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霞
在美國,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管理——從“局外人”變?yōu)椤熬謨?nèi)人”。
美國學校由校董會、家長委員會、家長教師委員會等組織。家長如何參與學校管理呢?(1)關心學校的發(fā)展;(2)通過各種活動資助學校經(jīng)費;(3)參與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
正如一位學者所言:“恐怕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的家長會像美國家長那樣‘不謙虛了,他們總是覺得自己的孩子是最優(yōu)秀的,如果孩子學習有問題,他們往往首先認定是學校的問題,總是會指責學校沒有教好而不是反思自己的孩子沒有好好學。”
在中國,所謂的“家校合作”基本上是家長聽從學校的指揮、配合學校的工作,而美國的校長們可是沒有那么幸運,盡管家長們會很踴躍地支持學校的工作,甚至不惜為學校出錢出力,但是在某些方面他們對學校的批評卻一點也不含糊,學區(qū)辦公室專門設置的“消費者服務中心”就是專門接受家長以及其他社區(qū)人士對學校或者校長的投訴的。
在每學期開學時,學校邀請每個學生家長根據(jù)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家庭情況,志愿參加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有的學校還規(guī)定每個學生家長義務工作20小時。在美國,家長都非常踴躍,幾乎每天都有家長和社會志愿者走進課堂為教師的教育教學提供一定的幫助或協(xié)助教師組織好學生的各項活動。
在中國,“家校合作”又是如何呢?
1.“置之不理”型——放棄
只忙于自己工作或生意,眼里只有“名”與“利”,至于孩子在學校的學習與生活,聽之任之,更別談與學校交流與合作了。
2.“心有余力不足”型——無奈
這部分家長也想對自己的孩子進行監(jiān)管和教育,或由于家校距離太遠而自己又不能陪讀;或由于工作在外,鞭長莫及。這些客觀因素都抑制家長參與學校的管理。
3.“無理取鬧”型——放縱
平時疏于對孩子的監(jiān)管與教育,平日從不與學校溝通與交流,任憑學校管理。一旦孩子在學校受到所謂的“委屈”,到校一頓大吵大鬧。
4.“蜻蜓點水”型——淺嘗輒止
一小部分家長能不定時地與學校溝通,了解孩子在校學習及生活狀況,了解歸了解,乏于與學校的合作,疏于根源問題的解決。
5.“交流合作”型——身體力行
這一部分家長能主動參與學校管理,但為數(shù)不多。雖屬于淺層次管理,但也算是奇貨可居了。
總體來看,家校互動存在的問題是:家長參與度不高;即使參與,大多數(shù)是被動的;即使是主動的,也屬于學校的淺層次管理。
如此看來,我們的家校互動還是任重道遠。因其“任重”,讓我們學會擔當;因其“道遠”,讓我們學會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