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貴州經濟社會的后發趕超,新型城鎮化建設步伐的進一步加快,為了實現到2020與全國同步進入小康社會,關鍵在于農村的經濟發展。而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又在于農村家庭的經濟發展,而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收入已占到了農戶家庭收入的一半以上,已經成為農戶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并對農戶家庭的生存與發展,將變得更加重要。
關鍵詞農村;勞動力轉移;模式;貴州
中圖分類號S-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5)05-309-06
New Changes of Rural Labor Force Transfer Mode under New Urbanization-Investigation on 10 Villages of Guizhou Province in 2013
ZHANG Zhu-ping1, WU Zong-jian2, YUAN Zhong-yong2,SUN Wen3*
(1. 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iyang, Guizhou 550000; 2. Guizhou Agricultural Committee, Guiyang, Guizhou 550000; 3.Guizhou Academg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guiyang,Guizhou 550000)
AbstractWith the coming of the full spe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new urbanization in Guizhou Province, to enter the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by 2020, from the view of the whole society, the key point i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economy. Furthermor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households economy centers on the rural economy. The income of rural labor force transfer has become the main income source and accounted for more than half of rural households income, which will play a major role i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households.
Key wordsRural area; Labor force transfer; Mode; Guizhou
基金項目貴州省農委2013年研究課題“貴州農村勞動力就業務工研究報告”。
作者簡介張筑平,研究方向:發展經濟學與農村經濟發展。*通訊作者,研究方向:農業與農村經濟管理。
收稿日期2014-12-22
隨著貴州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快,特別是貴州全省各地加速工業化的發展,加大投資力度、招商引資力度、排位爭先,使得貴州的經濟發展速度,進入了全國各省前幾名的行列。受工業化加速發展的影響,勞動用工力度加大,對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產生了巨大的拉動力。而外出務工與在農村當地從事農業生產所獲得的收入差異,對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產生了巨大的推動力。正是在這兩股力量合力的作用下,使得貴州農村的大量勞動力向外轉移。在這樣的背景下,筆者以貴州10個農村固定觀察村為基礎,就2013年農村勞動力轉移(外出務工)的情況進行了調查。該次調查以農戶家庭為調查對象,每個村發放調查問卷表80份,共計800份,收回有效問卷調查表800份。主要就轉移(外出務工)勞動力的基本情況、務工地點、從事職業、務工就業途徑、就業天數及收入等進行了調查,現就本次調查所得到的有關數據來進行分析。
1被調查農戶的基本情況
