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霞
摘要:目的:研究預見性護理程序在骨科創傷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療的120例骨科創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均為60例患者。對照組采用常規骨科護理流程,觀察組采用預見性護理方法,對兩組患者的就診時間及搶救時間、患者滿意度等指標進行比較。結果:觀察組的就診時間及搶救時間和對照組相比,兩者差異顯著(P<0.05);在患者滿意指標當中,觀察組和對照組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預見性護理程序在骨科創傷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良好,降低了并發癥,患者及其家屬滿意度也有所提升,提升了患者的治療質量,值得臨床推廣。
骨科創傷指的是外界附加因素對人體造成的骨骼的損害。在交通事故、施工現場等地點,由于患者沒有相應的應急措施,骨科創傷往往會給其帶來較大的傷害[1]。有研究表明:骨科創傷造成的患者死亡分三個高峰,在第二個高峰期(患者受傷),是搶救患者的最佳時間,也是搶救的黃金時間,因此患者的預見性護理顯得尤為重要[2]。本文選取于我院接受治療的120例骨科創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不同方法進行護理。結果表明:觀察組效果較為理想。現報告如下。
1一般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療的120例骨科創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符合骨科創傷診斷標準。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為60例患者,男35例,女25例,年齡在23-6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2.21.3)歲;對照組同為60例患者,男32例,女28例,年齡在23-6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4.21.8)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因等一般資料上的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如生命體征監測、普通包扎、術前準備。健康教育等。
1.2.2觀察組
首先,入院時護理。第一,當患者入院時,護理人員要觀察患者是否有煩躁不安、手足發涼、毛細血管充盈時間較長等癥狀,從而判斷患者休克指數;第二,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排除呼吸道阻塞,向患者供氧以改善其缺氧癥狀;第三,建立靜脈通道,對開放性骨折合并休克病人準備兩條通道,必要時要進行靜脈切開手術。如果出現急性大出血休克現象,靜脈穿刺常采用頸部穿刺方法;第四,采取積極有效措施進行止血,如止血帶止血、壓迫止血等方法;第五,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如脈搏、呼吸、血壓、膚色等,注意患者的保暖工作。
其次,術前護理。做好術前檢查工作,如心電圖、血液檢查;執行術中醫療人員配合工作,搶救結束要及時記錄。
再次,術后護理。第一,生命體征觀察。監測患者的體溫、脈搏、血壓等指標,并做好記錄,觀察患者的面色及尿量情況。對靜脈壓進行觀察,從而確定輸液速度;第二,體位護理。麻醉手術后平臥,太高患者肢體,高于患者心臟,這有助于靜脈回流,減輕病人腫脹情況。腰椎骨折術平臥直線翻身,2h一次,保持整個身體呈直線;第三,疼痛護理。根據疼痛性質和程度采用不同治療方法,減少患者的不適及疼痛。骨盆骨折病人應該幫助其托起臀部,減輕骶骨受壓程度。更換身體位置時要保護好患者肢體,如果肢體在上部,要防止過度轉動對創面的壓迫引起的肢體疼痛。
此外,在預見性護理程序當中,還可以對患者采取并發癥護理,這對于患者同樣意義重大[3]。
1.3統計學方法
本組研究采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的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平均數(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就診時間及搶救時間比較
觀察組的就診時間及搶救時間和對照組相比,兩者差異顯著(P<0.05)。詳情見下表表1。
表1 兩組患者就診時間及搶救時間比較(min,X±s)
2.2兩組患者滿意比較
在患者滿意指標當中,觀察組96.67%和對照組75.00%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下表表2。
表2 兩組患者滿意比較(n,%)
3討論
3.1預見性護理的必要性
預見性護理將整體護理作為工作內容,將熟練的搶救方法作為基礎,以提高搶救質量作為只要目的。應用預見性將外觀預測作為判斷病情的主要標準,能使得患者在短時間內得到有效救治,如骨科創傷嚴重患者就可以以最快速度開放輸液通道,維持患者體液循環,從而贏得手術時間。另外,中度創傷患者也能夠根據這種手段及早發現早期癥狀,從而可以瞬間判斷、果斷處置,從而為創傷搶救提供生命綠色通道[4]。
3.2預見性護理的效果
預見性護理通過科學的方法提高了護理人員的觀察能力,其將癥狀護理作為依據,積極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評估,按照流程實行有序護理,這縮短了搶救患者所需時間,還能夠減少患者并發癥,提高患者及其家屬的滿意程度,讓護理科室的管理趨向于正規化與標準化。通過預見性護理還能夠提高護理人員的急救意識和工作能力,從而建立起骨科科室的有效應急機制[5]。
本文選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療的120例骨科創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均為60例患者。對照組采用常規骨科護理流程,觀察組采用預見性護理方法,對兩組患者的就診時間及搶救時間、患者滿意度等指標進行比較。結果表明:觀察組的就診時間及搶救時間和對照組相比,兩者差異顯著(P<0.05);在患者滿意指標當中,觀察組96.67%和對照組75.00%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4結語
本文通過研究預見性護理程序在骨科創傷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從中可以看出:預見性護理程序在骨科創傷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良好,降低了并發癥,患者及其家屬滿意度也有所提升,提升了患者的治療質量,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李新姣.預見性護理程序在骨科創傷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中醫急癥,2009,18(06):1021-1022.
[2]賈勇.骨科創傷患者護理中應用預見性護理程序的探討[J].中國傷殘醫學,2014,22(08):220-221.
[3]鄭曉梅.探討預見性護理程序對骨科創傷患者護理的療效[J].現代養生,2015,06:220.
[4]潘燕燕,孟鳳英.骨科創傷患者預見性護理程序的應用體會[J].求醫問藥(下半月),2012,10(05):611.
[5]曲藝.預見性護理程序在創傷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33):670-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