璇劉軍

摘要:目的:了解衡陽市吸毒人群艾滋病相關知識知曉和高危行為現狀,為制定有效干預對策提供依據。方法:對280名有吸毒行為的調查對象,了解經靜脈注射吸毒傳播者比例,總結吸毒人群感染狀況及影響因素,為艾滋病干預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結果:吸毒行為是艾滋病傳播因素之一,有效的艾滋病干預措施能增強高危人群的健康意識,降低新發艾滋病感染率。結論:在吸毒人群中,要推廣源頭控制+行為干預+宣傳教育的干預模式,遏制艾滋病蔓延。
關鍵詞:吸毒行為;艾滋病;干預對策
Abstract:Objective: Study the HIV/AIDS related knowledge awareness and high-risk behavior?in Hengyang city drug users,to provide evidence for effective intervention measures. Methods: 280 subjects of drug addiction, understand by intravenous drug use transmission ratio, summarize the status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infection among drug users, put forward the feasible countermeasure for AIDS intervention. Results: drug abuse is one of the factors in the spread of AIDS, AIDS interventions can enhance high-risk health awareness, reduce new HIV infection rate. Conclusion:Promote the source control + behavior intervention + propaganda education intervention model in the drug users, for curb the spread of HIV/AIDS.
key words: drug abuse; AIDS; intervention strategy
“吸毒”是一種違法行為,對社會人群產生了極大的危害性,也是艾滋病傳播的主要途徑之一。對吸毒人員進行艾滋病防治監控是阻止艾滋病在人群中蔓延的有力措施,也是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2014年全國艾滋病疫情報告,2014年新發現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中經靜脈注射吸毒傳播比例為5.6%(5783/103501)。為進一步了解衡陽市吸毒人群HIV感染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為今后防控策略提供參考依據,我們于2014年10-12月對衡陽市280名吸毒人群進行問卷調查,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對象
本次研究對象為衡陽市注射和吸食海洛因的人以及吸食各種新型毒品的人。
1.2方法
1.2.1調查方法:采用分類滾雪球的方式招募調查對象,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采取面對面、匿名問卷調查,內容包括人口學特征、艾滋病知識、性行為史、安全套使用、接受相關服務等,詳細統計吸毒人群調查資料,為后期疾病干預分析提供資料依據。
1.2.2 數據分析:采用EpiData3.1軟件建立數據庫,錄入全部數據,經核對和邏輯檢錯后,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2檢驗。
2、結果
2.1 社會人口學特征 280名調查對象年齡在18-60歲,婚姻狀況未婚75.00%,已婚14.28%,離異/喪偶10.71%;男性占82.14%,女性占17.86%;本地戶口占92.86%,外省占7.14%;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92.86%,高中及中專占7.14%;職業分布中家政、家務占71.43%,農民占17.86%,勞教人員占7.14%,工人占3.57%。見表一。采用SPSS18.0軟件,對調查對象性別、年齡組分類情況、婚姻狀況、文化程度和職業分布進行2檢驗,P均<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一 吸毒人群社會人口學特征統計表
2.2 艾滋病相關知識知曉情況 對艾滋病知識知曉狀況的考察采用聯合國大會艾滋病特別會議(UNGASS)涉及的8個知識點,回答正確6題及以上者為知曉,否則為不知曉。280名吸毒人員艾滋病相關知識知曉率為86.43%。其中“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注射器有可能得艾滋病嗎?”的知曉率最高,達到95.2%,“蚊蟲叮咬會傳播艾滋病嗎?”的知曉率最低,為75.2%,說明吸毒人群對艾滋病知識具備一定的了解程度。