就被調查農戶的基本情況來看,主要是從農戶家庭的人口情況,收入情況以及土地情況來進行調查的,以期通過該調查來了解被調查農戶的基本生存狀況。
1.1被調查農戶的人口及收入情況
由表1可以看出,本次調查10個村,每村80份問卷調查,共計800份,最終收回800份有效問卷調查表。從收回的有效問卷調查表看,家庭人口數10個村平均是4.19人,超過該數值的村有6個,分別是水洞村、平初村、小場壩村、燈塔村、長青村和鎮江村,其余4個村均低于該數值。在家庭人口數中,家庭人口數最多的是長青村4.73人,其次是小場壩村4.60人,家庭人口數最少的兩個村分別是包包寨村3.46人和江西村3.68人。家庭人口數最多的村與最少村相比,家庭人口數最少村只有最多村的73.15%。就家庭勞動力來看,家庭勞動力10個村平均是2.85人,高于該數值的村有6個,分別是水洞村(3.09人)、小場壩村(2.95人)、褚家山村(2.94人)、長青村(2.94人)、麥穰村(3.84)和鎮江村(2.91人),其余4個村低于該數值,家庭勞動力最少的村包包寨村(1.99人)只有家庭勞動力最多村水洞村(3.09人)的64.40%。就家庭勞動力占家庭人口數的比例來看,10個村平均是68.02%,該比例最高的三個村分別是麥穰村(93.60%)、褚家山村(75.56%)和水洞村(71.86%),最低的3個村分別是包包寨村(57.40%)、平初村(59.84%)、長青村(62.17%),這說明最低的3個村至少有40%左右的人口是被贍養的對象。就10個村平均而言,也有33%左右的人口是被贍養的對象,而成為社會的贍養負擔。那什么是“贍養負擔”呢?沒有勞動能力的兒童和失去勞動能力的老人,他們是社會中的被贍養者,對經濟未作出貢獻,在衣食住行和教育上卻成為了社會的負擔。就發達國家來看,其“贍養負擔”在28%~30%左右,而我國在33%左右,說明我們的“贍養負擔”比發達國家重,這是不利于經濟發展的。
就家庭收入來看(表1),家庭收入從高到低依次排列的順序前5位的村分別是:燈塔村88 129.44元、褚家山村49 756.98元、長青村47 983.00元、小場壩村46 734.41元和水洞村43 303.76元;家庭收入最低的村是鎮江村,只有28 502.66元,最低村的家庭收入只有最高村的32.34%,這說明村與村之間的家庭收入差距是很大的。就10個村而言,平均家庭收入為45 563.72元,就人均收入來看(表1),人均收入最高的村是燈塔村20 675.53元,其次是褚家山村12 799.22元,再次是麥穰村10 684.40元,人均收入最低的村是鎮江村6 667.29元。人均收入最高村燈塔村與最低村鎮江村的絕對收入差距是14 008.24元,鎮江村的人均收入只有燈塔村的32.25%。就10個村而言,平均人均收入為10 805.63元,低于該水平的村主要有平初村6 740.43元、江西村8 351.05元和鎮江村6 667.29元,其余7個村要么接近該水平,要么超過該水平。
1.2被調查農戶擁有土地情況(表2)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基礎。土地是農民生產生活的保障,是農民的命根子。農民的生存、養老問題、子女教育問題和醫療都需要所擁有的土地來解決。本次我們對農戶家庭所擁有的土地情況及流轉情況進行了調查。就農戶家庭擁有土地來看,10個村平均為0.20 hm2/戶,最高的平初村能達到0.30 hm2/戶,其次是水洞村0.11 hm2/戶,再次是小場壩村0.26 hm2/戶。最少的兩個村是褚家山村0.11 hm2/戶和包包寨村0.07 hm2/戶。再從人均擁有土地來看,10個村人均0.05 hm2,最高的水洞村人均0.07 hm2,最少的包包寨村人均只有0.02 hm2。而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為0.19 hm2,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僅是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的40%,而貴州10村的人均土地面積僅是全國人均耕地面積的63.48%。這樣的人均土地擁有量是很難使貴州農戶維持生計的,這也是迫使貴州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的一個重要原因。
就土地流轉情況來看(表2),2013年在被調查的800戶農戶中,有127戶農戶發生了土地流轉,占被調查戶的15.88%。其中水洞村2戶、小場壩村29戶、江西村21戶、褚家山村2戶、燈塔村2戶、長青村20戶、包包寨村27戶、麥穰村19戶和鎮江村5戶,這9個村發生了土地流轉,只有平初
村未發生土地流轉。就土地流轉量來看,10個村轉入土地8.67 hm2、轉出土地12.18 hm2,共計20.85 hm2,占10村家庭擁有土地的12.79%。這說明貴州農戶家庭對土地的使用還是相對比較穩定的,但反過來也說明,貴州農村經濟不是很活躍。
