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慧
[摘要]面對日趨嚴峻的就業形勢,高校的教育教學均以提高學生素養和學生就業能力為目標,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生涯規劃都是為提高大學生素質、促進大學生就業服務的課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中蘊藏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充分運用職業生涯規劃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但是,目前國內多數高校尚未將兩者結合起來,沒有形成一個成熟的教育體系和方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也存在著各種問題,需要我們去分析與解決。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結合;問題;歸因
一、現狀分析
職業生涯規劃并不是現在才有,其發源于歐美發達國家并于上世紀90年代傳入我國。職業規劃又稱職業選擇和職業設計,是針對自身而設計的適合其個體發展的職業路線。近年來,為了幫助畢業生應對逐年增大的就業壓力,高校將就職選擇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結合起來,一方面,引導大學生積極實現就業擇業,另一方面,在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同時,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但近年來我國各大高校實施效果并不理想,存在著不少問題。
(一)對職業生涯規劃中思想政治教育起到的作用認識不到位
我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尚處于初級階段,部分高校重視程度遠遠不夠。開展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也較為狹隘,更多的是為了進行就業指導,帶有明顯的就業指導痕跡,導致大學生出現職業生涯規劃理念淡薄、目標模糊、職業準備不夠、實踐能力缺乏等問題。這些都嚴重影響學生的就業擇業心理,不利于學生正確的就業擇業意識形成。
(二)缺乏實踐環節導致二者結合效果欠佳
在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不能忽視的一個重要環節是社會實踐。目前,盡管目前多數學生都會利用假期參加社會實踐,但是與其專業相關的社會實踐并不多,忽略了其實際效果。高效所提供的社會實踐尚未普及化,因此得到專業化鍛煉的學生是極少數人,多數學生的社會實踐質量并不高。因此大學生就很難從中發現自己在工作當中的優勢與劣勢,更無法檢驗思想政治教育對職業規劃指導的效果。
(三)二者結合的內容缺乏針對性
高校中就業指導中心對學生進行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僅僅以固定的模板形勢呈現于課堂,內容不夠新穎,也沒有專業的針對性,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也體現于思想道德修養中有關擇業方面的章節中,因此,思想道德修養對大學生職業教育沒有起到應有的引導作用。
(四)二者結合的方式單一
不管是職業生涯教育,還是思想政治教育,絕大部分都是采用傳統老套的課堂教學方法,但是,世界是不斷變化發展的,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世界上每一天都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再加之,信息化使得大學生接收新鮮事物的機會和能力不斷加強,因此,只有將職業生涯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結合,并內化為自覺行為,才能夠激發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更好地發揮各自的作用。
二、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結合上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缺乏科學指導和長遠目標
近些年來,各大高校也都開始著手建立職業規劃指導機構,為同學們解答在職業選擇上可能會遇到的各種問題和困難。然而,在多數情況下,沒有對學生的就業起到根本性的作用,高校在對學生進行職業規劃教育時常常將重點放在就業率上,以實現學生快速就業為準,而沒有進一步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指導教育,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就業、擇業觀,以促成學生真正的成長、成才,為社會所用。
(二)高校職業生涯規劃的主體缺位
從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主體來看,高校職業生涯規劃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之所以存在許多問題,主要原因是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主體力量不夠、整體素質不高,沒有固定的具有專業素養的教師,專門進行這方面的研究和講授,這使得這項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大大減弱。另外,多數高校沒有設置專門的機構負責專業教師的引進及長期培訓,使得主題缺位問題不能徹底解決。
(三)二者結合的課堂程設置不盡完善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課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是我國高校非常重視的公共課,但是,據調查這兩門課已經漸漸趨向邊緣化,高校對課程設置普遍出現問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不僅沒有在單個課堂發揮明顯作用,其結合作用也不甚明顯,沒有形成課堂育人、生涯育人、實踐育人的教育環境和過程,科學有效地協調各方機制,形成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和全員育人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
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相結合是高校教育的趨勢,就業擇業不僅僅是學生個人的事情,更是高校和國家發展的大事,我們應從思想政治教育為入口,從低年級灌輸學生正確的就業觀、擇業觀,高年級形成有效的就業、擇業思路,以思想政治教育促進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新發展。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
[2]李士營.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研究[D].河南大學,2009.
[3]戴樹根,齊佳.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契合[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2009(4):11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