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寶亮
[摘 要]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的發展演化對會計教育形成更高要求。要培養高品質的會計人才,關鍵是建立科學合理的會計課程體系。為彌補現行會計課程教育中的缺陷,勢必在課程體系中體現人格素質教育、跨學科教育、會計專業教育。為了實現會計教育目標和實施相應的課程改革,必須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確保課程建設可持續發展;更新教學方法,保證課堂教學有效高質進行。
[關鍵詞] 新常態;會計;課程設計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B
我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新常態下的會計人才培養與教學改革,其核心是培養適合現代經濟和產業要求的高質量的會計人才。高質量的會計人才意味著,學生掌握足夠的會計知識、多樣化的商業技能和正確的思維方式。為適應互聯網經濟和管理的需要,培養“寬基礎、強能力、高品質”的復合型人才,成為會計教育改革的終極目標。而會計課程體系的設計又是會計教育改革的關鍵問題。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國家產業的升級,勞動密集型的生產形式正在被智能化的生產形式所取代,工作方式也日趨“多樣化”和“柔性化”,進而對會計人員的創新意識、敬業精神和團隊合作的要求更加嚴格。因此,會計人員除了具備本崗位的專業知識和能力外,還應具備與此相關工作有關的其他知識,如寬廣的人文知識、金融知識、管理知識及心理學知識等;還要有團隊合作、人際溝通和職業素養等精神與品質。
近日,國務院正式印發《中國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互聯網+制造業”的智能生產,預示工業轉型將迎來大突破、大提速。產業的升級、環境的巨變,必然要求更高素質的勞動者,方能適應現代產業的需求。會計教育在面對經濟格局巨變情形下,必須設計新的課程體系,培養會計學生全面的綜合素質,以適應經濟產業發展變化的要求。筆者認為,培養符合產業發展要求的合格的財務工作者,是會計教育的終極目標。而會計人才培養要取得實質上的效果,必須對會計課程體系進行優化設計。
二、現行會計課程教育存在的主要缺陷
(一)重理論教學、輕實踐操作
大學的會計課堂教學,學生普遍感覺枯燥無味、晦澀難懂。老師講述書本上的各種專業名詞過程中,如原始憑證、記賬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賬務處理程序等,學生即看不到真實的經濟業務資料、更難以理解這些資料的作用,所以理論教育的課堂效果實在差強人意。絕大多數學校即沒有專門的會計實訓中心、也沒有符合企業實際業務需要的財務軟件,所以,學生很難有機會進行實踐操作。
(二)重會計專業知識、輕跨學科知識
高校在進行會計專業教育中,開設了繁雜的專業課程,例如基礎會計、財務會計、高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會計制度設計、稅務會計、銀行會計等。學生的課程表排滿了專業課程,這樣既給學生造成沉重的學業負擔,又給學生產生一種錯覺,就是除了會計專業課程,其他的課程并不重要,從而淡化了對管理、金融、資本、產業甚至心理學等跨學科知識的吸收與積累。
(三)重會計方面的考證、輕職業素養的培養
學校會給學生很多的硬性規定,也鼓勵學生在學校期間考會計從業資格、會計初級師、初級統計師、初級審計師等證書。學生很用心、很努力的去學習、看書、參加考試,很多學生也通過了這些考試。但是在強調考證的時候,很少有人去培養學生的敬業精神、客觀公正的態度、職業謹慎等職業素養。
三、會計課程體系的設計
國際會計師聯合會教育委員會于2003年10月發布了第6號國際教育準則中,“把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職業評價、道德和態度作為一種能力。一旦有了這種能力,就有理由相信他擁有勝任自己工作的潛能。”由此可知,國際會計師聯合會教育委員會非常重視知識、技能、職業道德和實務經驗對會計職業人員的價值。這也要求會計教育中加強對知識、技能、職業道德和實務經驗訓練和培養。
美國會計教育改革委員會認為,“學校會計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訓練學生在畢業時即成為一名專業人員,而在于培養他們未來成為一名專業人員應有的素質,會計教育應該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打好終生學習的基礎。”這意味著會計教育不僅要注重學生會計技能的培養,而且更要重視學生終生學習能力的塑造——也就是素質的養成。這成為會計教育成功與否的標志。
林志軍(2004)通過問卷研究后認為:“中國會計教育的知識結構仍然較為狹窄,具體表現在跨專業學科知識尚未得到足夠的重視。此外,對技能的培養方面也相對薄弱,這必須在今后的會計教育中得到加強。”可以看出,未來會計職業教育的重點在于培養會計人員相關的知識、能力和道德責任感。
基于以上的經驗和分析,設計如下的一體兩翼會計課程體系如下:
(一)人格素質教育
以完善勞動者個體人格,提高勞動者個體素質為目標的大學教育,所培養的學生不僅應具有相應的知識與技能,而且還必須具有健康的完善人格。面對新知識、新技術、新業態的急劇增加與變化,用終身化的教育思想、積極向上的精神和自我提升的意識,去對待和迎接現實與未來的職業生涯。為培養人格素質,需要開設相應的課程,如歷史、哲學、外國文化、數理統計、寫作、演講與口才、企業家精神、責任感、課外拓展等。