22013年被調查戶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的總體情況
從這次有效被調查的800戶家庭中,有663戶家庭有外出務工的人員(表3),占有效被調查戶的82.88%。其中有外出務工家庭占被調查戶比例超過80%以上的村有6個,比例順序依次是:水洞村100%、江西村100%、燈塔村96.25%、小場壩村93.75%、平初村87.50%和褚家山村85.00%。比例最低的村是麥穰村也有62.86%,說明這樣高的外出務工家庭比例,已經不是劉易斯意義上所說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問題了,它是農村務農收入與外出務工收入兩者之間的差距,對農村勞動力產生的巨大推動力所造成的。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不僅成為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還使外出務工者了解了外面的世界。得到了鍛煉,增強了自己的才干。
具體就外出務工人員來看,10個村有1 463人,占被調查戶家庭人口的43.68%,占被調查戶家庭勞動力的64.22%,說明農村大多數勞動力都外出打工了。就村域之間的比較來看,其差異是很大的,就外出務工人員占家庭勞動力的比例,燈塔村達到了100.00%,水洞村達到了96.76%,小場壩村77.12%,褚家山村69.79%,該比例最低的兩個村是長青村37.45%和麥穰村29.64%。這說明,受貴州農村交通環境、地理區位環境、氣候條件環境、自然資源環境和人文社會環境的影響,才表現出村與村之間的這種差異性來。
3貴州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狀況調查
3.1外出務工人員性別、年齡、婚姻及學歷情況
就外出務工的1 463人而言(表4),男女務工人員的性別比大體是6∶4,但具體到村來看還是有一些差異的,男女性別比相對高的兩個村是包包寨村7.4∶2.6、鎮江村6.4∶3.6,;相對低的兩個村是燈塔村5.3∶4.7、水洞村5.5∶4.5。這說明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男性是主要的力量,但女性也占到了相當的比例,對于農村家庭的婚姻穩定是必要的。
43卷5期 張筑平等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農村勞動力轉移模式的新變化
就外出務工者的年齡結構來看(表4),按占比順序來排列依次是:21~30歲占33.36%、41~50歲占20.36%、31~40歲占20.36%、51~60歲占12.77%、20歲及以下的占6.38%和61歲及以上的占3.27%。這說明21~30歲這個年齡段的年輕人有一種想到外面去闖世界的感覺,所以占比相對就高;等到了31~40歲年齡段,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無奈,又回到了農村,使占比有所回落;再等到了41~50歲年齡段,不僅有了豐富的社會經驗,還有了豐富的工作經驗,使該年齡的人外出務工的比例又有所上升。也就是說在21~50歲這個年齡段,是外出務工的主要年齡段,占到了整個外出務工者的77.58%。
就外出務工者的婚姻狀況來看(表5),已婚的占到了74.54%,未婚的只有22.87%,而離異和喪偶的更少,只占2.21%。就村域之間的比較來看,外出務工者已婚比例高的村有:水洞村83.50%、小場壩村81.32%和燈塔村80.00%;已婚比例相對低的村有:鎮江村63.41%、麥穰村63.75%和江西村64.10%。反過來看,外出務工者未婚比例相對高的村有:鎮江村36.59%、麥穰村35.00%和包包寨村30.23%。還有一兩個村,就是外出務工者中離異者也占到了一定的比例,即長青村的7.95%和包包寨村的4.65%。
就外出務工者的學歷狀況來看(表4),在外出務工者中61.85%是初中畢業生,也是外出務工者的主要力量;其次是小學畢業生,占到了22.95%;再次是高中以上的畢業生,占9.35%;最后是文盲,占5.47%。隨著我們國家農村9年義務教育的全面實施,像貴州這樣的山區貧困省份,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者的學歷層次都有了很大提高,初中畢業以上的外出務工者,占到了整個外出務工者的70.00%以上,這是國家改革開放所帶來的社會進步和社會整體人員素質的全面提高,為國家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實施,提供了充
分的勞動力智力保障。
