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燕虹
家長與孩子的雙邊思維,家庭是一個人溫馨的港灣,然而對孩子來說,有時候這種溫情已經在家長與自己的沖突中,被磨損到了極其微薄的地步。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這樣的局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家長對孩子過度保護,讓孩子心靈受到損傷。
從家長角度來看,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成才,這種觀念是著眼于未來的,其是以家長的社會經驗與生活觀念作為標準的。核心是:確保孩子,少走彎路來獲得成功,用命令、壓制的辦法,來處理孩子與家長觀念中存在的沖突。讓孩子雖然有自己的想法,卻由于需要恪守許多規范,而不得不按照家長要求,被保護的生活,服從是對孩子教育的準則,價值在自己設定的程序中,長大成為家長所期望的人。
當然,在孩子弱小的時候需要家長營造出安全的環境,其作用是不可磨滅的,但是這樣的觀念會建立在一個孩子獨立性永遠是零的前提下。但是在孩子看來,自己每天都會變得成熟,變得能夠逐漸承擔一些責任,獨立完成一些事情,而家長卻對此表現出不信任的態度。家長提供適當保護,可以讓孩子健康成長,免受外來侵襲,是孩子成長所必需的環境,如果保護沒有根據孩子的身心成長發展變化做調整,那么保護本身就對孩子有益的個性成了限制,那么勢必會對孩子成長造成傷害。
過度保護會削弱孩子的責任感,有許多孩子最初對過度保護會感到反感,但是習慣這種保護后感覺事情由父母辦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這樣也養成孩子過分依賴的性格,喪失了未來作為人的責任感。
過度保護會影響孩子獨立人格的發展,時時依賴家長,孩子也就不能獨立承擔責任,不能靠自己的思考做出選擇,最終實現自己意愿時,也就難以談獨立性,更談不上獨立人格發展,影響孩子創新能力發展,在家長保護下,孩子從小就失去獨立行事的機會與權利,而創新與應變的能力,恰恰來自于大量實踐。當我們孩子失去做事的機會,不但沒有創新能力,還會使原有能力退化。
也許是太愛兒女了,父母在對子女教育的時候總是傾向于為其提供無微不至的保護,這種保護既體現在物質層面,又體現在精神層面。那么所謂的精神層面,是家長總是嘗試根據自己對社會的理解,以自己的生活觀念替兒女做出選擇,當然出發點是好的,也包含很多寶貴經驗,但是往往忽視一點:孩子的成長過程,同時也是他們獨立的過程。獨立主要體現在精神層面,當孩子開始長大時,就已經自己獨立思考過程,大到對社會,對人生,小到對自己的喜好,每天要做的事,他們更傾向于自己做主。家長認為孩子的許多行為都是幼稚的甚至愚蠢的。這樣孩子自我認知無法平衡會導致雙方都出現矛盾,結果往往是倍感痛苦。
家長過于保護即拉長,也就打壓個人獨立性發展。家長對行為難以認同,甚至強行打壓,家長本應該給予孩子的心靈關懷逐漸散落流失。孩子總覺得權限受到限制或者說得不到父母理解,而父母則感嘆孩子過于復雜,過于任性,孩子不懂家長的苦心,備感家庭關系難。
那么在這樣過度保護下家長往往無視孩子的個人志趣,這種思維也會徹底將孩子與家長對立。
那么我們怎樣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這樣的問題,需要的是溝通,需要的是家長能夠靜下心來與孩子有個短暫的平等交流,這樣的心靈關懷會讓家長了解到孩子的真實想法與意愿,可以分析這種想法,引導孩子實現這樣的意愿。
那么我們如何來做心靈關懷,如何使家庭教育心靈關懷形成機制。家長需要對孩子的天賦、興趣、愛好和特長都要有一些理解,能夠有效地溝通,不要一味地以別人的某一面成績來定位,也需要為孩子自己的愛好、他們的表現和發展提供充分的條件和正確引導而非自我認知的打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