力墻+截水溝的方式,樁有三種型式,樁頂設置冠梁。樁之間設置的鋼筋混凝土板。
設計文件在勘察報告沒有提供滑坡推力的情況下,將抗滑樁樁后剩余下滑力定為200KN/m、340KN/m、500KN/m 三種情況,依據不足,且遠小于實際產生的滑坡推力。
現場查看部分樁身配筋數量及制作安裝與設計圖紙不符合,存在鋼筋數量不夠,箍筋間距偏大的問題。混凝土施工質量差,混有大塊石頭甚至大塊泥巖,且澆筑不密實。
目前工程施工已經完成了樁身部分,樁前部分土體已經開挖,大部分樁體出現傾斜、斷裂現象。
5.滑坡原因分析
1、自然地質因素
1)地形地貌條件:區內地勢西高東低,場地地面坡度10°~20°,坡度較陡,具備滑坡產生的地貌條件。
2)工程地質條件:區內覆蓋層為松散堆積物,厚度大,且下伏基巖面較陡,本身屬于地質災害易發地段。
3)水的作用:區域內地層主要為松散覆蓋層,孔隙發育。地表無完善的截排水系統,覆蓋層下部基巖為不透水層,地下水及生活污水多由裂縫入滲,沿基巖面滲透、下泄,形成滑動面。
2、外部因素
1)坡腳的工程開挖活動:坡腳建設活動的開挖造成長約200米,高度約20米的臨空面,坡腳支擋結構失效,使上部滑體失去支撐而滑坡。
2)支擋結構勘察單位對該滑坡的地層結構、破壞模式、發生原因、滑坡范圍、滑坡規模及滑坡區域的歷史穩定性等因素認識不清楚,鉆孔布設有誤,勘察報告有誤。
3)支擋結構設計單位未按照《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50330—2013)第3.1.12條規定的進行專項論證。
4)支擋結構設計計算理論選擇錯誤,設計采用的滑坡推力來源不明,且遠小于實際滑坡推力。
5)勘察、設計文件未經審查,違反了《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279號)的相關規定。
6)施工單位施工質量較差。
綜上所述,坡腳的支擋結構沒有達到預期的抗滑作用,抗滑樁完全失效,造成滑坡。
6.結束語
滑坡的治理工程勘察工作是前提,不重視勘察工作,在勘察工作中不按規范要求進行作業,偷工減料、弄虛作假是危險的。沒有可靠性、完整的地質勘察資料,就沒有設計的合理性。
參考文獻:
[1]研究江北街道龍泉社區二組地質災害(滑坡)防治工作的專題會議紀要.巴府閱[2015]1號.
[2]關于江北龍泉一、二社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方案的緊急報告.巴中長林瑞報[2014]123號.
[3]巴中市濱河世紀城B區后緣邊坡治理工程勘查報告.中冶成都勘察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2014年1月.
[4]巴中市濱河世紀城B區后緣邊坡治理工程施工圖設計報告.中冶成都勘察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2014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