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以特定工程為例,主要描述通過設計修改到施工全過程中控制材料質量、選擇正確的施工工藝、深化節點做法等措施有效保證施工質量,并列舉兩種治理底板、墻板滲漏的常見措施,達到地下室防滲漏的目的。
關鍵詞:混凝土;防水卷材;防水涂料;高壓注漿
0 引 言
地下室的底板、外墻和頂板常年受到土中水分和地下水的侵蝕和擠壓,往往由于材料、施工工藝等問題造成不同程度的滲漏。
本文結合多個地下室工程施工經驗,著重混凝土施工與防水施工兩個方面,闡述了地下室防滲漏保證措施,以及治理措施,有效提高地下室防滲漏效果。
1 工程概況
1.1 設計概況
本工程分為南北兩個區,其中北區地下二層,南區分為A區地下二層,局部有夾層,B區地下三層。北區底板厚為600mm,南A區底板厚為600mm,局部800mm,南B區底板厚為800mm,局部1000mm;北區外墻厚為500mm,南區外墻厚為400~600mm;頂板厚度均為350mm;地下室底板抗滲等級為P8;外墻抗滲等級為P8/P6,頂板抗滲等級為P6;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35。
地下室底板防水為1.2厚預鋪高分子自粘膠膜防水卷材,側墻防水為2.5厚聚氨酯防水涂料,頂板防水為2.5厚聚氨酯防水涂料+4厚SBS改性瀝青耐根穿刺防水卷材或2.0厚自粘聚合物改性瀝青防水卷材(無胎)。
通過總結以往工程經驗,召開專題會討論建議并征得業主、設計同意,在地下室底板和外墻混凝土中摻和具有抗開裂性能的SY-K膨脹纖維抗裂外加劑,摻量為膠凝材料的8%,后澆帶中為12%。
1.2 施工難點
北區地下室設計有四個連通道口,其中兩個預留洞口本工程完成接駁,但由于施工底板時離圍護樁間距較小,無法預留好缺口,需待后期連通道開挖后重新鑿除混凝土,按設計配筋及預埋施工。
本工程底板厚度較厚,如何正確合理的安排澆筑順序、澆搗工藝以及養護措施,直接影響到混凝土的自防水效果。
2 地下室防滲漏控制措施
2.1 滲漏原因
(1)混凝土施工質量差
混凝土配合比不當、原材料質量欠佳、外加劑摻和不均勻,坍落度控制不到位導致施工過程中加水以及關鍵部位振搗不到位、混凝土養護不及時均會導致混凝土產生裂縫。
(2)關鍵節點處理不好
后澆帶鋼絲網加固不好,導致爆模,新舊混凝土形成施工冷縫。后澆帶里垃圾清理不到位,留下滲漏隱患。
外墻導墻振搗不足,導致墻根與底板交界處滲漏;外墻穿墻螺桿割除深度不夠,封堵材料及處理方法不當,導致滲漏。
重要防水節點部位未設置附加層,或卷材、涂料破損后未及時修復,形成防水薄弱點。
2.2 保證措施
2.2.1 嚴控原材料質量
防水混凝土采用42.5級普通硅酸鹽水泥,粉煤灰級別不低于二級,石子為最大粒徑不大于40mm碎石,不得使用堿活性骨料,砂采用潔凈的中砂。
膠凝材料總用量不小于320Kg/m?,在滿足混凝土抗滲等級、強度、耐久性等條件下,水泥用量不小于280Kg/m?。粉煤灰用量控制在膠凝材料總量的18%,礦粉摻量為22%,SY-K膨脹纖維抗裂外加劑摻量為膠凝材料的8%,后澆帶中為12%,含砂率應控制在35%~40%區間,灰砂比按1:1.5~1:2.5控制,保證水膠比不大于0.5。防水混凝土坍落度按120±30控制,現場每車檢測。混凝土初凝時間按6~8小時進行配合比設計,超時直接退回攪拌站。
防水卷材、涂料在正式施工前一個月取樣送檢,復試合格后方可用于現場施工。
