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成坤 何小瓊
【摘要】本文分析了建筑設計過程中常見的抗震設計問題和建筑設計針對抗震設計中主要的設計要點,從而來提高我國建筑行業的整體抗震水平。
【關鍵詞】建筑設計、建筑抗震設計
前言: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建筑設計是抗震設計的基礎和前提,設計的方案是否能夠抵抗地震的侵襲,是否能夠滿足人們的需要,是施工單位要重點解決的問題。但從技術層面來看,我國建筑行業現有的抗震技術很難滿足實際需求,僅僅依靠構架的合理裝設,很難達到抗震的最佳效果,仍然很難避免地震帶來的傷害,因此,我們對建筑設計和抗震設計中的重要性來進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實際意義。
1、我國目前抗震設計中所存在的問題
1.1缺乏合理規范的設計理論,實際工程經驗不足
就我國目前的發展形勢來看,我國在對地質地震等方面的研究力度明顯不夠,尤其是建筑物抗震方面的研究。由于我國科技水平的限制,對地震的成因和預測還不能夠達到一個非常高的水準,因此對防御地震方面的防范也缺乏科學合理核心思想,這就導致了我國建筑地震設計沒有一個規范的設計理念作為科學依據,因此建筑設計也很難滿足抗震目標。
1.2在設計中未能充分考慮實際施工情況
在很多項目組進行施工時,都只是根據數據以及固有的一些參數進行施工,大多數的施工都是通過計算設計來完成,未能充分的對實際情況進行考慮。例如在我國建筑抗震的設計中,對地震降級系數固定為2.81,而一些小級別的地震固定了統計學意義。這就導致一些小級別的地震被用于構造的設計當中,但是實際情況是構造截面的實際承載能力以及檢測計算不能夠與實際情況結合在一起。
2、建筑設計針對抗震設計中主要的設計要點
建筑設計是建筑抗震過程中的重要環節,通過建筑設計可以從基礎上提高建筑體的抗震能力。建筑設計講究建筑設計和平面、體型以及豎向設計有機的結合起來。充分的利用建筑設計在抗震設計中的運用,是保證建筑結構量質和剛度的必要條件。
2.1建筑體型設計問題
通常情況下,建筑體型包括建筑體的平面形狀以及立體空間形狀。在對建筑進行體型設計時,應該在平面和空間體型簡潔規則的情況下,盡可能的設計一些矩形、圓形或者方形等結構元素。通過實驗表明,這些形狀體型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承受地震或者其他外力帶來的影響。其次,應特別注意一些外凸或者內凹的體型,避免不對稱結構的設計,只有在整個體型結構中使整體質量和剛度均勻的分布,才能避免建筑體因受到外力而產生扭曲反應。
2.2建筑平面的布置與設計
平面的布置與設計在建筑物的設計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它可以直接表現出建筑的使用功能。在建筑設計當中,平面的設計占首要地位。而我們在設計上也應盡可能的做到結構和質量的剛度分布均勻,結構上也應該協調對稱。同時防止發生扭曲效應,對較大剛度的電梯、樓層等設計要采用居中設計的布置理念。防止重心偏移。合理的設計既可以保證建筑物的用途和功能不受到影響,同時也可以大大的提高抗震能力。
2.3建筑豎向的布置與設計
隨著我國建筑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高層建筑被廣泛建設。而很多工程在提高物沿樓層高度的同時,往往會輕視其抗震能力。無論在工業還是民用的建筑中,目前都存在這類問題。想要做好建筑豎向的結構設計,首先就應該盡可能的使建筑物沿豎向的剛度分布比較均衡。
3、建筑設計中必須高度引起關注的抗震問題
3.1連接點和建筑構件的設計
隨著人們對建筑體的要求不斷提高,建筑設計中所采用的建筑構件種類和樣式也在不斷增多,例如大理石和瓷磚等材料被廣泛的利用,以及一些室內裝飾吊頂、懸掛物、人工藝術品等。而在施工設計過程中要充分的考慮這些材料與建筑物結構的連接問題,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整體的抗震水平。比如墻面外貼的大理石或瓷磚必須要保證其與建筑物主體結構的連接錨拉的牢固性,確保發生地震時不會墜落;對懸吊的燈具以及其他人工藝術材料,也要保證與主體結構的連接輕度,避免因地震時掉落對人身安全造成危害。