3.2外出務工地點及省份情況從外出務工者所涉及的務工半徑來看(表5),在本鄉內務工的比例占到了52.28%,達到外出務工者人數的一半以上,接下來的順序依次是:在國內省外占29.41%、在縣內占10.49%、在本省內占7.75%和在國外占0.08%。這說明隨著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的推進,在不影響務工收入的前提下,農村勞動力還是愿意選擇就近務工的,這既不影響務工收入,又能很好的照顧留守在家中的老人和孩子。就村域之間的比較來看,選擇在本鄉內外出務工的比例高于70%的村有4個,分別是燈塔村占97.27%、褚家山村占84.15%、麥穰村占81.25%和水洞村占72.50%。說明這幾個村推進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速度是比較快的,既可以在工業部門務工,又可以在現代農業化部門(即具有大量設施的農業部門)務工。在當地經濟發展不是很好的村,相對的大多數農村勞動力選擇了到省外去務工,占該比例較高的村有:平初村82.84%、包包寨村55.81%、鎮江村47.15%、小場壩村37.36%和長青村31.82%。實際上這樣的選擇,也是貴州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的無奈之舉。
就1 463名外出務工者外出務工地點所涉及的區域來看,共涉及了15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除貴州省外,還有江蘇、福建、湖南、廣東、廣西、河南、安徽、江西、四川、云南、浙江、山東、北京和上海。外出務工者務工比例最高的省份前三位分別是:貴州占70.14%、浙江省占14.35%和廣東省占9.88%。還有5.40%的外出務工者選擇了其余的省份、自治區和直轄市,人數不多,只有79人。還有長青村的1人選擇了到國外去務工。就村與村的比較來看,以在貴州本省內外出務工為主的村有:水洞村、江西村、褚家山村、燈塔村和麥穰村。而平初村以浙江和廣東為主、小場壩村以貴州和廣東為主、長青村以貴州和浙江為主、包包寨以貴州和浙江為主、鎮江村則以貴州、廣東和浙江為主。這說明,70%的外出務工者選擇在貴州本省內務工外,其余的30%外出務工者大多數還是選擇了在國內經濟較發達的東部沿海省份,主要是浙江省、廣東省、福建省和上海市。云南省也占了一定比例,但真正到內陸省份去務工的并不多,只是個別現象。
3.3外出務工途徑及從事行業情況
從外出務工者外出務工的途徑來看(表6),有59.65%的外出務工者是靠親屬及老鄉的介紹才外出務工的,還有26.14%的外出務工者是在勞動力市場才找到工作的,靠政府聯系、社會中介和學校介紹找工作的比例實際是很低的,三項合計只有3.26%。而靠其他途徑去找工作的比例還達到了10.94%,這反映了外出務工者就業途徑的多樣化。但外出務工就業最有效的途徑,還是通過親屬和老鄉介紹,畢竟鄉情親情濃于水。到勞動市場去找工作也是一條不錯的選擇,勞動用工單位在那里比較集中,也就容易找到工作。就村與村之間的比較來看,由于各村經濟發展水平不一致,各村少數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使得外出務工者的就業途徑也有很大的差異。主要形式是以老鄉親屬介紹為主,勞動市場找工作為輔的村有:平初村、小場壩村、燈塔村和鎮江村4村。而其他形式就比較多樣了,如水洞村以老鄉親屬介紹為主,其他途徑為輔;江西村則是以勞動市場找工作為主,老鄉親屬介紹為輔;褚家山村是以勞動市場找工作為主,其他途徑為輔;長青村又是以老鄉親屬介紹為主,其他途徑為輔;包包寨村是以勞動市場找工作為主,老鄉親屬介紹為輔;最后是麥穰村以老鄉親屬介紹為主,其他途徑為輔。以上分析說明,除了傳統意義上的靠親屬老鄉介紹和勞動市場找工作外,其他的就業務工途徑還是很多的,如根據自己的特長到用工單位去自薦找工作;通過網絡與用人單位溝通自己找工作等等。
就外出務工者所從事的行業來看(表6),按務工比例的高低依次順是:其他行業占50.84%、工業占13.30%、種植業占11.85%、建筑業占8.81%、餐飲行業占6.69%、運輸業占2.96%、商業占2.51%、畜牧及水產業占1.67%和林業占1.29%。其他行業就業的務工比例占到了一半以上說明,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在國家轉變經濟增加方式,調整產業結構的大背景下,外出務工者所從事的行業門類也大大增加,其他行業主要包括自主創業和眾多的第三產業的門類,這些行業的增加,為外出務工者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更多的
就業選擇。就村域之間的比較來看,在其他行業從事就業比例比較高的村有:水洞村占50.50%、平初村占98.51%、褚家山村占70.12%、包包寨占53.49%和麥穰村占83.75%。還有幾個村該比例也不低,他們是:小場壩村26.37%、江西村41.03%、燈塔村34.55%和鎮江村43.90%。對農村外出務工者來說,對務工行業的選擇,一個基本的準則就是什么行業的勞動報酬高,就選擇從事什么行業,而其他行業這樣高的行業務工比例應該引起政府有關勞動就業部門的高度重視。
3.4外出務工受訓及合同情況
