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動物群發病防治技術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該課程要求教學、科研以及生產實踐相結合。為有效地將教學與生產和科研有機地融合,提高教學效果,提高學生實踐能力,探討了該課程“工學研融合”的教學模式,并采取啟發教學法和案例教學法,結果表明該教學模式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動物群發病防治;工學研融合;教學;案例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S-0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5)05-338-01
基金項目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教研教改課題(JYYB201317)。
作者簡介黃文強(1979- ),男,吉林柳河人,講師,碩士,從事動物傳染病及分子病毒學研究。
收稿日期2014-12-25
動物群發病防治技術是獸藥生產與營銷專業中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核心課程。課程主要研究畜禽群發病的發生發展以及防治規律,旨在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能夠掌握動物群發性疾病的診斷、治療以及綜合防控。然而該課程傳統的教學模式受囿于教學條件,極少能夠與生產實踐相結合,難以將課本上的知識與實際生產相聯系,學生學習效率低下,無法產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的學習處于被動狀態,無法真正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了切實提高課程的教學效果,使學生加深對該課程知識的理解與實踐,提高畢業生的綜合能力,滿足現代養殖業對該專業學生提出的要求,筆者結合專業發展趨勢對該課程教學進行了“工學研”融合的教學改革嘗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1“工學研”融合教學模式的構建
根據動物群發病防治技術課程的實踐性強的特點,以及該課程的教學目標要求,構建了課堂自主性學習模塊,生產性實踐模塊以及科學研究性模塊三種教學模式。
1.1課堂自主性學習模塊模塊采取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模式,通過課堂和互聯網工具構建一個全方位,實時的互動平臺,使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可以深入地交流互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在互動式的學習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習內容并結合實際臨床病例引導話題、學生查閱文獻資料、課堂討論、臨床病例診治、學生總結、教師點評的教學方式進行學習。
1.2生產性實踐模塊根據課程的學習內容,結合疾病的季節特點使學生深入養豬場、養禽企業動物醫院以及寵物醫院,實際接觸不同動物的臨床病例,使學生了解不同疾病的發病季節、飼養管理對動物疾病的影響、動物疾病的臨床特點以及剖檢變化,并總結出動物疾病的發生發展特點和防治措施。
1.3研究性教學模塊模塊作為該課程考核的一個重要部分,通過前一階段的學習,結合養殖企業的需求,使學生完成一部分研究型的實驗項目并撰寫相關的論文,并作為期末考核的一部分。該模塊是科學研究與實際生產以及教學環節的有機結合,能夠提高教學的效率和學生的實踐能力、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
2“工學研”融合教學模式的實施
2.1課堂自主性學習模塊的實施
在課程實施之前將動物群發病防治技術課程內容分為豬病、禽病、反芻動物疾病以及小動物疾病學習模塊。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充分利用課堂的直觀性和互聯網的開放性,構建以課堂為主、微信討論組為輔的討論平臺,在課堂討論過程中教師根據教學計劃確定學習內容,并布置學生查閱文獻資料,課堂上通過小組匯報,學生討論與總結、教師點評等方式進行學習。建立一個開放微信討論組,引入養殖、獸藥等相關企業飼養及技術服務人員,充分利用企業人員區域分布廣、疫情信息及時、臨床病例多等特點形成一個完全開放的學習平臺,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最及時的臨床案例以及最直觀的剖檢圖片,同時可加強學生與企業相關人員的溝通,為學生的實習以及就業提供便利。在學習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面對生產實際中的病例,結合課本內容、文獻資料以及網絡上相關內容進行整理、匯報討論,最后進行歸納總結。充分發揮教師、學生、企業技術人員的積極性,實現教學相長。
