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蘭平
摘 要: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就是提高中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培養中學生的創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師和學生雙方的努力。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從五個方面就提高中學生創新實踐能力進行簡單的論述。
關鍵詞:地理教學;創新能力;實踐能力
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創新實踐素質,具有獨特的優勢。地理涉及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多方面的知識,綜合性、實踐性、時代性強,更能激起學生質疑、探究、想象和創造的欲望。因此,教師只要努力用科學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創新實踐意識,啟迪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就能發展學生的地理才能,養成學生超越自我、勇于創新實踐的品格。所以,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擺在地理老師面前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利用教材“綜合實踐活動”內容教學來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
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安排了“綜合實踐活動”內容,并納入必修課程。在教學中,我十分重視課程中安排的“綜合實踐活動”內容,教學時不流于形式,結合實際,緊扣“本地”具體情況,將學生身邊的“鄉土地理”列為重要教學內容,把“實踐與應用思想”作為高中地理教學的理念貫穿在整個教學設計中。無論是在自然地理還是在世界地理、中國地理等內容中都加強了這方面的內容,切實體現地理學的實踐性和可操作性。例如:講“中國氣候”時,為了讓學生真實感受氣候對民宅建筑的影響,我們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引導學生從兩個角度對這一問題進行探究性學習,一是探究氣候對房頂設計的影響,學生通過訪問住過“人字形”和“平頂形”兩種結構的居民的感受,結合親身體驗,得出我們北方的“平頂形房屋”設計注重防寒保暖,而南方的“人字形”屋頂主要是為了防止屋頂積水或漏水;二是探究氣候對房屋朝向的影響,為了驗證民間的“坐東朝西,熱死無人知”的說法是否有科學依據,學生分別調查了居住過不同朝向的居民的感受,同時利用溫度計對不同朝向的房子進行測定,得出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朝向不同的房子,溫度有明顯的差距,坐東朝西房子的夏天溫度明顯高于坐北朝南房子的。學生通過探究性學習,學會了依托現有的知識,設計和實施簡單的調查研究方法檢驗課本知識,檢驗他人的觀點,體驗學習的樂趣,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和創新能力。
二、實施高效智慧課堂模式,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這前一個“教”指的是不能單純地把知識教給學生來代替他們的實踐活動。這后一個“教”就是指導,教師指定了主題,加上具體指導,制訂計劃,學會合作,均需要教師的點撥,甚至是訓練。教學過程應是教師“教”學生怎樣去“學”的過程,教師要變講師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以學生為中心,調動多種教學手段,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自覺學習知識和思考問題,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經過反復的實踐、反復的總結、反復的反思、反復的沉淀,逐漸提煉升華出一套具有鮮明適合高中地理學科的有別于傳統教學的“三段式”高效智慧課堂教學模式。“四板塊”是對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具體表現形式。“四板塊”導學案結構式(預習自測、合作探究、解難答疑、反饋拓展)在繼承傳統教案精華的基礎上,借鑒先進的課堂教學文本結構模式優勢,落實新課改理念,結合我校學情實際,探索設計出的一種操作性很強的導學案文本結構模式。通過使用“四板塊”導學案主要實現教師和學生課前準備的一致性,把自學時間前置,老師把主動權、出彩權放在課前,課堂的主動權、出彩權交給學生,從而真正落實新課標“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要求。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變成課堂活動的策劃者和指導者。課堂上,讓學生自己觀察、自己表述、自己思考、自己動手、自己總結,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學習,為學生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只有這樣,我們的整個教學過程才會活起來,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
三、讓學生親自演示,化抽象為具體,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
演示教學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教具或教學儀器進行表演和示范操作,利用樣品、標本、模型等實物和各種掛圖、音像資料向學生提供感性材料,并指導學生進行觀察、分析、歸納,以獲得知識的行為式。通過演示進行教學,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鍛煉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
比如講“地球的運動”的這節課時,由于地球公轉比較抽象,學生難以理解,我就安排了七個學生上來演示地球的兩分兩至和地球的近日點和遠日點。具體操作過程:先畫一個橢圓,讓其中一名同學站到橢圓的一個焦點上代表橢圓,其他同學分別代表夏至、冬至、春分、秋分、近日點和遠日點并找準自己的位置,然后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通過直觀演示和情景教學,便于老師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使學生的實際能力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李愛軍.淺議地理課堂教學中學生能力的培養[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