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程

一、新《環境保護法》強調城市景觀重要性
1.“史上最嚴”環保法,著力推進城鎮化
2014年4月24日,新《環境保護法》修訂案經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在這部“史上最嚴、全球最好”的新法頒布的大背景下,不啻是我國環境保護事業發展的戰略機遇期,更是一個壓力增大、矛盾凸顯的特殊困難期。
《環境保護法》第35條規定“城鄉建設應當結合當地自然環境的特點,保護植被、水域和自然景觀,加強城市園林、綠地和風景名勝區的建設與管理”;《上海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第59條第3款規定“市政道路、河道沿線、公共綠地的裸露土地,分別由交通、水務、綠化行政管理部門組織進行綠化或者鋪裝”。上海市在著力推進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進程中,各類環境難題層出不窮,其中圍繞高架道路如何更好融入城市景觀、高效利用地面空間正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大難題。聯系高架道路在城市中的重要地位,從寥寥兩條規定之中即能窺出其與城市景觀之間的關聯。因而,在未來城市規劃建設過程中,高架道路合理融入城市景觀這一問題無法回避。
2.地下空間深挖掘,地面空間待開發
伴隨著城市交通擁堵問題的嚴重,龐大的城市人口不得不通過各類新型交通方式進行城市內部流動、城市外部轉移,產生了“交通高架化”與“交通地下化”兩種現象。高架道路的順勢而生,從側面反映出城市交通在空間層面上發生重大變化,從功能單一的“平面型”轉向手段豐富的“立體型”。然而,高架道路在“緩堵”的同時,又被普遍認為影響城市的公共空間、交通運輸、景觀建設。
從現實情形來看,國內普遍重視地下空間的利用,如地鐵、地下城市等,卻長期“浪費”大量高架道路地面空間,這一課題若能引發足夠關注,則可充分拓寬有限的城市空間。
二、上海高架道路的歷史沿革與主要問題
1.上海高架道路發展歷史沿革
20世紀80年代后期,作為特大型城市代表的上海市,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與城市道路交通不適應的矛盾突出。1988年1月,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完成了中山路高架道路的預可行性研究,同年8月,提出在中山北路上新建一條5.9公里長的高架道路,即內環線第一期工程。高架道路系統是上海立體交通干線網絡的骨架,傾注近200億投資,對上海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巨大。經過20余年的發展,高架道路的規劃建設日益向世界水準靠攏,但在“如何合理規劃利用高架道路地面空間”的課題上仍有灰色地帶。
20世紀90年代,由于當時全市范圍綠地面積較小,高架道路沿線各區對地面空間進行了大規模綠化,形成一條“綠色項鏈”,對美化市容市貌、提高綠化覆蓋率起到了關鍵作用。
2.地面空間利用的主要問題
目前,上海高架道路地面空間利用以綠地為主。鋪設綠化雖有積極意義,但形式單一,浪費空間,且由于高架道路地面條件不一,甚至存在綠化枯死的現象,違背了美化城市景觀的目的。上海市園林科學研究所開展的“內環高架綠化光照強度測試”表明:因受光照時長影響,內環高架范圍內共有70塊綠化達不到最基本的植物生長條件。上海市綠化部門決定“退綠還地”,內環高架途經的徐匯、長寧、普陀等5個中心區逐步將部分地面綠化恢復成路面。除此之外,隨著私人汽車數量的不斷攀升,利用高架道路地面建設停車場的方式也逐漸受到重視,而其他的利用方式較少。
三、美國、日本高架道路的歷史沿革與相關規定
1.美國
(1)歷史沿革
波士頓是美國歷史古城,也是交通最繁忙的城市,交通問題嚴重制約了城市的發展。1959年,波士頓在全美城市改造運動的浪潮中建成中央大道,直接貫穿城市中心區,旋即成為美國最擁擠的城市交通線。
(2)法律規定
