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婧瑋
【摘要】老在《當代漢語字典》(國際華語版:龔學勝 主編)中“老”形容詞意義主要有:“年歲大的,經驗豐富的、熟練的,很早以前就存在的,年久的,陳舊的過時的,原來的,排行在末了的,火候大的”等。除此之外,“老”還可以指長輩。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出,“老”既可以指年長的,也可以指年幼的。
【關鍵詞】“老”的詞義變遷;社會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H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5)04-179-01
一江之隔,山水阻塞,在同一片天空下,我國南北文化卻產生了很大的差異,這種地域上的差異在“老”的用法上可以體現出來。南人北上,卻未解北話之意義。
根據使用頻率,我們可以將帶有“老”的詞語大致分成三類:
1.表示長者或者身份、地位高的人:“老師”“老爺”“老叔”“老舅”“老姨”等。
2.表示年幼、地位相對低的人:“老弟”“老妹”“老疙瘩”。
3.表示動物名稱,不顯示長、幼順序:“老虎”“老鷹”“老鼠”。
關于第一點,我們毫無疑問,字典中給出了明確的解釋和定位,但后兩點似乎看上去有些分歧,尤其是第二點,南人、北人觀點大相徑庭。
在北方,我們除了對長輩使用帶有“老”的稱呼,如:““老舅”“老叔”等,也常稱呼自己的父母為;“老爸”“老媽”,表示親昵以外,還常用“老”來指排行最末的人,如:“老兒子、老閨女、”等,甚至有的還會昵稱為“老疙瘩”“老寶貝”,通常在北方有“老即是小”的說法。在此基礎上,我們還不斷的豐富“老”的含義,只要是比自己年齡小的人,均可以加上“老”字,北方人常稱呼年齡小的親人或朋友為“老弟”“老妹”等,用以拉近說話人之間的距離,表示親近?!靶 焙汀袄稀笨此撇淮钫{的詞語常常放在一起使用,有“老小”的說法,且這種用法不受年齡的制約,只要你喜歡,上至六十花甲,下至二八芳齡,均可以“老”代“小”。
然而,南方人對這種表達可能就會置問了:“老”不就是大嗎?因為有“老父”“老母”,并且此前表示次序時,通?!袄稀焙汀按蟆蓖黄鹩玫谋容^多,“老大”更是常用,生活中“處處有老大”,用“老”來說“小”這是神馬情況呢?
其實,說到“老”的用法,最初還是閩南人將它帶到北方的。相傳閩南人的祖先,很早就知道老虎是古貓的后代,所以稱其為貓后;最早的老鼠,叫貓趕,貓鼠,意為被貓驅趕的動物;最早的鷹的概念是貓頭鷹,簡稱為貓鷹。所以應為“貓后、貓鼠、貓鷹”,而閩南語中貓的發音為niau,聽著類似于“鳥”的音,久而久之誤傳到北方為“老虎、老鼠、老鷹”,難怪我們普通話里有如此之多帶有“老”的詞語,甚至在歌詞中也有加“老”的,而不是直接用一個字,如:蔡依林的歌曲《野蠻游戲》中:“老虎,老虎,傻傻分不清楚……”,在《爸爸去哪兒》歌曲里,也有:“老爸、老爸,我們去哪里呀?……”這樣的歌詞,可見“老”的用法多么普遍。
社會語言學認為,地域差異是產生語言差異的一個重要因素。在這里,語言差異主要體現在兩點上:一是語音上的差異,如南方貓的發音為“niau”,而北方貓的發音為”mao”,二是語義上的差異,這體現在同義詞表達不同的意義或同一個意義用不同的詞表達。由于地域差異,迄今為止,漢語中仍有七大方言區,這七大方言分別是: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粵方言。
而追溯歷史,我們得知,在遼闊的版圖上,我國曾經在同一時期出現過各種早期文化,它們相互交融并不斷的磨合,最終形成了大一統局面的漢民族文化,曾在戰國時代就有楚國專門請齊國人去教授中原雅言的事,魏晉時期戰事頻繁,南渡的北方人也曾將北方漢語帶到南方,形成過語言混雜的局面。但歸根結底,文化背后也保留了地域特點,以至在千百年以后,南北方交際仍然出現一定的困擾,但是困擾之余,我們細細品膩,則會發現“老”背后的文化韻味。
“老”這個字,在我們上文中的用法都被看成是一個構詞前綴,用以構成新詞,結合構詞表達的詞義,可以得出三個結論:
1.詞義變遷是個歷史過程,是歷時性的。雖然漢民族文化以中原文化為主,但南方文化,尤其是閩南文化在某一時期非常活躍與發達,同時閩南地區經濟發達、人口往來頻繁,才使得造詞迅速,以至迄今為止,閩方言仍作為七大方言之一保留在漢語中,成為方言中的一股強大力量。
2.“老”雖然成為一個構詞前綴,但不喪失語義屬性,“老”的字面意義可以理解為歷史久遠、地位高,因此,老妹、老弟、老疙瘩雖然輩分小,但可以看出其在兄長中的分量很高,而老師、老爺則突顯出身份、地位之重,受人們愛戴與尊敬;在動物的世界中,則遵循著強者為王,如老鷹——天空之王,老虎——百獸之王。
3.漢語構詞的獨特性。雖然漢語中單音節詞是基本單位,音節結構緊密,但在我們表“老”的詞語中,單音節詞不如雙音節詞音韻和諧,故我們不用“弟”“妹”“鼠”“虎”等單獨稱呼指稱對象,這也和我們漢文化的“成雙成對”遙相互應,且中國人注重意合,雙音節詞語可以讓詞義表達更加飽滿,聽起來更加悅耳。
小小的一個“老”字,經過歷史的變遷,背后竟然隱藏著這么豐富的文化內涵,可見文化的互溶是多么重要。同類的問題層出不窮、屢見不鮮,值得我們去挖掘、去解決。針對這樣的情形,我們認為,文化是個開放的集合,一如千年前一樣,仍然要就相互融合,南人多多北上,北人多南下,互相切磋切磋,把不同的表達帶入生活,讓南人也學習說“北話”,讓說“老”成為習慣,從小的語言細節入手,繁榮民族文化,從而真正達到民族大融合,不再讓說“老”問題成為那一江水,阻隔民族情誼的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