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貴勇
【摘要】本文筆者從綠地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并結合多年實際工作經驗對如何加強園林規劃設計及施工管理的對策進行探討,望給予廣大同行參考借鑒。
【關鍵詞】綠地建設;園林規劃;施工管理
一、當前城市園林綠地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功能認識上的局限
人們一直以來忽視城市綠地功能在保護生物的多樣性、避災防災、對生態環境的改善等方面的功能,片面注重其休閑和景觀功能,對其認識不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綠地生境不能提供一個使各個動植物共生共榮的充分良好的食源和棲息地給菌類、鳥類、昆蟲、蜂蝶、植物。而且現在在綠地營建中出現了一種脫離景觀營造本質意義的現象,這是因為過于強調形式主義風氣的盛行。或建成單一的生物種綠地,或隨意填埋池塘沼澤濕地,對生物多樣性過于忽視,生態系統脆弱,只見孤零零的樹木幾棵,草地一片,鳥語蟲鳴消聲覓跡。
2、地域特色不突出
城市綠地建設極不明智,缺乏個性。對文化和歷史的自我放棄,對本土的現實條件和自然資源的忽視,比比皆是照搬西方“用大面積的空間來創造大空間的感覺”、一心強調視覺震撼、不顧 “人多地少”城市現狀的園林綠地。在北方城市大量種植熱帶植物以體現熱帶風情,或搞小橋流水式的江南水鄉景觀,都是不合適的。看不見自己的長處,只看見別人的優秀,那是一種盲從。園林綠地建設應突出地域特色,為城市里的人找到感情歸宿,強調“適地造園”,不單單提供一個活動場所給人們。
3、綠化隊伍缺乏規范管理
這幾年正規專業素質人才缺少的現狀依然沒有改善,即使如雨后春筍相繼涌現了許多綠化施工隊伍。各公司十分缺乏精通栽培管理的園藝師,雖然有十分漂亮的圖紙, 但是效果實際上根本無法達到。很多公司專業設計人員大多是近幾年各高校畢業生,雖然人數多, 但設計圖紙沒有什么特色,很多是參照或模仿國外園林,缺乏實踐經驗,且優勢不強。為取得更好的經濟效益,在園林綠化過程中,承包方聘用大多為缺乏栽培養護知識的臨時的人員,不能很好把握選擇樹種以及改造土壤質地,這就導致了平面圖案的效果只能維持一兩年,之后樹木便死亡,面目全非。很多工程承包方是請臨時人員在個人請人將設計圖紙完成后施工,完工后不管理, 不養護。特別是草坪地被植物,很快就雜草叢生。綠化工程的招投標在中小城市沒有嚴格實行。憑關系,講人情, 不像建筑業有完整的機制制約,缺乏管理,工程造價隨意性大。為營造城市綠化行業公平競爭的經濟環境,不斷提高景觀生態效益和園林綠化建設水平, 急需對質量管理水平進行提高和規范。驗收規范管理標準園林綠化工程施工的制訂,應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并將標準納入監督體系。
4、生態效益差
從自身效益出發和受國外園林設計影響,選用植物喬灌木的栽植相對少,大多為色彩豐富的地被植物和草坪植物,而注重圖案美,是我國目前大多園林綠化工程的現狀。由于美麗的平面圖案地被草坪植物可很快形成, 利潤高,易成活,效果好,所以很多綠化地形成只有幾棵大樹栽植在草坪上的景觀。而園林樹木栽培管理復雜, 即時效果不強,投入大, 不少樹種要修枝剪葉,一旦死亡,損失過大。承包方從自身效益出發,加上設計者對園林植物了解不多,選擇植物往往是易成活市場價格高的,櫻花和桂花以及樟樹等名貴樹種栽植較多, 顯得十分單調。使用地方樹種少,灌木配植幾乎沒有,有些地方甚至載植一些草坪植物和樹木不合地方氣候的,屋面綠化和垂直綠化更談不上, 這樣只起到防灰塵的作用, 對空氣質量改善不大,不能產生良好的生態效應。國外不同,筆者認為我國各城市不能照搬照抄國外模式,森林覆蓋率不大,應注重植物色彩的季節變化和花灌木、喬木的空間立體配置,形成的生態小區錯落有致和層次豐富以及近似自然。
