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道許
近年來,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移動支付、社交網絡、搜索引擎和云計算等,對現代金融發展模式產生了深遠影響。一般認為,廣義的互聯網金融既包括作為非金融機構的互聯網企業從事的金融業務(即業界的“互聯網金融”),也包括金融機構利用互聯網開展的業務(即業界的“金融互聯網”)。
與傳統金融相比較,互聯網金融同時具備了“變”與“不變”兩大特征。“不變”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金融在不確定環境中資金融通的核心功能沒有改變;二是股權、債券等金融契約的本質和金融風險等概念沒有改變。“變”主要體現在互聯網因素對金融的滲透:一是物質層面上,互聯網提高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主要表現為互聯網技術進步可以降低金融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對稱程度,改變交易的組織形式。二是精神層面上,互聯網的核心理念是開放、共享、去中心化,體現平等、自由、普惠的精神。
互聯網金融革命,對當前來說,最有意義的影響是有助于解決“兩缺”(缺信息、缺信用)、破解“兩難”(投資難、融資難)問題。
互聯網金融有利于解決個人投資難問題。首先,互聯網金融為投資活動提供了多種新型平臺。P2P、眾籌等互聯網金融形式豐富了民間資本的投資渠道,更好地滿足了民間資本多元化的風險偏好。其次,互聯網金融使得投資更加方便快捷。各種投資理財產品不經過銀行等傳統金融中介機構,通過網上平臺就可以直接交易,支付方式逐漸走向移動終端,更加方便、快捷,投資者足不出戶即可完成投資活動,打破了投資的物理邊界。再次,互聯網金融使得投資參與者更加大眾化。互聯網金融將金融產品做的更加簡單化,操作的體驗越來越好,投資的額度越來越小,門檻越來越低,風險對沖也越來越簡單,拉近了與投資者之間的距離,將原來排他性、專業性很強的理財行為變得不再那么高高在上,擴大了投資者參與范圍。
互聯網金融有利于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融資難問題之所以在小微企業上表現得最為突出,主要原因在于小微企業信息和信用的“兩缺”。缺信息表現在小微企業資金需求量小且過于分散,生產、經營、技術、人才、交易等信息的記錄不完整、不連續,金融機構為小微企業提供投融資、保險等服務的信息成本高,弱化了金融服務的可得性。缺信用表現在小微企業的真實信用難以充分和有效表達,小微企業往往缺少規范的財務報表,沒有足夠的信用基礎數據積累,金融機構為其提供金融服務的風險較大,因此提供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動力不足。
互聯網金融通過改善小微企業信息、信用“兩缺”狀態,為破解融資難問題提供了一條現實可行路徑。
首先,互聯網金融在信息獲取和處理方式上的創新減弱信息不對稱程度,緩解了信息缺失問題。傳統信息獲取渠道窄,信息供給不足,導致信息獲取成本和授信風險成本高。而互聯網具有與生俱來的信息匯聚和整合能力,特別是大數據、云計算、社交網絡、搜索引擎以及移動互聯技術的發展,使信息的挖掘、整理、分類、甄別和處理水平產生了質的飛躍,提供了遠遠高于傳統信息獲取能力的“第三種方式”。這種方式的出現,一方面降低了金融提供成本,增加了金融服務的可得性;另一方面加速了金融脫媒,縮短資金傳導鏈條,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
其次,互聯網金融能夠深度挖掘和充分表達小微企業的“軟信用”,改善了信用缺失的狀況。傳統的信用表達方式主要為第三方信用評級、抵押和擔保,我們可以稱之為“硬信用”表達。但是這種僵化的方式通常使授信方陷入“嫌貧愛富”的思維,將小微企業排斥在金融服務之外。“軟信用”則是通過持續、高頻的交易行為和社會活動表現出來的信用情況,更能真實地、動態地反映小微企業的信用水平和履約能力。在過去,由于技術手段落后,“軟信用”沒有能夠得到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而如今隨著大數據、云計算和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互聯網金融使“軟信用”成為小微企業信用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信用缺失的問題。
互聯網金融是解決“兩缺”、破解“兩難”問題的一把利器。大力發展互聯網金融,用好這把利器,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踐行普惠金融理念,讓金融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作者系貴州省政府副秘書長、省金融辦主任 ? 責任編輯/霍慶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