2.2.2 混凝土施工
底板混凝土施工范圍以后澆帶為界劃分,提前規劃好澆搗順序,根據面積大小和混凝土供應能力采取全面分層、分段分層或斜面分層連續澆筑的方法(見下圖),分層厚度300~500mm且不宜大于震動棒長度1.25倍。分段分層多采取踏步式分層推進,一般踏步寬為1.5~2.5m。斜面分層澆灌每層厚300~350mm,坡度一般取l:6~1:7。
圖1 混凝土分層澆筑示意圖
混凝土澆筑宜從低處開始,局部厚度較大的先澆深部混凝土,沿分區長邊方向自一端向另一端推進,逐層上升。在下一層混凝土初凝之前必須澆筑上一層混凝土,避免產生冷縫,并將表面泌水及時排走。
振搗混凝土采用高頻振動器,澆筑過程中全面細致地進行振搗,下料和振搗形成一定的順序,防止漏振、欠振、過振。振動器應均勻地快插慢拔,插入下層混凝土中50~100mm,每點振搗時間10~15s以混凝土泛漿不再溢出氣泡為準。在混凝土澆筑終了3~4h接近初凝前進行二次振搗,控制好振搗的時間和位置,然后用刮尺抹面和木抹子打平,使上部骨料均勻沉降,提高表面密實度,減少塑性收縮變形和表面水分蒸發,控制混凝土表面裂縫。
側墻混凝土澆筑前需將模板潤濕,檢查加固系統,模板拼縫要嚴密不漏漿,將墻腳用砂漿封堵防止漏漿。澆筑需注意接漿處理,底部先澆筑一層50mm厚與混凝土配合比相同的水泥漿。墻根施工縫處的混凝土要振搗到位,防止爛根和不密實,應使用插入式振搗器分層振搗,不得觸動鋼筋和預埋件,模板外掛附著式振動器。每層澆筑高度500mm左右。
混凝土澆筑完,采用蓄熱養護法進行養護,終凝后覆蓋一層塑料薄膜或麻袋,夏季施工安排專人一天至少兩次澆水養護,有效防止混凝土出現溫度裂縫,混凝土養護時間不得少于14d。
2.2.3 防水施工
(1)底板防水
本工程采用1.2厚預鋪高分子自粘膠膜防水卷材,防水附加層做在內側,保證搭接寬度不小于100mm。
大面積鋪貼卷材前,需先做好樁頭處理。應按設計要求將樁頂剔鑿至混凝土密實處,并清洗干凈,破樁后如發現滲透水,應及時采取堵漏措施。樁頭與底板是剛性連接,即樁周邊、樁頂與底板混凝土的接縫是混凝土施工縫,應在墊層施工結束后對樁頭進行基層處理,將表面塵土雜物以及殘留的灰漿硬化突出部分清理干凈,根據現場實際情況,由于大部分樁頭略低于墊層,因此對每根樁做高出墊層100mm的樁帽。基層修理平整,用干凈濕布擦拭后,涂刷水泥基滲透結晶型防水涂料,涂刷時應連續、均勻的涂滿樁帽,并下翻至墊層找平層后,搭接250mm,不得少涂,漏涂。涂刷防水涂料后,進行卷材鋪設。卷材鋪設時要注意鋪設到樁帽側面時要根據樁頭的形狀對卷材進行裁剪,保證卷材充分鋪設到樁帽側面,卷材收頭處用密封材料封嚴。詳見下圖。
圖2 樁頭防水做法
承臺陽角、后澆帶均需鋪貼防水附加層,附加層水平方向、向下伸出長度不小于250mm。防水做法詳見下圖。
圖3 承臺防水做法
圖4 地下室底板后澆帶防水做法
A、B區之間有一排樁徑1000mm圍護樁作為臨時分隔墻,后期A區底板需與B區-2F中板連接,A區底板防水施工需將此部分卷材預留。防水卷材預留至圍護樁邊上翻至出底板200mm,混凝土澆筑時混凝土與卷材中間用彩條布軟隔離,待B區施工時鑿出卷材另鋪設附加層進行搭接。防水做法詳見下圖。
圖5 A區與B區臨時分隔墻處防水做法
(2)外墻防水
