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產后出血目前仍是產婦死亡最主要的原因,預防產后出血降低孕產婦死亡是產科工作的重點和難點。積極處理第三產程,在預防產后出血中至關重要,WHO推薦所有產婦在第三產程使用縮宮素作為子宮收縮劑預防產后出血。臨床常用肌肉注射、靜脈注射、靜脈滴注3種給藥途徑,本文通過對不同途徑給藥的治療效果進行對比研究,結果顯示靜脈滴注給藥治療效果優于肌肉注射和靜脈注射。
關鍵詞:產后出血;第三產程;縮宮素;給藥途徑
產后出血目前仍是全球孕產婦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大約每4例孕產婦死亡中,就有1例是由產后出血所致〔1〕。引起產后出血的原因依次為子宮收縮乏力、胎盤因素、軟產道裂傷及凝血功能障礙。2012年3月,世界衛生組織根據最新的循證醫學證據,更新了產后出血和預防指南,再次強調了積極處理第三產程的重要性。新的規范強烈推薦所有產婦在第三產程使用子宮收縮劑預防產后出血,縮宮素作為子宮收縮劑首選〔2〕,使用縮宮素為預防產后出血的一線藥物。臨床常用給藥途徑為肌肉注射、靜脈注射和靜脈滴注三種途徑。為尋找三種縮宮素給藥途徑對預防產后出血的最佳效果,我們設計了在第三產程分別采用肌肉注射、靜脈注射和靜脈滴注3種不同途徑給藥,通過觀察第三產程時間、產后2小時出血量、產后24小時出血量,對三種給藥途徑效果進行比較,結果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取2014年1月~2014年10月在我院產前系統保健且陰道分娩產婦895例,均無妊娠合并癥,第一胎單胎,年齡21~33歲,孕37~41周,胎兒體重2500~4000g,平均總產程8~21h,產前24h及產時未使用任何藥物。隨機分為3組,3組產婦在年齡、孕周、產次、胎兒體重、凝血功能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胎兒前肩娩出后給予縮宮素10u,A組給予縮宮素10u肌肉注射;B組給予縮宮素10u靜脈注射;C組給予縮宮素10u+生理鹽水500ml,以250ml/h速度滴注。
1.3 觀察指標 (1)第三產程時間。記錄從胎兒娩出后到胎盤完整娩出的時間。(2)產后2h出血量。出血量應用稱重法估計,即失血量(ml)=【胎兒娩出后接血紙尿褲重量(g)-胎兒娩出前接血紙尿褲的干重(g)】/1.05(血液比重g/ml)。統一使用一次性產后集血紙尿褲。產后30分鐘、60分鐘、90分鐘、120分鐘按壓宮底,2h后稱重,準確計算出血量。(3) 產后24h出血量。同前用稱重法測量出血量。
1.4 統計學方法 以均數±標準差來表示,采用完全隨機設計的樣本t檢驗進行比較分析,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根據研究結果顯示,A、B、C三組產婦相比,B、 C兩組產婦較A組產婦第三產程明顯縮短,而且發現C組產婦產后2h出血量、產后24小時出血量少于A、B組。
表1 兩組產婦第三產程持續時間、產后2h及24小時出血量比較
3討論
3.1 產后出血的原因為子宮收縮乏力、胎盤因素、軟產道裂傷及凝血功能障礙,其中子宮收縮乏力引起的產后出血最為常見。第三產程即胎盤娩出期,正確處理新生兒、仔細檢查胎盤完整性及預防產后出血均是該期的內容〔3〕。產后出血發生在第三產程最多,正確使用子宮收縮藥積極管理第三產程,縮短第三產程是減少產后出血的最主要干預措施。
3.2 胎兒及胎盤娩出后,子宮肌收縮壓迫肌束間的血管以達到止血的目的,縮宮素的作用機理就是直接作用于子宮平滑肌,子宮肌束間的血管被壓迫,血竇關閉,使出血迅速減少,促進胎盤剝離,縮短第三產程而達到止血的目的。WHO產后出血預防和處理指南新規范強烈推薦,所有產婦在第三產程給予10IU縮宮素作為子宮收縮劑首選。縮宮素價格便宜、應用簡便、安全、起效快、代謝快,是預防和治療產后出血的首選藥物。
3.3傳統多采用縮宮素肌肉注射,藥物必須通過母體臀部肌內的毛細血管進入全身血液循環,才能達到靶器官子宮,給藥3-5min后才起效,且作用時間僅持續30-60min,不能持續作用于子宮;靜脈注射雖立即起效,但維持30-60min后效應逐漸減退,也不能達到持續收縮子宮的目的;而靜脈滴注時藥物直接進入血循環,立即起效,15-60min內子宮收縮的頻率與強度逐漸增加,然后穩定〔4〕,以250ml/h的速度持續滴注,可達到持續幫助子宮收縮的目的。從表1可以看出,靜脈滴注縮宮素可有效減少產后出血量,預防產后出血的發生,是一種最有效的給藥途徑,在積極預防、治療產后出血有臨床意義,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劉興會,陳 錳.產后出血與孕產婦死亡〔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4,30(4):241
〔2〕孫麗洲,楊娜娜.陰道分娩及剖宮產產后出血預警及防范〔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4,30(4):261
〔3〕謝 幸,茍文麗.婦產科學〔M〕.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182
〔4〕付晨薇,劉俊濤.如何規范產后出血的藥物治療〔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4,30(4):263
作者簡介:
高芙蓉,女,38歲,本科學歷,主管護師,從事產科臨床護理工作15年,擔任產科護士長工作10年,具有豐富的產科臨床護理和管理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