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育英


摘要:目的: 探析微生物送檢標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預防措施。方法: 回顧性分析我院送檢的胸腹腔積液、膿液、尿液、痰液、糞便、分泌物等900例微生物標本,評估其不合格送檢標本比例、原因分析及預防措施。結果: 所有送檢標本900份中,檢出不合格標本98份(10.9%),其中痰液不合格標本39份(39.8%),其次為糞便標本32份(32.7%);送檢標本不合格原因主要包括采集標本不規范41份(41.8%),中段尿留取污染25份(25.5%),分泌物采集污染10份(10.2%),采集時機不符合規范8例(8.2%),未使用無菌容器4份(4.1%),貼錯條形碼3份(3.1%),相同標本重復送檢2份(2.0%)。結論: 微生物送檢標本不合格原因主要有采集標本不規范、送檢不及時、采集時機不符合規范等,需加強定期培訓及考核,提高微生物送檢
2.2送檢標本不合格原因分類情況 送檢標本不合格原因主要包括采集標本不規范41份(41.8%),中段尿留取污染25份(25.5%),分泌物采集污染10份(10.2%),采集時機不規范8份(8.2%),送檢不及時5份(5.1%),未使用無菌容器4份(4.1%),貼錯條形碼3份(3.1%),相同標本重復送檢2份(2.0%)。見表2。
表2 送檢標本不合格原因分類情況
3 討論
臨床微生物檢驗工作的第一步驟為采集標本,標本采集過程是否正確,是否遵循操作規范,對檢驗結果的準確性產生直接影響[3]。本研究結果顯示:所有送檢標本900份中,檢出不合格標本98份(10.9%),其中痰液標本不合格39份(39.8%),其次為糞便標本32份(32.7%);送檢標本不合格原因主要包括采集不規范占首位41份(41.8%),中段尿留取污染25份(25.5%),分泌物采集污染10份(10.2%),采集時機不規范8份(8.2%),送檢不及時5份(5.1%),未使用無菌容器4份(4.1%)
貼錯條形碼3份(3.1%),相同標本重復送檢2份(2.0%)。與葛永香[4]的研究結果大體一致,本研究顯示微生物送檢不合格主要為糞便標本及痰液標本,不合格因素主要為采集標本不規范、送檢不及時、采集時機不符合規范等,可能與臨床痰液由患者自行留取,有時因醫護人員交代不清,患者未正確理解留取方法,未分清痰液及唾液[5-6];中段尿污染因留取標本過程未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分泌物及糞便因采集后不及時送檢標本導致,病原菌檢出率大大降低;送檢不及時因運送護工工作繁忙,醫院培訓力度欠佳,耽誤送檢時間[7=8]。
為正確采集微生物標本,提高微生物送檢標本的質量,需進行積極有效的預防措施,包括:(1)進行業務知識培訓及學習,醫護人員崗前培訓無菌操作技術,定期組織培訓及考核采集標本規范、送檢流程等相關知識;(2)加強培訓標本運送人員及護工,強化及時送檢標本的重要性,進行認真檢查及監督[9-10];(3)協助患者收集標本,向患者交代注意事項,協助其收集,尤其老年患者及危急重癥患者的標本跟蹤收集情況;(4)對標本的不合格率進行定期分析,將結果及時反饋給各臨床科室,針對性開展采集標本知識培訓,強化環節管理,降低標本的不合格率。
參考文獻:
[1] 馬海華.臨床微生物送檢標本不合格原因分析[J].醫學信息,2014,10(20):173-174.
[2] 李廣權,周衛東,陳月潔,等.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及微生物標本送檢情況調查分析[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2,33(4):153-155.
[3] 蘇瓊.500例臨床微生物送檢標本不合格原因分析[J].吉林醫學,2014,18(18):172-174.
[4] 葛永香.100例臨床微生物送檢標本不合格原因分析[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4,13(4):216-217.
[5] 張國英,夏學紅.4605例臨床微生物送檢標本不合格原因分析[J].重慶醫學,2013,42(9):173-174.
[6] 王志剛,李海峰,王愛華,等.醫務人員微生物標本采集知識掌握的調查[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22):153-155.
[7] 吳曉英,宋敏,郭滿書,等.臨床病原學送檢現況調查及管理對策[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20):172-174.
[8] 王欣茹,陳鳳華.不同類型臨床標本的微生物培養方法與臨床應用 [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14,37(2):216-217.
[9] 馬海霞.微生物檢驗標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質量控制對策[J].中國社區醫師,2014,18(22):172-174.
[10] 魏丹,郭曉艷.分析臨床微生物送檢標本不合格原因及對策[J].中國保健營養(上旬刊),2014,13(6):21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