從外出務工者接受培訓的情況來看(表7),外出務工者接受專門培訓的比例并不高,只有10.33%的外出務工者接受了外出就業培訓,而絕大部分人未接受專門的外出就業培訓,占89.67%。并且有水洞村、平初村、褚家山村和包包寨等4個村的全部外出務工者都未接受外出就業培訓。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村里舉辦外出就業培訓,外出務工者認為培訓內容與自己將要從事的行業無關,就未去參加培訓;二是村里舉辦外出就業培訓時,外出務工者都不在村里,而是在外出務工,培訓時間與外出務工者的時間對接不起來。筆者認為對于外出就業培訓機構,應該多站在外出務工者的角度分析一下外出務工對培訓內容的需求和對培訓時間的要求,以滿足外出務工者外出就業順利進崗作為自己的工作目標,少做與外出務工者事與愿違的事。就外出務工者接受農技培訓的情況來看,和接受外出就業培訓的情況差不多,接受培訓的占8.66%,而未接受培訓的占91.34%。畢竟外出務工從事農業的務工者并不多,只占到外出務工者的14.81%。
而就外出務工者外出務工是否簽訂用工合同的情況來看(表7),簽訂用工合同的畢竟是少數,只有18.84%,而大多數外出務工者都未簽訂用工合同,占81.16%。就村與村比較來看,簽訂用工合同比例相對較高的村有:小場壩村35.16%、江西村74.36、燈塔村25.00%、長青村43.18%和鎮江村28.46%等5村。還有水洞和平初兩村,外出務工者全部都未簽訂用工合同。究其原因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外出務工者法律意識淡薄,自我保護意識不強,對于有沒有簽訂用工合同采取無所謂的態度;二是用工單位不愿與務工者簽訂用工合同,一旦出現勞動糾紛,不愿承擔法律責任。從外出務工者實際找工作的情況來看,一是用工單位一聽務工者要求簽訂用工合同就拒絕錄用,不簽訂用工合同就愿意到用工單位上班的就錄用;二是外出務工者急于找到工作,本來找工作就不容易,能找到一份收入還滿意的工作就更不容易,從而也就忽視了簽訂用工合同。
3.5外出務工者就業天數及現金收入情況
從外出務工者累計就業天數來看(表8),累計外出就業天數超過半年以上的外出務工者占了77.51%,也就是說,還是以務長工為主。其中累計外出就業天數在180~270 d的占45.44%,在271~360 d的占32.07%。累計外出就業天數在半年以內的外出務工者相對較少,只占22.50%,其中在91~180 d的占17.10%,在90 d(即三個月)以內的更少,只有5.40%,說明貴州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就是務工,外出務工者是作為一項主業來經營對待的,而不是像有些地方農閑時外出務工,農忙時在家務農。就村域之間的比較來看,各村之間又還有一些差異。以累計就業天數在181~270 d為主的村有:水洞村77.50%、平初村61.94%、小場壩村56.4%和江西村87.18%;而以天數在271~360 d為主的村有長青村90.91%和麥穰村46.25%;在181~270 d和271~360 d占比都比較高的村有燈塔村、包包寨村和鎮江村;還有褚家山村打長工和短工都各自占了一定比例。這些差異說明,貴州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時間的長短,既和務工者當地的風俗習慣有關,也和打工所在地用工單位的用工時間規律有關。
最后,再從外出務工者外出務工的現金收入來看(表8),外出務工現金收入人均13 274.32元。其中超過兩萬的村有長青村,人均收入24 539.77元,收入在1~2萬元的村有:平初村人均14 933.58、小場壩村人均17 852.20元、江西村17 976.92元、褚家山村18 659.79元、包包寨村15 727.91元和麥穰村16 431.25元;收入在1萬元以下的村有:水洞村5 417.10元、燈塔村6 560.89元和鎮江村8 976.31元。說明外出務工的現金收入差異,村與村之間還是很大的,人均收入最高村與人均收入最低村的絕對差是19 122.67元,最低村現金人均收入只有最高村的22.07%。再從外出現金收入在家庭收入中所占的重要程度看,10個村平均為53.25%,也就是說,外出務工的現金收入已經成為家庭收入的重要來源,而不是像以前所認為那樣,外出務工收入只是家庭收入的一個補充部分,可有可無。特別是像如平初村81.11%、小場壩村86.90%、江西村99.94%和褚家山村76.88%等4個村缺失了外出務工現金收入這一塊,整個家庭將無法生存下去。而像如長青村56.26%、包包寨村47.72%、麥穰村43.63%和鎮江村48.42%等4個村若缺失了外出務工現金收入這一塊,家庭的生存將發生很大的困難。而像水洞村37.34%和燈塔村20.47%,若缺失了外出務工現金收入這一塊,家庭生活將很難得到改善。因此外出務工現金收入這一塊已經成為當今貴州農村家庭收入來源的主要部分,并將變得越來越重要。對于政府有關部門來說,應正視和重視貴州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其務工收入對家庭收入的重要程度,通過法律手段,規范外出務工者和用工單位的行為,使用工單位及時發放工資,外出務工者能及時、足額拿到務工報酬,只有這樣,國家的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才能得以順利推進。
