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露菲
【摘要】佛教在兩漢年間傳入中國,寺廟園林也開始在中國興盛。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與中國的傳統文化逐漸融合,形成了具有漢文化特色的禪宗思想,進而影響了寺廟園林的創作,產生了不同于其他佛教國家寺廟的獨特形式。本文從佛教漢化過程開始,分析不同于其他形式寺院的中國佛教寺廟園林的擇址思想,布局模式以及寺廟植物選擇,并探究其形成的原因。
【關鍵詞】寺廟園林;漢文化;佛教
一、前言
中國的傳統園林大致可以分為: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公共園林以及寺廟園林。作為中國四大園林類型之一的寺廟園林,興起于兩漢佛教傳入中國之際,此后逐漸形成禪宗思想,與我國儒學、道教“天人合一”的精神共同促進了中國古代哲學的發展,進而影響了古典園林的創作,產生了有別于其它園林類型的存在形式。
中國的寺廟園林不僅因其具有宗教因素,區別于本國的其他類型園林,另一方面,由于佛教自傳入之日起,就不斷地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形成了富有漢文化特色的佛教思想,使其具有濃烈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文化性,從而進一步形成了中國佛教寺廟園林別具特色的景觀構成,區別于其它國家佛教寺廟景觀。
二、佛教的傳入以及漢化過程
佛教大約在東漢時期開始在中原和江南一帶流傳。為了更好的傳播,教徒們開始用漢文翻譯佛典,并盡可能的把中國的傳統倫理和宗教觀念相融合??梢哉f佛教從傳入中國開始就朝著漢化的方向前進了。
南北朝時期,許多朝代的統治者都利用佛教作為鞏固統治的根據。由于佛教的壯大,統治者對佛教更為重視,逐漸導致了佛,釋,儒三家爭奪思想陣地的辯論。三教在爭論中互相滲透使佛教接受了更多漢族本來的思想,更加漢化。
隋唐時期,最高統治集團采取三教并用的方針,佛教進入鼎盛時期,寺廟經濟得到高度發展。適應中國的禮法制度基本完成。
時至宋代,經過漢化的佛教思想在知識分子的頭腦中占到相當大的比重,并主要通過知識分子影響到哲學,道德,文學和藝術等領域。
宋代以后,一些主要的佛教宗派的基本觀點與儒家相融合,本身也更加漢化。寺院和寺廟園林也逐步形成定制[1]。
三、漢文化對佛教寺廟園林景觀的影響
1.從“城市郊野”到“佛國仙山”的選址理念
在古印度的佛陀時代,僧人們的生活極其簡單,僧侶們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四處乞食游化的過程中度過的,基本沒有固定的聚居寺廟,只在雨季里,才回到由居士們捐贈的“精舍”結夏安居?!熬帷本褪窃缙谒聫R的雛形。由于印度佛教徒乞食弘法的需要,可以推斷,精舍大都在離村落、城市不遠的郊區。一來方便往返村落、城市乞食,另一方面,還可以利用乞食的機會跟附近的村民接觸,弘揚佛法。
佛教于東漢初由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洛陽白馬古寺為中國的第一座佛寺。建于公元67年,坐落于安徽省桐城市東南十里的白馬鄉白馬街。始建之初僅作為安置西域來訪僧人的處所,并未受到漢文化的影響也未做過多選址上的考慮,依舊沿襲最初的佛教建造精舍的傳統,擇址在城市近郊。隨著佛教在中國的發展以及佛寺的大量興建,寺廟選址出現巨大的改變,由原來的市井平地逐漸轉向山野幽僻等地,共同目標就是遠離俗世,追求“佛國仙山”的宗教意境,以滿足精神修行的需要。這樣的選址理念一方面是因為中國的僧侶不再是完全依靠乞食為生,因此精舍靠近村落不再成為必需條件,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是受到道教文化崇尚自然、返璞歸真、“貴自然”、“道法自然”的影響。
2、從“塔院式”到“院落式”的景觀布局方式
