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前防 原夢

[摘 要]通過對黑龍江省保險業發展現狀進行分析,認為經濟新常態下制約黑龍江省保險業發展的因素包括:保險市場發展不平衡,保險產品結構不合理,管理水平較低,保險人才培養相對滯后。據此,提出以下創新發展路徑:推進農業保險改革,提高農業保險保障程度,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保險業務的技術含量,增強保險業自主創新能力,釋放保險業改革紅利,提升保險業對外開放水平以使黑龍江省保險業更好地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更好地發揮保險對地方經濟社會的引領、帶動和支撐作用。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現代保險業;創新發展;黑龍江省
[中圖分類號]F8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2095-3283(2015)09-0066-02
[作者簡介]狄前防(1987-),男,漢族,河南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體制改革、三農經濟改革與發展;原夢(1991-),女,漢族,公共管理碩士,研究方向:教育體制改革、教育經濟學。
保險分為廣義和狹義的保險,廣義保險包括商業保險和社會保險,狹義保險主要指商業保險。本文主要研究狹義保險,由人身保險和財產保險兩部分組成。1980年,我國正式恢復國內保險業務,停滯長達20年之久的國內保險業擺脫傳統發展模式的藩籬,開始探索現代保險制度。經過三十多年發展,保險業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國計民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國保險業已形成了國有保險公司、股份制保險公司、外資保險公司共同發展的局面。2014年我國原保險保費收入20234.81億元,同比增長17.49%,其中,產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7544.40億元,同比增長16.41%;壽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12690.28億元,同比增長18.15%。其中,黑龍江省保險業發展較為迅速,保費收入、保險密度和保險深度逐年遞增,服務領域不斷拓寬,農業保險費補貼、商業車險等試點改革順利推進,改革示范效果增強,為促進黑龍江省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
一、黑龍江省保險業發展現狀
(一)原保費收入情況
2014年黑龍江省原保費收入約507億元,同比增長31.94%,其中財產險收入約122億元,同比增長7.40%,人身險收入約385億元,同比增長42.25%。在黑龍江省經濟下滑的情況下,2011—2014年原保費收入仍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保險深度穩步提高,保險業在黑龍江省經濟發展中地位不斷提升(見圖1)。
(二)原保費賠付支出情況
隨著原保費收入的增加,保費賠付支付也在增加。2014年,黑龍江省原保費支付約154億元,占原保費收入的30.5%,保障社會能力不斷提高,在保障黑龍江省人身和財產安全、最大限度地減小受害人損失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市場主體發展情況
近年來,黑龍江省保險業形成了以保險機構主體和保險中介主體共同發展、相互促進的新格局,服務網點不斷增加,保險產品不斷豐富。在為不同人群提供專業化、個性化服務的同時,各保險公司大力推動農業保險改革創新和城鄉居民大病保險試點工作,以點帶面,全省保險工作得到了有效推進。
二、黑龍江省保險業發展的影響因素
(一)保險市場發展不平衡
當前黑龍江省保險業市場發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現在:第一,區域保險市場發展不均衡。由于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不同地區之間保險市場的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并且這種不平衡有加大的趨勢。如,2014年大興安嶺地區的原保費收入約為1.18億元,哈爾濱市的原保費收入約為39.7億元,兩者相差30多倍;第二,險種發展不平衡。2014年黑龍江省人身險保費收入約385億元,全國排名第11位,財產險保費收入約122億元,全國排名為24位。
(二)保險產品結構不合理
黑龍江省內多數保險公司重視投資型產品銷售,而忽視傳統保障型險種發展。保險產品結構不合理突出表現在人身險領域,保障性強、保費收入較低的業務發展滯后,而投資性強、保費收入較高的業務發展較快;在財產險領域,車險占比較高,各種責任險、工程險、家財險和信用保險等產品發展滯后。
(三)發展方式落后,管理水平較低
黑龍江省保險業前期發展主要靠“鋪攤子”方式推動發展,這種粗放型的發展方式使個別保險主體重業務量的提升而忽視了管理水平的提高、重中短期發展而輕長期的發展戰略,從而造成經營管理水平相對滯后,代理體制、保險人才特別是高級管理層激勵約束機制不完善。
(四)保險人才培養相對滯后
隨著省內分支機構的快速延伸,機構擴張與人才儲備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各大專院校保險專業、保險課程開設少,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保險專業人才的培養,并且開設課程與保險行業的需求存在脫節,造成學生就業難和保險公司人才難覓的“兩難”現象。另一方面,隨著保險業快速發展,競爭加劇,業務創新、技術含量不斷提高,保險業人員結構失衡矛盾逐步顯現,尤其是高級管理人員、核保核賠人員、市場營銷人員嚴重短缺問題突出。保險專業人才總量不足、結構失衡、整體素質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已成為制約黑龍江省保險業快速、健康發展的瓶頸。
三、黑龍江省保險業創新發展的路徑選擇
(一)推進農業保險改革,提高農業保險保障程度
近年來,黑龍江省農業保險平穩發展,不斷發揮功能作用,服務領域進一步拓寬。作為中國的大糧倉,黑龍江省從2008年開始推行農業保險費補貼試點改革,推動玉米、大豆、小麥、水稻4類種植業品種和能繁母豬、奶牛等兩類養殖業品種的保險費補貼改革,截至2013年底,全省收到農業保險費保費補貼達29億元,為維護我國糧食安全、農民收入穩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黑龍江省應在“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的基礎上,加快推進農業保險改革,建立考核制度和財政補貼效率評價體系,釋放農業發展潛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而且還要適應農業生產適度規模化的發展趨勢,大力開展互助合作保險試點。endprint
(二)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保險業務的技術含量
科學技術對保險業的發展至關重要。隨著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黑龍江省應抓住科技進步發展的機遇,加大保險業的科技研發資金投入,推進保險業服務模式和銷售渠道創新。借助各種移動互聯網終端設備,使保險的服務關口前移,實現基本上全覆蓋的保險服務體系;簡化理賠流程,實現服務方式的創新。
(三)增強保險業自主創新能力,釋放保險業改革紅利
阿諾德·希爾金指出“創新,總的來說指所有種類的新的發展。”保險創新則指改變了保險結構的保險工具的引入和運用。針對我國目前金融、保險的發展狀況,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指出:在我國保險領域存在著的潛在利潤,由于現行的體制機制和運行手段使這種潛在的利潤無法正常獲得,因此在保險領域要進行改革,包括保險體制改革和保險手段的改革,這種改革就是保險創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就意味著經濟體制的改革已經為保險體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保險體制改革要適應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并且要致力于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黑龍江省在發展創新保險產品的同時,要切實改革保險手段,鼓勵和支持提供個性化、專業化的產品服務,減少同質化競爭,降低經營成本。通過保險體制和保險手段的改革,促進保險業的發展創新,釋放保險業改革紅利。
(四)提升保險業對外開放水平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保險業作為金融業的三大支柱之一,也必然面臨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我國保險業在遵守國際法則的同時,也要充分利用對外開放的優勢,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的戰略,在為黑龍江省境外企業提供保障的同時,應積極學習和引進外資保險公司的先進經驗和技術,以促進黑龍江省保險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殷劍峰,朱進元.轉型與發展:中國經濟和中國保險業[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4:135-292.
[2]孫祁祥.中國保險業:矛盾、挑戰與對策[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0:98-234.
[3]覃有土.保險法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132-189.
[4]趙瀏洋.國際保險業發展的新特點與深化中國保險業改革[D].吉林:吉林財經大學,2012.
(責任編輯:梁宏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