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建樂 劉國棟
(河南省核工業地質局,河南信陽 464000)
西峽縣太平鎮稀土礦成礦地質特征及找礦前景
安建樂劉國棟
(河南省核工業地質局,河南信陽464000)
太平鎮稀土礦處在秦嶺造山帶,北秦嶺加里東帶,出露地層裂谷海沉積二郎坪群,是我省重要的金、銀、銅、鉛、鋅、銻多金屬成礦帶。該區稀土礦化受構造控制,與硅化、黃鐵礦化、螢石、重晶石等密切相關。通過分析成礦背景及地質特征,總結找礦標志和預測找礦前景,為進一步開展地質勘查工作提供依據。
稀土礦成礦地質特征
項目區位于東秦嶺造山帶東段二郎坪地體,瓦穴子斷裂南側,區域上巖漿活動強烈,斷裂構造發育。
1.1區域地層
區域出露地層主要是上元古界秦嶺群(Pt1qn)、中元古界寬坪群(Pt2k)、下古生界二郎坪群(Pz2er)、第四系(Q)。
1.2區域構造
區域自北而南發育一系列規模巨大的NWW向韌性剪切帶,以瓦穴子—喬端韌性剪切帶、朱陽關—夏館韌性剪切帶為代表。它們控制了區域金、銀及有色金屬礦產的空間分布。
1.3區域巖漿巖
(1)侵入巖。區域侵入巖種類多、分布廣,在時空上表現為多期巖漿侵入活動。加里東期侵入巖主要分布在區域北部,出露于石門處的石英閃長巖、南河店處的閃長巖等巖體,巖石年齡在400-500Ma之間。海西期侵入巖主要分布在礦區東部,以五朵山花崗巖體規模最大,出露面積約2500km2,巖石年齡值在340-350Ma之間,巖體主要由等粒黑云母花崗巖和似斑狀黑云母花崗巖組成。燕山期侵入巖以酸性侵入巖為主,巖體規模大小不等。(2)噴出巖。區域噴出巖出露較廣,主要以早元古代—早古生代海底火山噴發為主。早元古代的海底火山噴發,形成秦嶺群(Pt1qn)的主體,變質后一般形成斜長角閃片巖和綠泥石片巖。早古生代海底火山噴發以二郎坪群(Pz1er)為代表,它是弧后盆地環境的海相火山噴發的產物。火山巖巖石類型齊全,火山集塊巖、火山角礫巖、基性熔巖(細碧巖)、中性熔巖(角斑巖)、酸性熔巖(石英角斑巖)以及相應的凝灰巖和含凝灰質的沉積巖。
2.1地層
礦區出露地層為下古生界二郎坪巖群大廟組、火神廟組及新生界第四系。
(1)大廟組(Pz1d)。呈近東西向分布于南陰-西水泉溝一帶,在礦區東南部有少量出露。大廟組為一套變質碎屑巖和碳酸鹽巖沉積建造,巖性以黑云石英片巖、黑云斜長片巖、大理巖為主夾炭硅質板巖、變細碧巖、變石英角斑巖、凝灰巖等。(2)火神廟組(Pz1h)。呈近東西向分布于小十里溝~李家莊~東坪一帶。火神廟組為一套變細碧—石英角斑巖建造,巖性以變細碧巖、變細碧玢巖、變石英角斑巖為主夾中酸性凝灰巖、凝灰質熔巖及正常沉積碎屑巖。礦區主要巖性為斜長角閃片巖、斜長角閃巖等。巖層呈單斜產出,走向300°~320°,南傾,傾角55°~75°,變化較大,局部達到80°近似直立。礦區內從東到西呈二條狹長帶狀分布, Ⅱ、Ⅲ號稀土礦化帶即賦存在該層位。(3)第四系(Q):在礦區內零星出露,沿河谷及山坡分布,為沖、坡積物;為近代河床及沖積砂卵石、亞砂土、灰黃色亞粘土。
2.2構造
礦區內構造發育,主要為北西向,次為北西向、北西西向、北東向。