2.3 危險因素調查 從吸毒人員的行為調查中顯示,92名吸毒者注射
吸毒,131人口服或鼻吸新型毒品,57人兩者都有。其中,最近一次注射吸毒中與他人共用注射器的占9.40%(14/149),最近一次與配偶或同居者發生性關系時使用安全套的占36.7%(100/280), 最近6個月性關系時從未使用安全套的占41.1%(115/280),1.78%吸毒人員通過性行為換取金錢(或毒品),6.78%用金錢(或毒品)換取性。
2.4 接受預防艾滋病干預服務情況 最近1年內有75.36%的吸毒人群接受過艾滋病咨詢,有28.93%接受過針具交換。有86.07%的人做過艾滋病檢測,接受檢測者中有98.21%知道結果。
3、討論
艾滋病的傳播途徑主要分為三類:性傳播,血液傳播和母嬰傳播。從1998年開始,由于國家無償獻血政策的實施,血液傳播中因輸血或血液制品傳播的病例急劇減少,主要是以注射吸毒者共用注射器而導致艾滋病的傳播。
數據顯示,本次調查的吸毒人群以本市戶籍為主,多為青壯年,平均年齡為40.8歲,75%為未婚狀態,這類人群處于性活躍期,且經常出入酒吧等娛樂場所,易因吸食毒品后而發生無保護性行為的現象。調查對象71.43%為家政、家務人員,沒有正當的工作,流動性大,得性病后多選擇到私人診所診治或自行處理,獲得艾滋病防治知識的有效途徑較少,且文化程度相對較低,初中及以下占92.86%,因此艾滋病防治知識知曉率不高。此次調查的吸毒者包括吸食傳統毒品和新型毒品。傳統毒品指鴉片、大麻、可卡因、海洛因等,新型毒品如冰毒、搖頭丸、K粉、麻古等。近年來,由于新型毒品的興起與泛濫,目前吸食新型毒品者不斷增多,多為年輕人。“新型毒品”主要在夜總會、酒吧、舞廳使用,一般都為群聚性吸食。新型毒品多屬于人工化學合成的致幻劑、興奮劑一類,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樞神經系統,使人興奮或抑制,新型毒品大多為片劑或粉末,吸食者多采用口服或鼻吸式,具有較強的隱蔽性。吸食毒品后會提高興奮性,失去控制力,同時吸食新型毒品多為多人群聚吸食,在毒品的影響下,會導致他們的性行為頻率增高,臨時性伴數量增加,同時會增加不使用安全套的機會。調查對象中,艾滋病知識知曉率不高,且高危行為轉變率也比較低,調查發現,被調查者最近一次注射吸毒中與他人共用注射器的占9.40%,說明傳統毒品使用者在毒癮發作時,與他人共用注射器的現象仍然存在,極大的加大了艾滋病傳播的風險;而在新型毒品使用者中,多性伴,賣淫嫖娼等導致的不安全性行為依然較為普遍,被調查者中最近一次性行為安全套使用率很低,僅為36.7%,在毒品刺激下精神亢奮,容易發生無保護的非配偶非固定性伴性行為,同時也加速艾滋病向家庭、配偶擴散,加大了艾滋病經性傳播的風險,
經靜脈注射吸毒者共用注射器是感染HIV最危險的行為。近年來,由于艾滋病防控知識宣傳的力度加大,社區針具交換、美沙酮門診的開展和新型毒品的興起,經靜脈注射吸毒的人員比例在減少,調查的吸毒人群中67.14%吸食新型毒品,經靜脈注射吸毒者中最近半年與人共用注射器的比例也在降低,數據顯示:衡陽市歷年新發病例中經靜脈注射毒品傳播的由2008年的54.5%下降到2013年的9.73%。2014年新報告的420例病例中,注射毒品傳播的30人,占7.14%,與去年同期比較(46/451)下降3.05%。吸毒人群中共用注射器的現象明顯減少,大大降低了經靜脈注射感染艾滋病的概率,但吸毒人群的安全套使用率不高,存在一定比例的性交易現象,加上新型毒品的致幻性,興奮性所帶來的性傳播風險,是我們面臨的新挑戰。提示應加強源頭控制、深入行為干預,擴大宣傳教育。公安機關應加強重點場所的監管,加大販賣和吸食毒品的懲處力度;相關部門應提高吸毒人群對美沙酮維持治療和針具交換的認知度和可接受度,來降低毒品的使用次數和共針次數,同時推廣使用安全套的行為干預;防艾宣傳教育應全社會推廣覆蓋,盡可能地將健康教育工作前移,在早期對青少年進行吸毒危害及預防性病、艾滋病教育,減少高危行為的發生。
4結論
吸毒人群感染艾滋病的各種高危因素依然存在,為達到控制艾滋病傳播的目的,并降低艾滋病由吸毒人群向一般人群傳播幾率,我們要推廣源頭控制+行為干預+宣傳教育的干預模式,并在實踐工作中不斷完善,以期達到最佳干預效果。
參考文獻:
[1]唐武,林躍平,鐘金成.遂寧市船山區吸毒人群艾滋病相關行為特征及血清學分析.現代醫藥衛生,2010年26卷第01期
[2]陳樹昶,羅艷,丁建民,程潔,許珂,戴耀忠,陳康凱,陳衛永,施世鋒.吸毒人群艾滋病行為監測結果分析.中國預防醫學雜志,2007年8卷第06期
[3]吳衛群.艾滋病健康教育和行為干預的研究現狀.2006年全國護理職業安全與臨床護理新進展學術研討會,2006年
[4]單多,葛增,王璐.我國吸毒人群艾滋病預防干預效果的Meta分析[J].中國衛生統計,2009,26(5):93-95.
[5]諶丁艷,何武龍,何倩.吸毒人群預防AIDS的心理干預和健康教育效果評價[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10,44(11):54-55.
[6]Krzysztof,Simon,Robert,Simon,Sylwia,Serafińska.HIV/AIDS and aging. Przegla d epidemiologiczny,2010年64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