1968年,美國通過《高速公路沿線聯合開發》方案,確定高架道路地面空間廊道的使用,其準許條件為:不可超過公路路權范圍;在城市內,應配合當地法規;考慮計劃經費的來源;機能性的設計,并配合當地環境及需求;考慮與周圍的土地使用配合,以提高土地的利用價值。
至1970年,美國交通部又將利用高架道路地面空間的目標歸類為:利用高架道路開發,促進相鄰土地使用,增加稅收;美化高架道路周邊環境,減少對社區的影響;解決交通堵塞問題,提供停車場;提供休憩場所,提高生活質量。
2.日本
(1)歷史沿革
1964年,東京為舉辦奧運會修建了大量高架道路,開創了世界城市架設高架道路之先河,在方便城市交通穿梭的同時,橋下的空間也利用得非常充分,包括商店街、停車場、社會設施等,全都因地制宜進行建設,做到了優化利用空間、積聚商業人氣、擴充店鋪面積,減輕了高架道路對城市景觀的破壞,一些個案還成為了重要的購物場所和城市景觀。
(2)法律規定
1968年,日本擬定《首都高架道路公團高架橋下設施管理規章》,對東京都高架地面利用規定有:高架道路地面使用計劃必須經充分慎重規劃;如有城市空間相關管理單位及專家學者認為不適宜,或高架道路出入口不允許使用等情形,則不得使用;使用許可以公共性及公益性利用目的優先;須由道路管理單位或相類似單位使用;高架道路地面允許利用項目,包括停車場、公園綠地或其他交通設施;安全設施,如消防、警察單位;倉庫、事務所、店鋪及其他類似項目。
四、臺北市高架道路地面空間利用
1.環城高架分擔交通壓力
作為臺灣地區經濟、文化中心,臺北市高架道路興建最早、地面空間使用最全。在臺灣,唯獨臺北擁有環環相扣的高架道路,且不只包圍城市邊緣地帶,連市區也建有幾條東西、南北向高架道路。
自1973年以來,市內人口隨經濟發展而持續增加,造成“人口城市化”現象,私人汽車、機車持有數同期增長。為減輕交通負荷,疏通市區內各干道堵塞,市政府自1974年起研訂了臺北都會區快速道路系統的初期路網發展方案,包括內環快速道路系統、外環快速道路系統、聯外走廊輻射快速道路系統三大路線。這些特性與上海的情況極為類似。
2.突破傳統局限,法律打開空間
臺北市興建高架道路的目的是為解決日益嚴重的交通問題,對于建設完成后的地面空間,都市計劃法規明確規定“高架地面空間多為公共設施用地,為加速都市計劃公共設施用地之建設,促進公共設施用地作多目標使用,以發展都市建設,特訂定都市計劃公共設施多目標使用方案”。
初期規定橋下空間使用的項目從9項增至13項,再到目前的17項,《都市計劃公共設施多目標使用方案:(甲)立體多目標使用》第3條規定高架道路下層使用的項目為:公園;停車場;洗車業;倉庫;商場;消防隊;加油(氣)站;警察派出所;集會所、民眾活動中心;抽水站;天然瓦斯減壓站;公交車站務設施及調度站;其他政府機關;變電所;電信機房;資源回收站;自來水配水池及其加壓站。
3.臺北高架代表——建國路段強調社會職能,融入城市環境
臺北市以往為解決擁堵路段的高架道路多分布于舊市區,主要以工程為導向,僅著力解決交通負荷,欠缺對城市整體發展與景觀建設的思考,因此橋下地面產生了“閑置空間”。之后,由于城市土地嚴重不足,轉而開始向地面討空間,橋下空間也逐漸發展出別具特色的樣貌。
建國南北路高架橋(以下簡稱:建國高架)是目前臺北市較完善的高架道路之一,全長5.3公里,北起濱江街口,南至辛亥路口,除中央高架部分提供為快速道路車道外,兩側還設有綠地及區域性服務道路。依路段劃可將之分為20個單元。
統計建國高架20個分析單元的使用現狀包括:環保局資源回收站、洗車中心、停車場、加油站、建國假日畫廊、建國假日花市、玉市、出租車服務休息站、出租車駕駛員職業工會、八德市場、臨時轉運站、環保局溝渠一隊、公交車調度站、流動廁所停放場,共計14類。
統計臺北市內其他高架道路地面空間利用方式包括:保管場、環保局清潔隊、臺北市政府養護工程處、消防隊、區民活動中心、綠化空地、籃球場、活動中心、車輛檢驗場、地下停車場入口、協勤中心、就業服務站、光華商場,共計13類。
臺北市對地面空間的使用,從早期單為解決停車問題,到如今逐步加入公園、活動中心等,提供市民休閑、娛樂的場所,不斷優化城市生活品質。其利用方式帶有明顯的政府性、公益性、社會性特征,與周邊市民生活有著密切聯系,幾乎將土地利用率提升到極致。同時,十分重視高架道路地面空間利用與周圍景觀的融合度,高架道路的建設圍繞城市管理與發展的思路,維護優雅、整潔的市容市貌。
五、對上海高架道路地面空間利用的幾點啟發