受區域韌性剪切帶的影響,北西向斷裂構造在礦區較發育。該組斷裂構造走向300-310°,傾向南西,傾角30-70°。斷裂構造長度不等,最長的斷裂構造大于3000m,一般厚度0.59~5.16m,最厚8.30m,平均厚度2.00m。最短斷裂構造,長度大于120m,一般厚度0.99~1.72m,最厚3.90m,平均厚度2.20m。該組斷裂為礦區的主要含礦構造,具有多期次活動的特點,構造內主要有構造蝕變巖、角礫巖、碎裂巖、石英脈等充填。結構面力學性質以張性為主,局部兼壓扭性或壓性特征。沿走向及傾向常見膨脹收縮,分枝復合等現象,石英脈及其上下盤圍巖受后期構造的擠壓發生破碎,其中充填有黃鐵礦、褐鐵礦、螢石等。
在礦區發現三條稀土礦脈,圈出稀土礦體4個。礦體地質特征如下:
稀土礦體主要賦存于Ⅱ、Ⅲ號稀土礦脈中,Ⅱ號礦脈位于王家莊至大西溝一帶,受一條NW310°硅化破碎帶控制,長約2460m,一般厚度0.47~3.5m,最厚3.67m,平均厚度1.82m,產狀:204-2600∠50-690;Ⅲ號礦脈位于十里溝至李家莊,走向300-320°,長約1730m左右,一般厚度0.59~5.16m,最厚8.30m,平均厚度2.00m,產狀210~256°∠40~80°
(1)Ⅱ號脈共圈定3個礦體,即Ⅱ1、Ⅱ2、Ⅱ3,其中Ⅱ1、Ⅱ3礦體較小,Ⅱ2為主礦體。①Ⅱ1位于23號線西64 m~23號線東120m,長度180m,礦體走向285~330°,傾角43°~66°,礦體控制最低標高936m,最高標高1050m,斜深100m;最大厚度1.85m,最小厚度0.75m,平均厚度1.2m。②Ⅱ3位于24號線西200m~24號線東600m,長度260m,礦體走向300-306°,傾角64°~82°,礦體控制最低標高780m,最高標高920m,斜深140m,最大厚度1.2m,最小厚度0.86m,平均厚度1.02m。③Ⅱ2位于07號線以西200m,東到16號線,控制長度1380m,厚1.18-2.84m。礦體走向300°~320°,傾角50°~69°,礦體控制最低標高570m,最高標高1040m,斜深420m,最大厚度2.844m,最小厚度1.18m,平均厚度2.28m,均方差為1.299,礦體厚度變化系數為54.783%,屬較穩定型。(2)Ⅲ號脈圈定1個礦體,即Ⅲ1為主礦體。位于西起16號線以西200m,東到16號線以東130m,控制長度1730m,厚1.14-2.96m。礦體走向300°~320°,傾角40°~80°,礦體控制最低標高510m,最高標高1010m,斜深伸380m,最大厚度2.96m,最小厚度1.14m,平均厚度2.23m,均方差為2.231,礦體厚度變化系數為105.895%,屬不穩定型。
礦區位于北秦嶺褶皺帶東段,朱夏斷裂北側,金、銀多金屬礦床主要沿黑煙鎮-南陽斷裂及朱-夏斷裂成群成帶分布,是鐵、銅、金、銀、鉛、鋅多金屬礦的有利地區,在礦區發現三條稀土礦脈,受北西向斷裂構造控制,其礦化特征、礦化類型基本相同,呈平行延伸;規模大;品位較高,具有很好[的找礦發展前景。
[1]董潤.河南省西峽縣婁后溝鐵礦床地質特征及成因探討[J].科技視界,2013(11):165-166.
[2]李濤,李冬梅,程文厚,等.河南省西峽縣土門金鐵礦床地質特征及成因探討[J].科技視界,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