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擁軍
【摘要】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復雜、地質的多樣性,加上施工環境的復雜,導致房屋建筑施工過程中造價成本增大、安全存在隱患、社會經濟效益低下等等諸多問題,因此對現行的地基處理技術提出了更高要求,基礎工程質量對建筑物整體質量和安全起往往起決定作用,合理的施工方法是確保建筑基礎工程質量的關鍵。下面就此進行詳細的分析。
【關鍵詞】房屋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技術
引言:
地基與基礎工程是現代房屋建筑施工過程中的一個關鍵,同時也是施工技術最為復雜、難度最大、工期最長、占投資最多的一項分部工程。地基與基礎施工質量的好壞不僅事關施工成本和工程整體的順利進行,更直接影響到房屋建筑的安全性和使用壽命。近年來,隨著我國城市房屋住宅建設的飛速發展,地基與基礎施工的重要性也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因此,施工單位必須嚴格按照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要求認真的進行施工,確保優質、安全、高速地順利完成工程施工任務。
1 當前地基基礎工程施工的基本情況
①我國的地理環境和地理條件的多樣性決定了在建筑施工的過程中,應該對地形和地貌進行一個充分的研究和檢測。②目前,隨著建筑工程的數量的增加,各種由于地基基礎施工問題導致的建筑倒塌和安全事故也時有發生,因此,為了保證住戶和施工人員的人身安全,有關部門也應該加強對地基基礎進行嚴格的質量控制。③在建筑工程的施工過程中,還要對各種不同的施工項目和工序進行銜接和處理,一旦前一步施工存在質量問題或者技術問題,下一步施工的繼續進行就有可能導致故障的發生,或者造成暫時l生的掩蓋,從而形成潛在的安全隱患。④地基基礎工程的自身施工特點也決定了在建筑施工的過程中容易掩蓋一些質量問題和缺陷,一旦施工完成,在建筑竣工或者使用過程中出現安全問題,即劊導致較為嚴重的故障或者安全事故。
2 地基基礎工程的常見故障和產生原因
2.1 地基基礎的混凝土結構出現裂縫
在建筑地基基礎的施工過程中,混凝土結構的質量問題是比較常見的,也就是說,加強對混凝土結構的裂縫控制,可以有效的提升地基基礎的質量。導致目前我國的建筑工程在施工過程中出現混凝土結構裂縫的最主要的原因有:第一,在施工過程中混凝土結構的枕木擺放位置不一致導致的裂縫受力不均勻;第二,在施工過程中沒有做好相關的養護,導致水分蒸發過快形成裂縫。
2.2 建筑地基基礎工程的漏水問題
在地基基礎施工的過程中,一些結構的漏水問題也是影響地基基礎的質量形成的重要原因,一般來說檐口、山墻和變形縫處比較容易產生漏水的問題,可能的產生因素來自人為的施工工藝的實施,來自外界的自然環境的變化。
2.3 建筑地基基礎工程的施工材料不達標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過程中,尤其是地基基礎工程的施工中,如果選擇的施工材料不達標,不能滿足相應的施工需要,或者沒有達到相關的國家質量認定標準,將對工程的質量形成產生非常大的不利影響。
2.4建筑地基基礎施工的通風孔道堵塞
在建筑基礎工程的施工過程中,導致通風孔道堵塞的原因可能是設計階段的結構設計不合理,所以有關部門要想解決這種問題,就必須要加強對建筑地基基礎設計環節的監管。
3 房屋建筑地基基礎工程的施工技術
3.1 地基基礎的選型