二、加強園林規劃設計及施工管理對策
城市建設規劃的制定標準應因地制宜較高而定,舊城改造或新城建設,無論哪個對都應以建設生態城市為目標,城市園林綠地建設的實施和組織按嚴格照規劃進行。
1、實施綠化工程施工的報批手續
建筑行業的做法我們可以借鑒,進行綠化工程施工任何單位都需對施工許可證進行辦理, 申報綠化主管部門。綠化主管部門批準后, 方可按此施工。綠化主管部門主要審查其由有綠化設計資質的設計單位所出的綠化工程的設計方案,全面考查其綠地與周邊環境的協調性及功能性、生態性、景觀性。這既方便全社會的綠化情況被綠化主管部門所掌握,以便進行全市的宏觀調控,制訂宏觀計劃,又可以利于對綠化工程的品位和水平進行提高。對于招投標制度,在達到一定規模的綠化工程必須實行。防止那些信譽不好,施工質量差的綠化施工行業參與,實行優勝劣汰制,要求參加的施工單位有一定綠化施工業績,具有一定綠化施工資質。不允許無資質者從事任何綠化工程的施工活動,即便是小規模的綠化工程的施工, 也必須有綠化施工資質。
2、營造景觀多樣性
園林綠地具有多樣性的特征就是由這種綠色空間所決定的。因此,綠地景觀多樣性的實現,園林綠地景觀應建設的具有地方民族特色,設計理念做到多元化。應推行生態理念在城市的整體形象設計上。設計出的綠地設計方案要具有特色,加深理解當地歷史文化,挖掘現有景觀資源應是綠地建設設計過程中所注重的。只重視平面構圖,營造景觀空間的不注重,忽視人們觀賞和使用室外綠地空間的需求,探究立體多元化景觀空間轉變為運用繁雜的線條組合,是綠地方案的設計階段忌諱。應糾正目前建設與保護園林綠化的方法片面、目標單一的缺陷,不能一提到“保護”,就是碰也碰不得、全面的“封堵”;也不能一提及改造與建設,就是全面的否定, “大拆大建”也。“保護”強調的是發揚和繼承傳統,為達到在不失其原本所蘊涵的文化內涵的目的的前提下滿足當前城市發展的各種要求和條件的目的,它允許對外部細部形態、內部空間布局和原有的功能在一定限度內進行改變。因此,在避免大動作的同時,努力取得多種效益即是“多樣性”,給社區和城市生活增添活力,延續傳統生活方式與生活形態。
3、節約資源及就地取材
低水平重復建設的誤區剛剛脫離,當前有的城市綠地建設又陷入鋪張浪費、盲目投資的漩渦。首先是浪費自然資源。以園林鋪地為例,許多城市臺階、花壇采用整塊花崗巖塊石徹筑,滿足觀賞和使用要求事實上只用二十毫米厚的花崗巖貼面即可;廣場的鋪地,面層花崗巖材料過于浪費,厚度過大,滿足觀賞和使用要求事實上只需選擇二十毫米到三十毫米厚的花崗巖貼面即可。其次,存在著較為嚴重的浪費水資源問題。水景一直是園林設計的重要主題,不可否認,這是因為諸多因素的影響,如中國園林的傳統及生命對水的依賴等,但為達到“逢園必水”的地步一概以水覆之,不對中水利用、水循環、水源進行考慮,不顧區位、綠地性質,甚至噴泉和水面大面積的建設在游人量少、嚴重匱乏水資源的地段,實在是讓人覺得矯枉過正和牽強。
三、 結語
在歷史悠的久我國,豐富的人文資源幾乎每個城市都有。城市人文資源的傾向在城市綠地建設中的利用往往要么盲目利用,要么為棄而不用。為了充分體現設計的文化內涵,在許多園林建設工程的投標中,時有發生影響城市文化資源的合理利用的情況,片面地以偏概全、以點帶面。因此,積極進行人文資源梳理和挖掘,提高城市園林建設品位,并應用于園林綠地建設中;對人文與自然景觀資源進行充分利用,增強資源保護意識;力行園林植物鄉土化,園林素材本土化;促進資源配置效益最大化,節約水資源和能源以及資源;切忌鋪張浪費,要量力而行。
參考文獻:
[1] 周躍.從因地制宜的角度試析我國園林規劃設計[J].大科技,2013(6):219-220.
[2] 鄧敦南.水景在住宅區園林景觀中的規劃設計[J].華東科技,2013(5):8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