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鋒 張海玲
摘 要:許多初中學生認為物理課抽象,不具體,缺少感情色彩,但是只要教師全身心投入角色,改變教學方法,物理課照樣可以講得生動活潑,精彩紛呈。
關鍵詞:設懸立疑;求知欲望;概念
一、感情交流,良師益友
在學習“機械運動”“參照物”這兩個概念時,我別出心裁地從歌聲切入課題。如“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藍藍的天上白云飄,白云下面馬兒跑”“月亮在白蓮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暖風吹來一陣陣快樂的歌聲”……在這些美妙的音律中,都好像有一條紅線穿著兩顆珍珠,一個是“動”,一個是“靜”,再啟發學生:靜中有動,動是被靜烘托出來的。這種教學方法,啟開了學生的心扉,撥動了他們的心弦。頓時,師生間的感情距離拉近了。大家爭先恐后地討論著這兩個概念的理解,形成一種動靜相結合的課堂氣氛。學生很有興趣,自然進入最佳心理狀態和學習狀態。
同時,對啟發學生思維、調節學生情緒、集中學生注意力、強化學生記憶、陶冶學生情操均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二、逸聞趣事,激發興趣
有目的地、恰當地設置逸聞趣事則可激發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學生樂于探究自然界的奧秘,體驗到探索自然規律的艱辛與喜悅。在講重力的時候,我給學生講述2014年4月22日下午兩點半,湖南衛視《芒果大直播》“恩施大峽谷危情三拍案”在恩施大峽谷的著名景點——珠香附近揭開神秘面紗,首期節目嘉賓、全球冒險第一個人迪恩波特以決不放棄的勇氣和毅力,不負眾望成功創下新的“懸崖走扁帶”世界紀錄41米,刷新了之前的走軟繩世界紀錄。這個已經40歲的美國人,這一次他將生命交付給湖北恩施大峽谷,用自己的身體藝術再次和鬼斧神工的大自然融為一體。還有在講“浮力”時,可以講阿基米德檢驗皇冠的故事。在聽故事中,培養學生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良好習慣。
三、美麗景色,走近生活
在學習能的概念時,我給學生講祖國大好河山的美麗景色,在我國新疆美麗的達坂城,有著十分豐富的風力資源,建有全亞洲最大的達坂城風力發電廠。另外,還有著名的鳴沙山、月牙泉,月牙泉是距敦煌城南6000米處的旅游景點。游客可在鳴沙山滑沙,而“月牙泉”被“鳴沙山”環抱在中央,清澈見底。長期以來,“月牙泉”為什么沒被鳴沙山填沒?是因為每夜由祁連山口吹來的風,被周圍的山阻擋,不能通過,形成旋風,借助于風的力量,每夜將游人滑下的沙重新卷回山頂,因而保存了這“沙漠第一泉”的著名景觀。這里我先抑后揚,與主題明斷暗連,形散而神不散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說明了風具有做功的本領,即風具有“能”。這些事例引人入勝,使學生如身臨其境,既領略了祖國大好河山的壯美,又進一步認識了物理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
四、媒體課件,體現愛國
在學習“速度”時,我用多媒體課件播放我國運動員孫楊在2013年世錦賽上逆轉科克倫最終獲得1500 m游泳冠軍的精彩視頻,這段激動人心、熱血沸騰的比賽激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又利用播音員的“孫楊和科克倫把其他選手甩在了身后。孫楊率先到達了終點”這兩句解說詞,提出問題:他們是如何比較運動的快慢呢?從而讓學生不僅增強了愛國主義教育,而且沉下心來進行學習新知。而通過展示高速公路筆直公路的圖片和刺激驚險的過山車,讓學生區分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然后用課件播放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劉翔以12秒91勇奪110米跨欄冠軍的精彩瞬間,他向世界證明了,短道上,我們黃種人一樣行!再一次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在學生高昂的情緒中,我及時問“你知道他奪冠的速度嗎?”用多媒體課件中精彩的導入瞬間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情四射的比賽首尾呼應,讓學生一直充滿著對學習的熱情,體現了對學生愛國主義的教育,又體現出健康課堂的理念。
五、唱順口溜,突破難點
在畫反射光路圖時,給學生總結為:“作圖首先畫法線,反入夾角平分線,垂直法線立界面。光線方向要標全。”
在學習“凸透鏡成像”規律時,給學生總結為“一倍焦距不成像,內虛外實分界明;二倍焦距物像等,外小內大實像成;物近像遠像變大,物遠像近像變小。”
在學習伏安法測電阻、電功率連接電路時又總結為:“畫電路,連元件,連線過程斷開關,滑片移到最大端,電壓表并,電流表串。 “正”“負”接錯指針反,整理儀器再計算。”同段導體三個量,I、U正比I、R反,不管I、U多變換,理解R是不變。
在力學、熱學、聲學、電學、光學都分別總結了順口溜。順口溜不僅朗朗上口,而且通俗易懂,學生不再感覺物理難學,反而覺得非常有趣。
總之,在物理課堂教學中精心設計,可以更好地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啟迪,使學習成為學生主動進行、樂于進行的事情。
作者簡介:
陳國鋒,男,生于1978年9月,大學學歷,現任職湖北省襄陽市谷伯中學,物理老師,中學二級。
張海玲,女,生于1978年4月,大學學歷,從1999年7月任教于湖北省襄陽市谷伯中學至今,物理教師,中學一級,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現任職學校婦委會主任。研究方向:健康課堂滲透物理教學。
參考文獻:
陳勝兵.淺談初高中物理教學的銜接[J].中國校外教育,201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