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辰
【摘要】自東漢明帝夜夢金人遣使迎佛起,中國開始佛教信仰。其傳播速度極為迅速,南北朝和唐朝是我國佛教發展的兩大高峰時期。但現存的唐代佛教造像卻相對不足,主要保存于陜西、敦煌和四川地區,其中四川地區的造像算得上數量多,種類全,但由于唐代佛教美術有著極強的地域性特征,因此現在對于唐代佛教美術的認識存在很大不足,就四川地區來說,其造像圖本究竟來源于何地,又為何多密宗造像等問題都值得我們深思。
【關鍵詞】唐代;四川;佛教造像
中圖分類號:B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5)04-184-01
漢時,佛教自印度傳入我國,在上層文化交際圈中傳播,但被歸為黃老一系,其內涵寓意并未隨圖像一同普及,發展至魏晉南北朝時,由于統治階級的大力扶持以及社會環境帶來的信仰需要,佛教被當做心靈的寄托處迅速發展,當然這也與寺院負責醫療、教育、喪葬等事宜有密切聯系。在北朝先后出現了涼州美術風格的平城樣式、中國化了的洛陽樣式以及源流爭論頗多的青州樣式。而現存實物相當有限的南朝也有盛況記載,可以說南北朝時期,我國已經進入全民信佛時期。而本文所討論的唐代則是即南北朝后的,另一個佛教發展高峰唐代。唐代美術建立在大唐帝國繁榮文化的基礎上,而唐帝國文化是一種開放文化,融合各種民族文化的復合文化。唐美術以豐滿的造型和寫實的立體表現著稱,唐代佛教美術與前代相比最大的特點在于地區性的增強。唐代美術的分期沿用文學分期,一般分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個時期,分別以開元、安史之亂和會昌滅佛為節點。
初唐時期,佛教美術遺存主要集中于陜西和四川,陜西是中央政府佛教美術的活動地,主要在洛陽地區,賓陽南洞和奉先寺洞造像是此時代表。而四川地區佛教造像則多位于川北和川中地區。盛唐時唐文化昌盛,除龍門石窟外,山西天龍山,四川廣元、樂山一帶都是這一時期代表,這一時期唐美術中極宮女性美的S形站姿菩薩確立,同時密宗造像大興。發展到中晚唐時期,中原地區由于會昌滅佛的影響,開窟早想變得極為有限,現在我們很少見到這一時期的佛教美術資料。此時的佛教美術資料主要集中于四川和敦煌。這一時期佛教美術在民間迅速普及傳播,導致追求現實利益的思想進入佛教美術,民間造像成為主流,因此彌勒佛、地藏、千手觀音等信仰普及。
四川位于我國西南地區,歷來都是連接南北方的要塞,唐時中央政府在此設立大都督府,統轄劍南諸州。早在佛教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期南北朝之時,四川就處于一個特殊位置,川北地區在此時多為北魏統治。其他地區則歸屬南朝統治,現在學術界普遍把唐代四川地區的佛像歸結于北方影響,但忽略了其南朝體系下的佛教傳統。就石窟開鑿來說,這必然來源于北方,南朝并無開窟造像的傳統,這應為北方影響川北地區后傳至全川。但石窟中的眾多造像題材究竟是否也同樣來自北方,這值得商榷。
雖然現在發現的南朝佛像十分有限,但文獻中記載頗多。南朝多佛像繪畫和廟宇建筑,建業與成都作為當時的兩大主要城市,佛教也相當興盛。現在我們能看到的南朝佛教造像多出土于成都萬佛寺,這批造像雖不能代表南朝佛像全貌,但也可窺一二,這批造像體現出與北方佛像不同的多樣性,外來犍陀羅式的通肩大衣、中國化的服飾以及吉多藝術風格在此均有體現。這與成都位于中亞經青甘至南朝建業的必經之路上,因此說來南朝都城給其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雖然隋唐時期,天下統一,但文化藝術的傳承不可能完全消除。
羅世平先生曾在其論文中提出,認為唐時,多高僧、畫師和官員來返于四川與兩京地區,這些人成為了北方佛像樣式向四川傳播的主要力量,并介紹了幾種四川尚存但兩京地區已經不存的造像題材,如菩薩瑞祥、一佛五十菩薩以及毗沙門天王像等。但當我們在對這些造像進行分析整理時就可發現其來源北方地區的觀點很可能是不準確的。
唐代密宗造像興盛,在四川地區更是如此,這離不開開元三大士的譯經,當查找《高僧傳》及相關記載中,可以發現三大士中的不空與金剛智并未沿當時佛教傳播的主線印度-中亞-絲綢之路-嘉峪關-長安一線而來,而是從印度出發經南海和廣州到達長安。這說明密宗很有可能先行滲透了南方民眾中而非兩京地區。就一佛五十菩薩這一題材來說,在我國的發現并不多,僅存在于甘肅、河南以及四川三個地區,其中四川地區存量最多,其中紀年最早的為綿陽碧水寺19龕,屬于初唐,后為盛唐梓潼四面龕和通江千佛崖的造像,這是不得不思考很多學者認為的此佛像摹本來自于北方地區的說法,是否成立,因為從實際現存造像的紀年和位置來看,其很可能來自于成都的一些大型寺院,而后影響周邊綿陽地區,最后才流向川中和川北地區。因此對于四川地區的佛教美術的認識應該打破原有的中心地區兩京影響論,利用文獻以及考古發現將其放置在一個更為全面的譜系下展開討論,雖然說地方造像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的是民間造像,可能對儀軌并不了解,但可以從中得出一些傳播和造像的端倪。
參考文獻:
[1]劉長久.中國西南石窟藝術[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
[2]盧丁.成都周邊地區唐代石窟造像樣式形成的相關問題[J].四川文物,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