1.豐富利用方式,強調合理性和公益性
“利用方式單一”實則浪費大量空間。從建國高架來看,利用方式豐富是其明顯特色,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充分滿足市民日常所需,極大程度拓展了城市的有限空間。
同時,政府角色弱化,舞臺更多讓于公益組織、市民團體,以社會和市場需求為導向,淘汰不合時宜的設施,保證使用方式的合理度。上海可考慮政府當責、讓位民間,借由多方面“智庫”進行規劃,提升利用方式的豐富性、合理性、公益性,也更契合新《環境保護法》提出的“強化政府責任”目標。
2.適度錯開空間,提升整體功能
將關注目光引導到拓展高架道路地面空間是本文的出發點,基于上海市區空間狹窄的事實,只有在現有條件下充分擊破空間限制、打開封閉死角,才可能提高利用率。
長期以來,僅從2D平面上利用依然有空間浪費之疑,不符合城市發展方向。第一步,從3D立體角度出發,可根據地面空間區的不同高度,區分低、中、高類別,按高度規劃相應的利用方式:如低層高度鋪設綠化、建單層停車場,中層高度建室內商場、戶外市場、公益設施,高層高度建籃球場、立體停車場,幾乎可做到不留縫隙。若能再進一步,錯開時間段進行4D多維利用,針對同一空間、區分不同時間段的利用方式,能“額外”創造出1倍空間。
3.保留特色綠化,營造美麗城市景觀
綠化不僅具有美化城市景觀的淺表作用,更可發揮阻隔高架道路地面較差的視野、屏蔽車輛行駛嘈雜噪音的深層功能,是利用高架道路地面空間的上佳之選。城市高架道路地面空間多以連續窄長型為主,在規劃與設計高架道路時,如不宜建設其他設施,建議進行整體多維思考,盡量設計形態美觀、富于變化的綠蔭、綠帶,創造出高品質的地面空間。
上海“退綠還地”并非簡單撤走全部綠化,而是根據長勢不同,科學區別對待——加強養護大部分客觀條件較好的綠化,保留獨特的高架綠化風景線,營造符合新《環境保護法》所設想的美麗城市景觀。
4.注重視覺和諧,融入周邊景觀
高架道路地面綠化在美化城市景觀上發揮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但因城市發展階段的進化、市民對宜居環境要求的細化,若要營造出舒適、宜人的城市環境,已不能單純依靠植樹、種草、設置雕塑來簡單實現。一個呆板、突兀的高架道路地面設施,若不主動融入周邊景觀,無論其功能多豐富、設計多新穎,都無法為城市景觀增光添彩。
因而,提升城市外在舒適度、美觀度,歸根結底要從視覺欣賞的角度出發,注重空間的多元有機組織,深度融合空間利用設施的外觀與周邊景觀,將高架道路地面空間真正視為城市景觀的組成部分之一,降低異樣感,提升整體性,創造出城市和諧美觀的人文環境,呼應新《環境保護法》提出的城鄉建設發展方向。
5.轉變決策思維,城市規劃先行
社會結構轉型不斷深化,過去一直強調自上而下的“管理”概念顯得過于簡單原始,政府引導、多方參與的“治理”理念則強調公眾參與,更契合現代社會發展的需求。
變“管理”為“治理”,要求政府決策機構轉變傳統固化的思維方式,在推出各類公共政策前,首先進行多方面的資料收集、民意調查、合理分析、模擬架構。與其欠缺周全“跨前一步”,不如深思熟慮“后退一步”,使之后施行的政策更能為市民所接受,更能發揮應有的社會效應。
應用到高架道路地面空間這一課題,即建議在建設高架道路之前,先行規劃空間利用目的及方式,與高架道路建成同時或稍遲延發揮功能,避免空間浪費、重復建設。
參考資料:
[1]董偉,等.我國環境保護規劃的分析與展望[J],環境科學研究,2010(6).
[2]劉偉杰.上海市高架道路的建設[J],上海公路,1999(S1).
[3]劉庭風.高架道路下的空間利用[J],城市,2000(3).
[4]曾春霞.城市高架橋橋下空間資源利用探索[J],規劃師,2010(S2).
[5]劉頌.城市高架橋的景觀優化途徑初探[J],風景園林,2012(3).
[6]臺灣省內政部營建署法令,http://www.cpami.gov.tw/law/law/law.htm.
[7]張順宇.臺北市高架橋下空間形式與使用之研究[M],朝陽科技大學,2003.
[8]唐亞琳.城市軌道交通高架橋的景觀美學設計[J],都市快軌交通,2009(6).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