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曉杰
在所有學科中,思想品德學科有其獨特的“魅力”,那就是它傳授的不僅僅是書本上的知識,給學生的卻是享受一生的道德品質和理想信念。它有心理品質的培養,也有法律知識的普及,還有對中國國情的深刻認識和對世界變化的洞悉。作為思品教師我深感榮幸,同時我也深知肩上責任的重大。因為我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一批批健康活潑、有社會責任感的祖國棟梁。為此,在教學中我努力地實踐著。
一、激發學生對思品課的興趣,用趣味導學
興趣是引起和保持注意的重要因素,人們對感興趣的事物,總是愉快地、主動地去探究它。那么,作為思品教師,如何讓學生喜歡思品課,是首要任務。在講北師大版七年級下冊“學會溝通”一課時,我用了情境導學法,學生模擬幾個不同場合的情境:在家中、在學校、在公共場所中如何與人溝通交流。并設置幾個問題:(1)情境中的主人公與人溝通的方式對嗎?(2)如果是你,你會如何與人溝通?(3)你認為與人溝通應該注意幾個問題?這些問題會激發學生求知的渴望,產生學習本課的好奇心。同時這個趣味導學案也培養了學生交流合作的能力、對生活要充滿誠實和積極的態度,這些積極的心理暗示對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特征是很有幫助的。
教學中我經常把課堂的前5分鐘給學生。我稱之為“趣味展示5分鐘”。這是給學生的5分鐘。他們或者講勵志的故事、或者是展示自己的才能、或者是給同學們講讀時事等。他們用不同的方式來展示思品學科的社會廣泛性。這種教學環節的設置會極大地提高學生對思品學科的熱愛,思品學科不再是生硬的教條理論,而是走進學生的生活,更有實踐性和靈活性。
二、用鼓勵的語言表揚學生,樹立自信心
“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堅信每一個學生都能成才”一直是我教學的理念,在講授九年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這一知識點時,我便先講了幾個社會現象,如:看病難、就業難、住房難等問題,我講完之后,就想叫幾個學生再列舉一些能反映主要矛盾的社會現象。當我叫到35號時,一位男同學站起來,接著同學們都笑了,他一句也沒說,我一想可能是后進生,就說:“請坐吧!”他也沒說什么話就坐下了。快下課時,我要求學生在課下能通過網絡或翻閱報紙來查找體現主要矛盾的社會現象并在下節課給同學們展示時,他舉手了,他站起來說:“老師,下節課由我展示吧!”當時我就愣住了說:“好吧,下節課由你來給同學們展示!老師相信你一定行!”過了三天再上思品課時他走上前來,拿出一張手抄報,上面有不同色彩的文字和圖案,還有一個對比表格圖,他舉起這個手抄報說:“這是我兩天來查了很多報紙摘抄下來的,有大西北貧困地區人民吃不上飯的、有農村孩子上不起學的、有大城市電供應不上的等社會現象,這都能體現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當時,同學們都熱烈地鼓掌,我也表揚了他,對他這種認真做事的態度給予了充分肯定,并號召同學們向他學習!看似很普通的表揚,使這位同學的自信心樹立起來。不吝嗇表揚,用心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教育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設計多樣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交流能力
如今獨生子女居多,他們偏執的個性明顯,與人合作的能力欠缺。而思品學科的內容多與積極的心理素質培養密不可分。比如小組競賽、討論交流、案例現場模擬、小組時事政治報展示等。在講九年級法律常識時我開展了辯論賽。題目是“權大于法”還是“法大于權”。把學生分成兩大組,各執一觀點,每一組成員必須準備充分的論據來論證,材料的準備就需要成員間的合作與探究。再選出辯手在課堂上來回答問題,針對回答情況,給予量化加分。這一教學活動激發了學生潛能,孩子們既興奮又投入,他們明白要想小組成功,單憑個人的力量是達不到的,必須合作、和諧,才能共贏。學生喜歡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體驗,在活動中成長。
我認為思品學科是一門“神圣”的學科,我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一批批健康活潑、有積極心態、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祖國棟梁!為了這個目標,在思品教學中我努力地實踐著、發現著、成功著、幸福著。
參考文獻:
馬雪玉,韓旭東.思想品德工作要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結合[J].邢臺學院學報,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