在佛教的起源地---印度,早期的佛教建筑是墓塔,是以穹廬形的墓體為中心主體的建筑物。隨著佛教在中國的深入發展,舍利塔在中國演變成為與民居及園林建筑中的樓閣結合的形態。后來,塔成為寺廟園林環境的構成因素之一。它在我國寺廟園林中的位置由中心逐漸后移,或另建塔院,其作用往往是標志宗教空間并兼供游人觀賞。而寺廟園林的主體部分則是被院落式布局的建筑形式以及庭院式的園林景觀所逐漸替代。就其改變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由官署改造的寺院決定了寺廟園林的最初的庭院形式。漢永平十年,漢明帝在洛陽鴻臚寺中修建館舍,以供從西域來華的高僧,取名為白馬寺。此寺因系“鴻臚寺”演變而來,故帶有明顯的官署建筑的“院落式”布局形式。另一方面,寺廟的院落布局也與當時民間“舍宅為寺”的風氣大盛有關。這些舍宅為寺的宅邸并非一開始就作為寺廟而建,建造之初多是按照人居院落的模式建造,之后經過改造和整修改作寺廟之用,因此在寺廟園林的布局當中多出現院落形式便是自然之理。
其次,隨著“寺”與“舍”的逐漸結合,中國私家園林的品性和特點也被運用到寺廟的布局和環境美化中。寺廟園林多采用私家園林慣用的自由靈活的園林布局方式,增強空間的滲透、連續和流動性,用園林構景要素點綴內外空間,在構景上,除了采用亭、廊、橋、樓、軒、水池、假山等園林建筑形式外,還以塔、經幢、摩崖造像、宗教圣跡等宗教小圖景觀進行點綴。
最后,中國傳統儒學思想中的宗法倫理的關系也對中國寺廟園林的布局形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儒家極為注重人倫關系、行為規范,崇尚等級名分,講求禮樂教化,兼濟天下。這種理性精神表現在傳統建筑群體布局上即是嚴格對稱的軸線建筑群。按照軸線寺廟建筑布置為多進院落:從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到僧舍、佛塔、石室,按從事宗教活動的順序逐一有序地展開,形成充滿宗教色彩的有序空間組合。
3.從“自然景觀”到“人工田圃”的植物栽種模式
對比印度和中國佛教寺廟的植物栽種,可以看出,除了地域和氣候造成的樹種差異之外,在植物栽種方面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印度的寺廟內是絕看不到經濟作物的栽植。而在中國的寺廟園林中,除了營造景觀效果的觀賞植物,還有相當比例的苗圃,田圃,果園等經濟林的存在。這種生產圃、林的產生,也是跟漢文化的影響有著相當大的關系。
在印度佛教的戒律里規定僧人們應該乞食為生,不得墾土掘地,以免殺死地下的生命,也為了避免滋生煩惱,干擾修行,所以比丘尼不能自行耕種,連挖地、種樹、種菜都是禁止的[4]。因此在印度佛教的寺廟,除了自然生成的植物景觀之外,是絕無其他人工栽種的植物,更加不用說生產苗圃了。
而在中國社會自古以來就重視勞動生產、自給自足的,難以容忍一個群體可以不事生產,以向人乞食為生。因此,中國的佛教僧人為了適應中國的風土人情,以佛制的“隨方毗尼”及隨事制戒方式作為原則,調整僧侶的生存方式,開始在寺廟園林內開墾農田種植作物。
結 語
佛教自誕生之日起,就在世界范圍內迅速的傳播,在許多國家與地區形成了各具民族特色的教派。其中傳入中國漢族地區形成的北傳教派就是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產生的更適于中國地域性的佛教教派。與之相適應的是中國的佛教寺廟園林也形成了有別于印度佛寺的全新的形式。從選址的理念到寺廟園林的布局形式,再到植物栽種方面的選擇,都極具漢文化特色。并與中國傳統文化對佛教的影響有著密切相關。深入研究和探索其中的關系能夠使我們更好理解和學習中國寺廟園林的精髓所在,并對其它園林類型的研究有十分寶貴的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白化文.漢化佛教與佛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3
[2] 章采烈.中國園林藝術通論[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4.1
[3] 任曉紅.禪與中國園林[M].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1998.5
[4] 邱環.鋤下菩提-佛教農禪觀[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
[5] 朱鈞珍.中國園林植物景觀藝術[M].北京: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