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韶蘭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城中村”的改造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已然成為現代化建設面臨的迫切問題。其所面臨的諸多問題都有待解決,其中“城中村”居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極其重要的一個方面。正確認識“城中村”居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及成因,通過調查探索出相應的可行性舉措,對強化“城中村”思想政治教育、推進“城中村”穩步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一、“城中村”居民思想政治工作的內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政黨或組織以政治思想為核心內容,針對其所屬成員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城中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由我黨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推進城市化進程而開展的,對以“城中村”居民為主體而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城中村”建設主體素質,調動廣大“城中村”居民積極參與城市化建設中的實踐活動。深入研究新時期下城中村改造中思想政治工作的規律和特征,積極探索新途徑和新方法,有助于更好地指導基層實踐工作,也對構建新形式下和諧社區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城中村”改造中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城中村”居民的傳統觀念深厚。城中村居民生長在農村,骨子里有著傳統的思想觀念。由于生活方式的變化,現代文化與本土文化的沖擊,樹立符合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取向需要一個較長的適應和過渡的期間。這就決定了“城中村”居民在思想政治上存在矛盾性、復雜性和不平衡性的問題。其具體表現為集體觀念不強、小農意識、封建迷信思想泛濫。
(二)“城中村”居民缺乏社會公德意識。傳統的生活方式和習慣導致“城中村”居民社會公德意識淡漠,不愛護公共財產、不注意公共衛生,所居住的生活環境、基礎設施以及公共防疫工作相對落后,勢必導致村容村貌“臟、亂、差”。
(三)法治觀念淡薄。在我國歷經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其“人治”的思想在人們頭腦中根深蒂固。雖然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在不斷完善并進一步推進,但是“人治”的傳統思想不可能在人的意識形態中被摒棄,它依然會潛意識地存在于人的頭腦,甚至停留很長時間。改革開放以來,普法活動雖然已經很普及,但是在很多地區還有盲區。其中,“城中村”的情況尤其嚴重。“城中村”部分村民法制觀念依然比較淡薄,不少村民不懂法、不學法,遇到重大事件往往不懂用法律保護自己,群體性違法事件時有發生,危害和諧農村的建設和穩定。
三、加強“城中村”改造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對策
(一)豐富充實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在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形勢下,要緊緊圍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核心,不斷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內容,保持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力。針對“城中村”居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更要豐富,在持之以恒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使其不斷養成集體意識、良好的道德觀、民主法制觀念、公民意識以及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培養居民集體意識。“城中村”居民受傳統文化和體制方面的多種影響,降低了其溝通質量和互信程度,傳統的小農思想一直占據主導地位,導致集體意識普遍淡薄。在未來的“城中村”建設中,降低基于地緣和血緣社會組織的建設,加強集體意識的培養是其第一要點。“城中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應體現為培養以共同情感為紐帶的集體意識”。
(三)培養居民良好的道德觀。法國著名社會學家迪爾凱姆曾經指出,現代社會的各種危機和問題并不是經濟問題而是道德問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城中村”居民如果沒有積極的心態去面對社會發展的各種沖擊,很可能出現病態的人格,并誘發更為嚴重的社會問題。長期以來,“城中村”居民一直生活在一種雙重社會結構模式下,但是在其主體意識中,“城中村”居民保留了傳統農民的一些陋習。因此加強“城中村”居民思想道德教育是“城中村”居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環節。“城中村”居民的道德教育就是積極引導其樹立社會主義的道德觀。
(四)培養居民法治觀念。法治強調以法治國、法律至上,法律具有最高的地位。而城中村居民對法律的認知,必須是在對法律諸多方面的深入理解的基礎上,如此,才能更加予以認同和踐行,法治觀念才能不斷加強。因此,法治意識培育是“城中村”居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城中村”居民的法治教育內容主要包括教育居民知法、守法、合法參與社會事務和政治活動,并合理合法表達自己的正當的利益訴求。
中國共產黨發展壯大的歷史證明,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強大優勢。而“城中村”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不僅直接影響社會的全面快速發展,而且對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也具有深遠的影響。由此,要進一步切實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宣傳、教育和動員作用,讓廣大“城中村”居民深刻了解當前的社會經濟發展形勢。增強“城中村”居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調動其積極性和創造性,引領其投身到城市化建設中,為“城中村”的發展,為社會的和諧穩定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