地下室底板澆筑時,同時澆筑300mm高混凝土導墻。導墻與地下室外墻之間施工縫處,采用中埋止水鋼板,迎水面2.5厚聚氨酯防水涂料。外墻施工時應連續澆筑,不再留設其他施工縫。防水混凝土施工縫表現應鑿毛,清除浮渣,在繼續澆灌混凝土前用水清洗干凈,保持濕潤。面層鋪30~50mm厚1:1水泥砂漿,其水泥品種與標號應與原混凝土相同。施工縫澆筑前,應檢查并將止水鋼板清理干凈。止水鋼板預埋時應將折角朝向迎水面,因鋼板長度有限,為保證防水效果,兩段止水鋼板端頭連接處應連續焊接。詳見下圖。
圖6 地下室外墻底板交接處防水做法
地下室外墻用于固定模板的螺桿采用一次性止水對拉螺桿,螺桿中部需加焊2厚70×70mm止水片,螺桿兩端采用錐形塑料墊塊。混凝土養護結束后,將螺桿從孔口的最深處割斷,逐個剔除墻體內外側塑料墊塊,并用1:2聚合物水泥砂漿壓實抹平封堵嚴實。待聚合物水泥砂漿干燥后,在迎水面螺桿洞位置涂刷一道100×100mm附加層。防水做法詳見下圖。
圖7 地下室外墻止水螺桿節點防水做法
(3)頂板防水
頂板防水施工的主要控制要點在于陽角、反梁部位處理。在外墻與頂板交接陽角處施工附加層,附加層向下、平伸各不小于250mm。
圖8 地下室外墻與頂板陽角節點防水做法
頂板上存在反梁,卷材需包反梁且反梁陰陽角附加卷材不小于500mm。詳細做法見下圖。
圖9 地下室頂板反梁節點防水做法
2.3 治理措施
(1)底板面層增加濾水層
底板后澆帶因封堵過程中處理不到位等原因,難免出現少量的滲漏,影響地下室使用功能。考慮防排結合的方法,可以在面層里埋設排水板設置一道過濾層。
在底板面砂漿找坡1%,坡向排水溝。排水板腳向下鋪設,交接處重疊100mm或兩腳以上。后澆帶寬度1000mm,濾水層排水板寬度2000mm。沿排水溝邊設厚度不小于150mmC20素混凝土反坎,高度根據地面高度調整。反坎下500mm一道預埋20mm管徑壁厚2.5mm以上PVC塑料排水管,長度大于反坎厚度且兩端長出反坎。排水板上再澆筑100mm厚C25細石混凝土,內配6@150單層雙向鋼筋網,澆筑時振搗要保證排水板腳內填充密實,混凝土面一次抹平壓光。詳細做法見下圖。
圖10 地下室底板面層增加濾水層節點做法
(2)墻板滲漏封堵
由于混凝土施工條件限制或養護不到位,墻板混凝土澆筑完會產生收縮裂縫,成為常見的滲漏點。一般采用高壓注漿堵漏的工藝,利用高壓將堵漏劑注入到混凝土裂縫內部,沿裂縫延伸到所有縫隙并填滿,堵漏劑遇水后發生交聯反應產生二次滲壓,將彈性體壓入并充滿所有縫隙,達到止漏的目的。通過對滲漏處進行注漿處理,以保證長期的堵漏效果,避免原滲漏處結構內受力鋼筋銹蝕。
3 結論
總之,地下室防滲漏以混凝土自防水和卷材涂料外防水為主,施工過程中一定要保證施工質量,尤其是關鍵節點部位。只有做好事前策劃、事中控制,才能有效保證地下室整體的防滲漏效果。
[參 考 文 獻]
[1] 鄭付波, 齊水軍.淺談地下室混凝土結構滲漏的防治.濟南: 《監理交流》,2013.
[2] 段計先,楊滿宏,李倬.地下室防滲漏節點做法, 2009.
[3] GB/T 23457-2009, 預鋪/濕鋪防水卷材[S].
[4] GB 50108-2008, 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范[S].
[5] 12J304, 地下工程防水構造[S].
作者簡介:顧亮(1988-),男,江蘇南通人,本科,助理工程師,就職于中國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滬),項目技術部經理,主要從事項目技術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