如在副豬嗜血桿菌病的學習環節中,根據養殖企業疫病案例,江蘇某豬場保育豬出現消瘦,被毛凌亂、關節腫脹、呼吸癥狀、食欲廢絕、死亡等癥狀。微信討論組中發布剖檢圖片主要顯示有心包積液、絨毛心、腹腔出現纖維素性滲等。案例展示后提出問題:①根據該病的流行病學特點、臨床癥狀及剖檢圖片初步確定是何種疾病?②根據該豬場實際情況及發病情況提出防控措施等問題?通過分組討論、整理和匯報,學生能夠直觀掌握副豬嗜血桿菌的診斷要點及防治措施。
2.2生產性實踐模塊的實施
根據動物群發病防治技術課程內容,使學生深入養殖場、獸醫院以及寵物醫院進行現場實踐教學。由于近年來養殖規模的擴大,疫苗、抗生素的使用量增加,使得病原變異情況較為突出,動物疫病臨床癥狀和剖檢變化出現不同程度的變化。在生產實踐過程中要求學生對養殖場進行部分采樣,對疫病流行情況作出初步調查,對調查情況進行整理討論,并加以匯報。生產實踐性教學可以使學生面對生產實際,了解動物疫病的發生發展現狀以及發展趨勢,使學生更好地了解飼養管理與動物疫病發生
之間的相互關系。通過生產性實踐環節使學生提前融入生產實際過程中,有利于學生的就業。
2.3研究性教學模塊的實施
該模塊是“工學研融合”教學模式的有效補充,通過前一階段的學習,結合養殖企業的需求,根據學生的申請,學生以教師的課題和養殖企業的實際需求為基礎開展創新性研究。研究團隊根據指導教師的任務安排,按照個人的特長進行分工,學生通過到圖書館和網絡查閱資料以及養殖企業采集病料,提出研究方案。模塊主要在校內動物疫病防疫實訓中心進行,在研究性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完成了“泰州地區豬鏈球菌的分離鑒定及耐藥性調查”、“泰州地區育肥豬偽狂犬感染情況調查”以及“江蘇某水禽場禽白血病感染情況調查”等研究項目,并參與了“高致病性豬呼吸與繁殖障礙綜合癥TJM-F92株對妊娠母豬生物安全性試驗”以及“水禽場的白血病凈化”等企業項目。該教學模塊將科學研究與實際生產以及教學環節的有機結合,能夠提高教學的效率和學生的實踐能力、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
3“工學研”融合教學模式改革的成效
3.1實踐教學效果顯著經過一年的“工學研融合”的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明顯增強,對動物疫病防控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動手能力、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得到提升,同時提高了學生團體協作能力。學生通過參與實際的動物疫病診斷與防控環節,真正掌握動物疫病的病原、發生發展以及防控規律。而且通過參與生產實踐,真正了解了畜牧養殖行業的現狀,了解疫病防控在養殖環節中的重要作用。從考試成績來看,學生的理論成績與實踐成績普遍提高。
3.2多元化教學模式能夠培養高素質技術應用型人才,通過實踐性教學與研究性教學能夠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生產。通過建立學生科研團隊,學生的科研能力、思考能力、創新能力得到較大的提高;通過參與研究性項目與企業項目,激發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實驗設計的能力得到加強。學生通過參與科研項目的鍛煉,能夠幫助企業解決實際生產難題,并且協助教師完成實驗研究,學習能力也得到大幅提高。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先后發表了“泰州地區豬鏈球菌的分離鑒定及耐藥性調查”、“泰州地區育肥豬偽狂犬感染情況調查”以及“江蘇某水禽場禽白血病感染情況調查”等三篇科研論文。這些科技創新和實踐教學都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強化了知識掌握,培養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3學生就業優勢明顯通過“工學研融合”教學模式的實施,學生的主動性得到了充分發揮,學習能力得到了大幅提高。通過微信討論組與實際生產相關人員得到有效溝通使學生能夠充分了解本專業基本狀況,生產性實踐過程使學生提前融入生產實際過程中,使學生明確增強了就業自信心和就業優勢,學生就業率達到100%,且受到了用人單位的一致好評。
參考文獻
[1] 錢善勤,譚逸明,盧翠文,等.高職院校食用菌栽培課程產學研結合的教學模式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13,41(15):7005-7006.
[2] 姚四新,趙淑秋,鄭玉姝,等.《動物傳染學》課程互動式教學模式的探討[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2,33(8):24-25.
[3] 聶慶華,劉滿清,駱毅媛,等.動物遺傳學產學研結合教學實踐與探討[J].高等農業教育,2009,2(2):64-66.
責任編輯徐麗華責任校對李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