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媛
【摘要】詳細介紹鉆孔灌注樁沖擊鉆施工工藝流程,并對施工過程中如何預防可能出現的質量事故做了說明。
【關鍵詞】鉆孔灌注樁 施工
1 前言
鉆孔灌注樁以施工簡便、經濟、承載力大等特點逐漸成為橋梁行業基礎施工的主流。鉆孔灌注樁質量取決于勘察、設計、施工等許多因素,本文根據作者實際施工經驗,主要介紹鉆孔灌注樁沖擊鉆施工工藝流程及施工過程中如何預防可能出現的質量事故。
2 施工工藝
2.1 施工放樣及樁位的控制
為了提高施工放樣精度,施工中應采用全站儀放樣。首先通過導線點恢復定線放樣無誤后,再進行橋位放樣,并埋設施工定位照查樁,繪制出樁位平面布置圖,經監理工程師審核批準后,方可開工實施。
2.2 埋設護筒
首先開挖護筒坑,最好采取人工配合機械,坑尺寸為護筒直徑增加1m。基坑挖掘完畢,人工安放護筒,護筒內徑比樁徑大200~400mm,其位置校核無誤后,護筒周圍分層回填粘土夯實,護筒平面允許偏差為50mm,豎直線傾斜度不大于1%,護筒高度宜高出地面300mm。護筒埋置深度為2~4m,并盡可能深入到不透水的粘土層以下1.0~1.5m。護筒連接處要求筒內無突出物,耐拉、壓,不透水。
2.3 泥漿池制備
制漿前,先把粘土盡量打碎,使其在攪拌中容易成漿,縮短成漿時間,提高泥漿質量。制漿時,可將打碎的粘土直接投入護筒內,使用沖擊錐沖擊制漿,待粘土已沖攪成泥漿時,即可進行鉆孔。泥漿池應在路基以外采用機械開挖,合理規范地做好泥漿池。
2.4 鉆機就位
埋設好護筒后,即可進行鉆機就位,平整場地,根據測量給定的樁位點,架設鉆機。鉆機就位前,對鉆孔各項準備工作進行檢查。鉆機穩固后,其鉆頭吊鉆桿繩應與樁位中心線相重合,方可開鉆。
2.5 鉆孔
鉆孔作業應分班連續進行,經常對鉆孔泥漿進行檢驗,不合要求及時處理改正。對嵌巖樁,施工時要注意土層變化,及時撈取渣樣,認真作好記錄,繪制柱狀圖,以便與地質剖面圖核對。如發現地質條件與設計不符,及時報請監理工程師及主管部門,以便核對并確認。
2.6 清孔
鉆孔完成后,必須檢測孔深、直徑和傾斜度,其中孔徑和孔深須達到設計要求,傾斜度不得大于1%。以上檢查均滿足要求且孔深達到設計標高后,迅速清孔,清孔就是在吊放鋼筋籠之前,對孔內的石碴、泥漿進行必要的清理,做到孔內含泥量、含碴量和孔底沉渣符合設計及圖紙要求,為灌注水下砼創造良好的條件,清孔采用換漿法。
2.7 鋼筋骨架的制作和吊運
2.7.1 鋼筋的加工
a.鋼筋的表面應潔凈,使用前應將表面油漬、漆皮、鱗銹等清除干凈。
b.鋼筋應平直,無局部彎折,成盤的鋼筋和彎曲的鋼筋均應調直。
c.采用冷拉方法調直鋼筋時,I級鋼筋的冷拉率不宜大于2%,II、III級鋼筋的冷拉率不宜大于1%。鋼筋的接頭一般應采用焊接,螺紋鋼筋可采用擠壓套管接頭。
d.鋼筋焊接時,必須根據施工條件進行試焊,合格后方可正式施焊。焊工必須有合格證。
e.鋼筋接頭采用搭接或幫條電弧焊時,應盡量作成雙面焊縫,只有當不能作成雙面焊縫時,才允許采用單面焊縫。
2.7.2 骨架制作
骨架分節制作,制作時在骨架加強筋外側焊接保護筋,對于骨架起吊前,在骨架內綁扎兩根木桿,以加強其剛度。骨架的焊接拼裝,操作時應注意下列要求:
a.鋼筋拼裝前,對有焊接接頭的鋼筋應檢查接頭的焊縫有無開焊、變形,如有開焊應及時補焊。
b.拼裝時,在需要焊接的位置用楔形卡卡住,防止電焊時局部變形;施焊順序宜由中到邊對稱地向兩端進行,先焊骨架下部,后焊骨架上部,相鄰的焊縫采用分區對稱跳焊,不得順方向一次焊成。
2.7.3 鋼筋籠的安裝
