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琳 葉苗 青康正
摘要:目的:通過方藥、病例分析略談加味茵陳蒿湯治療黃疸濕瘀互結證的效果。方法:回顧黃疸分型及名醫典型病例分析。結果:黃疸濕瘀互結證癥狀改善明顯。結論:加味茵陳蒿湯對黃疸濕瘀互結證癥狀療效明顯。
關鍵詞:黃疸;加味茵陳蒿湯;肝膽;脾胃;
黃疸由于血清中膽紅素升高致使皮膚、黏膜和鞏膜發黃的癥狀和體征。[1]中醫亦為黃疸,又稱黃癉。系以面目黃染、身膚熏黃、小便黃如濃茶為特征 ?!督鹳F要略·黃疸病脈癥并治》將黃疸分為五疸:黃疸、谷疸、酒疸、女勞疸、黑疸。[2]多數醫家認為濕邪為其主要病因,治療多從化濕邪、利小便著手,佐以清熱通腑,其效甚佳。
1.黃疸病因病理
1.1西醫病例分析認為,溶血性黃疸由于大量紅細胞破壞 ,形成大量的非結合膽紅素,超過肝細胞的攝取 、結合與排泄能力而出現黃疸;肝細胞性黃疸由于肝細胞的損傷致肝細胞對膽紅素的攝取 、結合功能降低,因此血中的UCB增加。另一方面,由于毛細膽管和膽小管因肝細胞腫脹壓迫,炎性細胞浸潤或膽栓阻塞使膽汁排泄受阻而反流入血 ,致使CB增加而出現黃疸;膽汁淤積性黃疸由于膽道阻塞,阻塞上方的壓力升高,膽管擴張最后導致小膽管與毛細膽管破裂 ,膽汁中的膽紅素反流入血而出現黃疸。[1]
1.2中醫認為,黃疸的病理因素有濕邪、熱邪、寒邪、疫毒、氣滯、瘀血六種,但以濕邪為主,如《金貴要略·黃疸病脈癥并治》篇指出:“黃家所得 ,從濕得之?!睗裥凹纯梢酝飧?,亦可自內而生。[3]外感多屬濕熱疫毒所致,內傷常與飲食 、勞倦、病后有關。黃疸的病機關鍵是濕邪與瘀血,濕瘀互結,濕邪困遏脾胃,壅塞肝膽,瘀阻血脈,疏泄失常膽汁泛溢而發生黃疸。
2.辨證治療
2.1黃疸的辨證應以陰陽為綱,陽黃以濕熱疫毒為主,其中有熱重于濕、濕重于熱、膽腑瘀熱與疫毒熾盛的不通;陰黃以脾虛寒濕為主。[3]濕瘀互結是黃疸病機的關鍵,治療上主要以清熱利濕,利小便,涼血活血退黃。
2.2 熱重于濕證,方用茵陳蒿湯清熱通腑,利濕退黃。濕重于熱證,方用茵陳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利濕化濁運脾佐以清熱。膽腑瘀熱證,方用大柴胡湯疏肝泄熱,利膽退黃。疫毒熾盛證(急黃),方用《千金》犀角散清熱解毒,利膽退黃。寒濕阻遏證,方用茵陳術附湯溫中化濕,健脾和胃。
3.醫師經驗
3.1薛敬東主任醫師通過長期的臨床觀察,認為目前慢性肝病黃疸表現多為濕瘀互結之證引起,濕瘀互結,濕熱困遏脾胃,壅塞肝膽,膽汁泛溢而發生黃疸。[4]治療上黃疸濕瘀互結證當以清熱利濕涼血活血退黃,效甚佳。
3.2關幼波教授懸壺濟世半個世紀,臨床經驗頗豐,提出活血解毒化痰的治黃三要則。[5]治黃必活血,血行黃易卻;治黃需解毒,毒解黃易除;治黃要化痰,痰化黃易散。活血、解毒、化痰有四個好處:①.可加速黃疸的消退。②.有利于肝脾腫大的回縮。③.有利于肝功能的恢復。④.可緩解肝脾區的疼痛。
4.方藥
茵陳蒿湯出自《傷寒論》,組成“茵陳六兩,梔子十四枚,大黃二兩”,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陳,減六升,內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6]薛敬東主任加桃仁、紅花、赤芍等藥,組其加味茵陳蒿湯,其效甚佳。加味茵陳蒿湯具有保肝、利膽退黃、抑制肝纖維化 、改善肝組織脂肪變性、抗炎、鎮痛、等多種藥學作用。目前廣泛用于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膽囊炎、膽石癥、等所引起的黃疸,證屬濕瘀互結。另外,其對母嬰血型不合病、重癥胰腺炎、癌性發熱、陰道炎、糖尿病、多種頑固性皮膚病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5.典型病例