(二)跨學科專業教育
隨著互聯網技術、知識經濟的快速發展,新的跨學科專業、職業層出不窮,為適應這一變化,大學教育必須開展跨學科教學,反映當代交叉學科發展大趨勢。大學教育不僅要培養會技術的勞動者,更需要培養視野寬廣、思想敏銳、善于創新的人才,為此,跨學科教育,必然是大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會計教育的跨學科素質培養,需要開設相應的課程群,如金融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戰略管理、生產管理、國際商務、電子商務、市場營銷、資本運作等。endprint
(三)會計專業教育
會計學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學科,不僅為企業的治理層、管理層提供了決策的有用信息,而且也為投資者、債權人提供重要的決策數據。為培養合格的會計人才,使之適應企業管理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必須具備深厚的專業知識。這就要求開設相應的專業課程,如財務會計、稅法、審計、商法、財務學、職業道德、會計電算化、會計模擬實訓、企業實習等。
四、會計課程的實施
為了實現上述會計教育目標和實施相應的課程改革,必須強化教師培養和創新教學方法。
(一)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確保課程建設可持續發展
會計專業的特點就是職業性非常強,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會講解理論、而且要會動手操作。教師可以通過在校內實訓基地和校外實習單位的實踐鍛煉,接觸實際商業領域的經濟業務、生產流程、企業文化的現狀;同時,教師也可帶著教學和實踐領域中的一些問題,與企業中有豐富商業經驗的業務精英交流,籍以提高理論應用于實踐的能力。
另外,從企事業單位聘用一批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業務精英,作為學校的專兼職教師人員,補充高校的師資隊伍。聘用的專兼職人員都是金融、資本或商業領域的佼佼者,在行業發展、業務操作、未來動態及社會對從業人員素質的新要求方面,都可以為學校和學生帶來新鮮的內容。
(二)更新教學方法,保證課堂教學有效高質進行
1.項目教學。項目教學的指導思想是將一個相對獨立的任務項目交給學生獨立完成,從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設計與實施,到完成后的評價,都由學生具體負責;教師起到咨詢、指導與解答疑難的作用。通過對會計領域各種項目的獨立操作,可以使學生了解和掌握項目的每個環節的重點難點,鍛煉學生獨立處理任務的能力。項目教學法強調培養學生獨立與協作工作的能力,鍛煉學生掌握工作思路與方法,訓練學生的職業技能及跨專業的各種能力。
2.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在針對解決問題和決策的行為環境中,形成職業能力的一種方法。在會計教學過程中,利用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真實案例,如會計業務處理、稅務籌劃、資本運作等,提高理論運用于實務的能力;另外,通過案例分析,把學生帶入經濟競爭的海洋,感受企業生態的豐富多彩。案例分析可培養和發展學生決策的能力、從豐富的資料中獲取解決問題所需信息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3.角色扮演。角色扮演主要是應學習的需要,讓學生扮演一些角色,親身體驗角色的心理、任務、技能等,如讓學生擔任企業的出納、會計、稅務、成本、融資、資本運作、審計、財務分析等角色。角色扮演可以更好地理解扮演角色所處理問題和做事情的方法;提高處理業務的興趣和動力。
4.模擬實訓。模擬實訓是指通過營造人為環境或情境,使學生能夠在模擬真實的職業氛圍中學習職業必需的知識、技能和能力。院校普遍配置了模擬沙盤、用友信息化軟件、微財實訓室等,模擬企業的生產流程和業務處理,把學生放入真實的業務環境中,結合學生的角色,處理企業的各種業務。模擬實訓對養成學生的專業能力、技能方法及職業態度,得到真正意義上的熏陶與錘煉。
5.校企合作培養。在校企合作職業教育模式下,學生的理論學習與實踐培訓交替進行。學生可在學校的指導下進行理論訓練;同時在實習場所接受實踐培訓,不僅可以拓寬其視野,獲取豐富的直接經驗;而且可以為其接受理論教學提供良好的感性認識基礎。校企合作培養模式下,學生同時扮演著兩種角色,既是學校的學生,又是企業里的員工,較好地實現了學校與企業、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緊密結合,充分發揮了學校與企業各自的優勢,值得借鑒。
[參 考 資 料]
[1]國際會計師聯合會.國際會計師聯合會職業會計師國際教育準則(1-7號)1版[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
[2]林志軍,熊筱燕,劉明.中國會計教育中知識及技能要素的發展[J].會計研究,2004(9):72-81
[3]楊秀軍.論世界職教課程演進對構建我國職教課程體系的啟示[J].職業教育研究,2006(3):15-16
[責任編輯:王鳳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