為保證鋼筋籠外砼保護層的厚度符合設計要求,在其上下端及中間每隔2m在一橫截面上設置四道島護壁筋。 鋼筋籠吊裝之前,先對鉆孔進行檢測。檢測使用的探孔器直徑和鉆孔直徑相符,主要檢測鉆孔內有無坍塌和孔壁有無影響鋼筋安裝的障礙物,以確保鋼筋籠的安裝。基樁的鋼筋骨架,應緊接在混凝土灌注前,分節放入孔內。放入時嚴防鋼筋骨架變形。鋼筋骨架的制作必須嚴格按施工圖所示的尺寸施工,其接頭、焊縫應滿足施工技術規范的要求。焊接完成后,逐漸入孔,直至下入到設計標高為止。
2.7.4. 鋼筋籠的吊運
鋼筋籠吊裝時對準孔位,盡量豎直輕放、慢放,放入時嚴防鋼筋骨架變形。遇障礙物可慢起慢落和正反旋轉使之下落,無效時,立即停止下落,查明原因后再安裝。不允許高起猛落,強行下放,防止碰撞孔壁而引起坍塌。
基樁鋼筋骨架的定位:采用加設兩道加強箍筋焊接在骨架的頂端,當骨架位置經校核無誤后,通過短筋焊接四點定位支撐來固定骨架的位置。
2.8 鉆孔灌注樁砼灌注
2.8.1 導管使用前,先做壓水密封試驗,合格后方可使用。砼運輸采用砼運輸罐車,導管提升采用人字扒桿或鉆機,灌注混凝土之前,檢測孔底泥漿沉淀厚度,不符合要求時,要再次進行清孔。砼拌合物通過導管下口,進入到初期灌注的砼(作為隔水層)下面,頂托著初期灌注的砼及其上面水或泥漿上升,為使灌注工作順利進行,應盡量縮短灌注時間,堅持連續作業。
2.8.2 在施工中要嚴格控制好首盤混凝土用量,確保混凝土能夠壓出導管中的水,并保證導管埋入混凝土深度。導管下口至孔底的距離,一般宜為30—50CM,砼運輸時間和距離盡量短些,灌注開始后要緊湊、連續地進行,中途不能停頓,控制導管埋入砼的深度,在灌注過程中,應經常探測井孔內混凝土面的位置,及時地調整導管的埋深,控制在2~4m,在任何情況下不得少于2m或大于6m,同時,在放樣前應計算好罐內砼用量。
2.8.3 為確保樁頂砼質量,在樁頂設計標高以上加灌0.8m砼,在凝結前,用掏渣筒掏出,保留約20cm,以待隨后鑿毛接承臺或墩柱,鑿除時須防止損毀樁身。根據圖紙和設計文件的要求,每根基樁施工結束后,都要進行無破損檢測,當檢測結果符合質量要求時,方可進行后續工程施工。
2.8.4 導管吊裝設備的吊裝能力,應考慮導管和充滿導管內的混凝土的總重力及導管壁與導管內外混凝土間的摩阻力,并應有一定的安全儲備。
2.8.5 砼拌和物運至灌注地點時,應檢查其均勻性和坍落度,如不符合要求,進行第二次拌和,二次拌和仍達不到要求,不得使用。灌注混凝土時,溢出的泥漿及時處理妥當,以防止污染或堵塞河道和交通。
灌注水下砼是鉆孔樁施工的重要工序,應特別注意,經監量工程師同意后方可灌注工作,并作好各項記錄工作.每根柱應作不少于1組(3塊)的砼的試塊,試塊應采取妥善保護,強度測試后,應填入試驗報告表。
2.8.6 在拔除最后一段長導管時,拔管速度要慢,以防止樁頂沉淀的泥漿擠入導管下,形成泥心。
2.8.7 護筒的拔出和提升應注意:⑴處于地面及樁頂以下的護筒,在灌注完混凝土后,立即拔出。⑵處于地面以上,能拆除的護筒,須待混凝土抗壓強度達到5Mpa后方可拆除。
3 結束語
樁基施工質量關系到整個結構物的工程質量,應加倍重視。在樁基施工過程中,遇到各種意外情況,應及時通過業主、監理與設計部門聯系,按設計部門的設計修改通知或會議紀要進行施工。
【參考文獻】
[1] 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范(JTJ 041-2000) 人民交通出版社
[2] 公路施工手冊 橋涵ISBN7-114-03460-1 人民交通出版社
[3] 公路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JTJ 071-98) 人民交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