5.1錢某,女,67歲,2009年3月9日初診,乙肝病史10年余,乙肝系列HBsAg、HBeAg、HBcAb陽性,肝功曾有轉氨酶升高,但未正規治療。十余天來身目黃染,伴納差、惡心、嘔吐,遂來求治?,F癥見:身目黃染,黃色鮮明,口干欲飲,飲水不多,口苦,大便干結,納差,食入即吐,惡心,乏力,脘腹脹滿。??茩z查:肝病面容,鞏膜皮膚黃染,有肝掌及蜘蛛痣。舌質紅,苔黃厚膩,脈弦數。[4]結合諸癥屬濕瘀互結,治以“清熱利濕,涼血活血退黃”,方用加味茵陳蒿湯。處方:茵陳30g,生大黃(后下)15g,梔子10g,,澤蘭10g,清半夏10g,陳皮10g,連翹15g,丹皮10g,茜草30g,厚樸20g,生麥芽20g,竹茹6g,白茅根30g。共7劑,水煎服,日一劑。二診:消化道癥狀消失,故上方去陳皮、清半夏、竹茹,加金錢草30g赤芍30g葛根30g,涼血解毒活血退黃,繼服7劑。三診:黃疸明顯減輕,繼守前法,服7劑。四診:黃疸基本消退,考慮濕瘀熱仍有留戀,改用茵陳五苓散加味,服14劑.五診:諸癥全消,停服中藥。
5.2趙某某,女,52歲?;颊甙雮€月來乏力,身面發黃,周身刺癢,惡心厭油,納呆腹脹,小溲黃赤。檢查所見:鞏膜皮膚橘黃色,肝可觸及,黃疸指數120單位,總膽紅素12mg℅,凡登白直接陽性,谷丙轉氨酶360單位(0-21正常),麝濁15單位。舌苔白膩根黃脈弦滑。證屬濕熱瘀阻發黃(陽黃)。治以清熱利濕,芳香活血化痰退黃。方藥:茵陳90g,酒芩10g,尾連6g,銀花30g,蒲公英30g,藿香10g,佩蘭10g,澤蘭15g,赤芍15g,小薊15g,杏仁10g,橘紅10g,香附10g,車前子10g,六一散10g,上方服藥一月,黃疸盡退,膽紅素0.3mg℅,谷丙轉氨酶16.4單位,麝濁2單位,臨床痊愈。[5]
6.討論
現代醫學認為溶血性黃疸由于大量紅細胞破壞 ,形成大量的非結合膽紅素,超過肝細胞的攝取 、結合與排泄能力而出現黃疸;肝細胞性黃疸由于肝細胞的損傷致肝細胞對膽紅素的攝取、結合功能降低,因此血中的UCB增加;膽汁淤積性黃疸由于膽道阻塞 ,阻塞上方的壓力升高,膽管擴張最后導致小膽管與毛細膽管破裂 ,膽汁中的膽紅素反流入血而出現黃疸。[1]祖國醫學則認為濕瘀熱邪是黃疸病機的關鍵,在治療上當以“清熱利濕,涼血活血退黃”。?加味茵陳蒿湯中茵陳為君藥,苦泄下降,善于清熱利濕,為治黃疸要藥;臣以梔子清熱瀉火,通利三焦,赤芍,桃仁,紅花,丹皮涼血活血退黃;佐以大黃泄熱逐瘀,通利腸道。導濕瘀熱從大便而下。上七味同用,清熱與利濕并進,涼血活血利二便,前后分消,濕邪得除瘀熱得去,黃疸自退。
參考文獻:
[1]陳文彬.診斷學.[M].7版.北京.人名衛生出版社.2008.45
[2].王伯祥.中醫肝膽病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3.563
[3].周仲瑛.中醫內科學.[M].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264~268
[4].名老中醫張瑞霞學術思想及臨證經驗薈萃.[J].2011.48~49
[5].關幼波醫學文集.[J].2013.5.127~128
[6].周永學.方劑學[M]..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264~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