4結論與評述
該次調查涉及貴州農村固定觀察點10個村,農戶800戶,人口3 349人,農村勞動力2 278人,涉及外出務工家庭663戶,外出務工者1 463人。
在貴州加速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受工業化用工需求增加這一拉力和農村現實生存壓力這一推力的作用下,使得貴州農村勞動力紛紛外出務工。
從本次調查的結果來看,10個村被調查戶家庭勞動力占家庭人口的比例是68.02%,說明我國的“贍養負擔”比發達國家要重,這是不利于經濟發展的。人均收入10 805.63元,普遍高于貴州全省農村人均純收入,但村與村之間的差異較大,人均收入最高村與最低村的絕對差距是14 008.24元/人,最低村只有最高村人均收入的32.25%。
人均擁有土地面積0.05 hm2/人,這一擁有水平是比較低的,是很難使農村家庭生存發展的。就當年土地流轉來看,流轉戶發生率是15.88%,土地流轉量發生率是12.79%,這兩個數字并不高,說明貴州農村經濟不是很活躍。
從該次被調查外出務工戶和外出務工者的情況來看,外出務工者的家庭占到了被調查家庭的82.88%,外出務工者占到了家庭人口數的43.68%,占到了家庭勞動力的64.22%,這樣高的比例說明,貴州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已不再是劉易斯意義上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移轉問題,而是關系到貴州農村家庭的生存及經濟發展。
就外出務工者的具體情況來看,外出務工者的性別男女比例是6∶4,年齡主要在20~50歲,占到了77.58%。并且74.54%的外出務工者已婚,初中及以上學歷占到了71.20%。外出務工者的務工地點,涉及了15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從人數上看,貴州省內最多,占70.14%、其次是浙江占14.36%和廣東占9.88%。到其他省份的并不多,只有5.40%。
再從外出務工者務工途徑、從事職業、受訓和合同情況來看,外出務工的途徑主要是親屬、老鄉介紹和去勞動市場找工作,占到了85.79%,而用其他途徑找工作,并不是十分有效。在通常意義上所說的傳統行業,務工的人數并不是很多,只有一半的人,還有另一半的人到了其他行業,也就是名目繁多的第三產業去務工就業。這說明現今的務工行業和門類已大大增加,同時也給外出務工者帶來了更多的就業選擇機會。就接受外出就業培訓和接受農技培訓來看,比例也并不高,接受外出就業培訓的只有10.33%,接受農技培訓的只有8.66%。在簽訂用工合同方面,由于受用工單位怕在用工中引起勞動糾紛及務工者自身法律和自身素質的影響,簽訂用工合同的也并不多,只有18.84%。
最后從外出務工者外出務工的時間和收入情況來看,貴州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還是以長工為主,大半年至全年都在外出務工的人數占到了77.51%,外出務工者的人均收入也有13 274.32元/人,占到了家庭收入的53.25%,是家庭收入的一半以上。
總之,隨著貴州經濟社會的后發趕超,為了實現到2020與全國同步進入小康社會,關鍵在農村的經濟發展,而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又在農村家庭的經濟發展,而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的收入占到了農戶家庭收入的一半以上,已經成為農戶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并對農戶家庭的生存與發展,將變得更加重要。
參考文獻
[1] 胡繼連.中國農戶經濟行為研究[M].北京:農業出版社,1992.
[2] 馬鴻運.中國農戶經濟行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3] 張筑平,辛耀.貴州農戶家庭經濟動態及相關政策建議[J].貴陽市委黨校學報,2014(2):1-6.
[4] 張筑平,李青.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趨勢變化分析[J].貴州社會科學,2007(9):128-132.
責任編輯胡劍勝責任校對李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