房屋建筑物基礎是建筑物和地基之間的連接體,它把建筑物豎向體系傳來的荷載傳給地基。在地基的承載力足夠的前提下,基礎的分布方式與豎向結構的分布方式相同,通常可以采用獨立基礎。如果房屋建筑物的地基非常軟弱,并且建筑物很高,在這種情況下,往往需要采用筏形基礎,因為筏形基礎具有較大地基接觸面,穩定性更強。如果基礎土質較好,地下水位較低的粘土,亞粘土,一般用作支承的人工挖孔灌注樁。如果地基承載力不足,為軟土地基,在施工過程中必須采取措施對其進行處理。軟弱地基通常是由濕陷性黃土、淤泥質土、雜填土等構成的地基,在進行勘察時必須要查明軟弱土層的均勻性組成、分布范圍以及土質泥沙等具體情況,為采用的地基處理方案提供相應參數。在初步計算時最好計算房屋結構的大致荷載,假設它均勻的分布在全部面積上,從而得到平均的荷載位,可以和地基本身的承載力相比較。如果地基的容許承載力大于4倍的平均荷載位,通常要采用獨立基礎可能,因為它比筏形基礎更經濟。
3.2 施工技術
如果地基土為淤泥,且上層土層又較薄時,應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處理,從而避免施工對其產生擾動。對于沖填土、建筑物垃圾廢料,如果均勻性和密實度較好時可以利用作為持力層,如果是有機質含量較多的生活垃圾或者是對基礎有侵蝕性的工業廢料等雜填土,如果沒有經過處理嚴禁將其作為持力層。總的來說,在選擇地基處理方法時,必須要綜合考慮工程地質、水文條件以及建筑物對地基的具體要求等因素,并結合建筑結構類型和基礎型式,以及建筑物的周圍環境條件、材料供應情和施工條件等因素,經過科學合理的技術經濟指標比較分析后方可擇優采用。
一般來說,常用的地基基礎處理方法有強夯法、換填基層法、高壓噴射漿法、沙石樁法、水泥土攪拌法、預壓法、振沖法、夯實水泥土樁法、石灰樁法等。對房屋基礎的處理,要綜合考慮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條件、建筑物形式與功能要求、荷載大小和分布情況、施工條件和材料供應、相鄰建筑基礎情況和抗震裂度等之后確定施工方案,選擇合理的基礎形式。 近年來,復合地基在現代房屋建筑物基礎施工過程中得到廣泛運用,這種地基可以提高地基持力層承載力,有效地控制建筑物的沉降,能夠很好地解決高層建筑主體與裙房之間差異沉降問題。
4 常見建筑地基施工方法
4.1 注漿法
采用注漿法進行施工時,硅化加固的土層通常要保留厚度約為1m的不加固土層,以防漿液上冒,必要時還要夯填素土或打灰土層。一般情況下,灌注漿液的壓力應控制在0.2—0.4mpa(始)和0.8—1.0mpa(終)范圍內。對于土的加固程序,一般要堅持自上而下,但是如果土的滲透系數隨深度而增大時,則應改為自下而上。還要經常抽查漿液的配比及性能指標、注漿孔位、孔徑、孔深注漿的壓力值要求等,并將的檢查結果與現在人員的相核對。還要及時在編好號的孔位平面圖上對已注漿孔標記并注明鉆孔日期。在施工過程中,要特別注意避免漏孔情況的出現,如果出現問題,必須立即停止注漿并查找原因,調整注漿參數。
4.2 強夯法
首先要進行準確的測量定位。在操作上,應由施工單位試夯確定的夯點布置圖,逐一測放夯點位置。在進行強夯前,事先要用推土機預壓二遍,保證場地平整,對場地高程進行測量,夯點布置測量放線確定點。如果遇到地下水位較高的情況,則需要在表面鋪設0.5—2.0m厚的中(粗)砂或砂石墊層,或者是采取降低地下水位的策略,從而有效防止設備下陷和消散強夯產生的孔隙水壓。采用分段施工的方式,堅持以邊緣夯向中央、以一邊向另一邊的順序。每夯完一遍,就要用推土機整平場地,并進行放線定位后即可接著下一遍夯擊。強夯法的加固是:先深后淺,也就是先加固深層士,后加固中層土,再加固表層土。在夯完一遍后,通常要以低能量再滿夯一遍,如果條件充分,用小夯錘擊為最佳。在夯擊時必須要按照試驗確定的強夯參數,落錘應保持平衡,保證夯位準確,如果夯擊坑內積水,必須要及時采取措施予以排除。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地基基礎工程是房屋建筑施工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施工質量對房屋建筑的整體質量和安全性有著決定作用。因此,在現代房屋建筑地基和基礎工程施工過程中,必須要綜合考慮地質水文、具體環境等實際情況,采用合理的地基處理方法,加強和改善地基與工程的強度和剛度,加強地基的穩定性,保證房屋建筑的工程質量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