3.2建筑設計需要達到的設計限值
在實際的工程操作以及設計時,一定要嚴格遵循我國相關部門的標準規范要求,例如在8度的防烈度情況下,粘土磚多層建筑物的高度不能夠高于18m,建筑層數不能大于6層等。一旦超過相關的規定,就會嚴重影響到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除此之外,對于建筑物局部的墻體尺度也要控制它的最小值,保證墻體截面的抗震強度能夠滿足抗震要求,避免墻體在地震時出現開裂或者倒塌等破壞情況的發生。
3.3頂部建筑抗震設計
對建筑的設計,一定要注意,其頂部建筑不宜過高或者過重,這樣都會增大頂部建筑發生變形的可能。過高或過重的頂部建筑會削弱下部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因此在設計時就必須保證建筑重心和下部的建筑重心相一致。此外頂部結構也宜選用強度高、剛性均勻輕質的結構材料。
4、建筑設計過程中要考慮到的抗震設計
根據上述內容,我們了解到建筑抗震設計和建筑設計之間息息相關的聯系。為了確保最大程度的抗震性,就一定要在實際施工中緊密結合起二者的聯系,同時還要在施工過程中真正融入抗震理念,如此才能使原有的建筑常規從根本上被打破,才能使建筑物抗震現狀得到徹底改善,接下來從建筑物的形狀、平面和空間三方面設計來具體闡述二者的結合。
4.1形狀設計
在建筑行業發展的新時代,很多方面都有所創新就建筑物思維整體外觀而言亦是如此。由此有諸多樣式的建筑外形出現,所以,在形狀設計的過程中,需要對不同外形的不同特點予以充分考慮,不同的建筑外形,也會有不同的建筑特色和實際需求,施工單位應該加以充分考慮。通常情況下,凸凹形狀的建筑體型,通常可以使建筑物的抗震性得到大大提升,然而在實際的建筑建設過程中,原有的常規形狀的建筑物已無法滿足現代化經濟發展需求,所以,建筑物整體抗震性的提高,首先需要對建筑的形狀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
4.2建筑物的平面設計
在建筑物施工,平面設計是重要的環節,對建筑物日后的使用將起到決定作用。例如,分別作商務和居住用途的建筑物,它們在平面設計上必然存在很大差別,為了使使用需求得到進一步滿足,就一定要按照用途,來對平面構造進行科學設計;另外,為了將抗震元素融入到平面設計之中,不僅要對施工材料的堅固性加以重點考慮,還需要對構架安裝的合理性、內部各因素的協調性加以綜合考量。要想完美地實現平面設計和抗震設計的結合,就對設計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但要工作經驗豐富,要需要深入地研究審美觀念和抗震技術,前提還得不對內部美觀產生不利影響,在此基礎上再確保抗震性能的最大化。
4.3空間設計
為了使土地占有面積盡量減少,在現代社會中愈發流行高層建筑,如此就對建筑物的空間設計有了更嚴格的要求。通常說來,建筑物層數越低,穩定性就越高,受到地震的損害也就會越小;反之穩定性越差,受到地震的傷害也就越大。所以,融合建筑物的空間設計和抗震設計在一起,這樣建筑物的整體抗震性才能得到保證。
結束語:
建筑設計是建筑抗震設計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它與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密切相關,對建筑抗震起到一個基礎作用。而一個優良的抗震設計,必須與結構設計相互配合,對建筑的整體結構要充分考慮。設計人員要綜合考慮,才能使建筑的功能設計與抗震能力達到一個平衡的狀態。
【參考文獻】
[1]裘建斌.建筑設計在建筑抗震設計中的探討[J].江西建材,2013,(01).
[2]張占奎.建筑設計在抗震設計中的作用[J].門窗,2013,(11).
[3]李建平.建筑設計在建筑抗震設計中的作用[J].安徽建筑,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