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三農”問題已成為當前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問題。在界定了“三農”問題的內涵并分析其影響因素的基礎上,提出切實解決“三農”問題要加大農村財政金融支持力度,突破城鄉“二元社會經濟結構”體制,實施科技創新戰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中小企業,完善農村教育培訓體系。
[關鍵詞]“三農”問題;農村經濟;城鄉“二元社會經濟結構”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2095-3283(2015)09-0139-03
[作者簡介]李建廠(1974-),男,山東濱州人,中級農經師,研究方向:農村經濟、“三農”問題。
目前,盡管我國農村經濟建設取得了斐然成績,但農村與城市的貧富差距在進一步拉大,農民增收緩慢,農民負擔過重,“三農”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瓶頸。深入研究“三農”問題,尋求有效解決“三農”問題的措施辦法,對于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國夢”的偉大戰略構想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三農”問題的內涵界定
著名學者溫鐵軍于1996 年正式提出“三農”概念,“三農”問題即“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我國是農業大國,“三農”問題由來已久。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至今六十余年,黨中央一直致力于解決“三農”問題,并在經濟社會發展實踐中取得了斐然成績,但解決“三農”問題絕非一朝一夕,需要長期堅持不懈。在我國由以農業為主向工業現代化加速轉變過程中,盡管農業產業獲得長足發展,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農村發展建設不斷進步,農民生存發展權益顯著改善,但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不斷扭曲,城鄉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由于新興工業和服務業異軍突起,農業地位不斷下降,成為弱勢產業;農村進一步邊緣化,經濟發展滯后;農民地位不斷下降,成為弱勢群體,收入水平不高。“三農”問題究其本質在于,城鄉“二元”社會結構造成農民權利待遇缺失,農民主體地位和發展經濟積極性受到制約,收入水平不高,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村經濟基礎薄弱。
二、“三農”問題的影響因素分析
1.自然環境、歷史政策、傳統農業思想等歷史客觀因素
首先,自然環境是影響農業生產的一大客觀因素。適合農作物生長的自然環境好,則農業生產往往會獲得豐收;倘若自然條件差,則農業生產會受到抑制,農民收入自然較低。其次,受我國復雜的歷史政策影響,農業生產發展之路比較曲折,大躍進、人民公社嚴重破壞了農業生產秩序,直到改革開放后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業生產才得以恢復發展,農村經濟得到迅速發展,農民收入不斷增長。第三,受傳統農業思想影響,中國農民“自給自足”的小農思想意識根深蒂固,農業的市場化水平較低,農業生產的規模化程度低,土地分散,無法實現規模經濟效應。
2.城鄉“二元社會經濟結構”的政策制度因素
“三農”問題的根源在于我國長期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城鄉分治的“二元社會經濟結構”。以“二元戶籍制度”為核心的城鄉“二元社會經濟結構”直接導致了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的對立分割。國家致力于工業化發展,城市建設步伐不斷加快,城鎮居民待遇不斷提高,而農村投入則較少,發展滯后,盡管農民收入獲得了普遍增長,但與城市居民相比,差距不斷擴大。受戶籍制度的限制,農村剩余勞動力要素無法自由流動,生產資本得不到高效配置,農村人口仍占絕大部分比重,城鎮化水平不高,相較城鎮居民穩定的社會福利保障,農民利益無法得到有效保護,社會地位較低。農村的就業、收入、醫療、教育、養老等事關農民核心利益的問題久而未決。這對農村的規模化生產經營也形成制約,家庭作坊式農業生產占據主導,農村經濟結構單一,農民收入微薄,消費購買能力有限。城鄉分治的“二元社會經濟結構”也不利于培養農民現代意識,大多數農民思想保守、墨守成規、小農意識根深蒂固,不思改變。
3.農民傳統觀念、自身文化素質等主觀因素
受“小富即安”的傳統思想影響,也出于對土地的熱忱,農民不愿改變目前自給自足的家庭作坊式生產生活,開拓創新意識不足,農村土地流轉、規模化經營進展緩慢,無法實現規模化生產和集聚經濟效益。傳統農業經營規模小、經濟效益低,而現代農業發展需要資金、技術和人才,但農民經濟基礎弱、投資力度不足、抵抗自然與市場風險能力差、自身文化素質較低,無法適應現代高效農業的市場化和產業化發展。雖然農民很辛苦,但農產品成本不斷提升、價格偏低,農業經濟收益低。
三、解決“三農”問題,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政策建議
1.加大農村財政金融支持力度,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
目前,我國農業財政投入連年增加但仍存不足,制約了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一方面,要繼續加大對農村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的財政投入,提高農業生產物資補貼力度,為農業生產創造穩定環境。要健全完善農村財政資金轉移支付制度,堅決杜絕截留、挪用和擅自改變農業專項資金用途的亂象,確保支農資金專款專用。另一方面,要在法律、政策、資金等方面加大對農業市場的扶持力度,
不斷培育農業的市場化,通過引進度,不斷培育農業的市場化,通過引進外資、吸引社會投資等多種途徑扶持農業市場發展,培育大型農業企業集團,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產品附加收益。同時,要積極協助農業專業合作社等農業服務機構協調銀行貸款,探索多種形式的農村信貸機制,此外,要建立農戶和集體投資農業的收益保障機制,調動農戶和集體投資農業的積極性,以緩解農村財政支持力度不足的狀況。
2.突破城鄉“二元社會經濟結構”體制制約
“三農”問題的根源在于城鄉“二元社會經濟結構”體制,要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取消現有城鄉“二元”戶籍制度,樹立城鄉居民公平競爭理念,放寬農民工城鎮落戶限制,通過立法實現農民遷徙自由,在就業、醫療保障、子女教育、養老等方面給予農民平等的國民待遇,使農民切實享受到和城鎮居民同等的權利[1]。要改革現有農村土地制度,建立健全土地流轉制度,通過協議轉讓、轉包、租賃、股份合作制、互換合作等方式進一步提高土地流轉效率,使土地等生產要素能夠合理自由流動,市場化高效配置,形成規模化生產和不斷增值。要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轉收益增長機制,保障農民土地權益。要改革目前貨幣安置單一方式,按照市場需求動態調整土地流轉價格,確保農民土地收益不斷遞增。還要建立健全社會保障機制,妥善安置好失地農民。要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加快小城鎮建設,搞活鄉鎮企業經濟,促進農村二、三產業發展,實現農村富余勞動力有效轉移。endprint
3.實施科教創新戰略,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
依靠科技進步是推動農業生產不斷走向產業化和規模化發展的根本途徑。首先,國家要不斷加大農業科研投入,同時要引導鼓勵企業投資農業科研,以解決目前農業科研資金嚴重短缺的困境。要進一步改革現有農業科研體制,合理高效配置農業科研要素,完善配套獎勵機制,充分調動農業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地方政府要引導農村加強與農業科研院所的產學研合作,做好先進農業技術的引進和科技成果的推廣,不斷開發土地潛力,真正實現科技興農、科技富農。其次,要大力建設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區、科技示范園區等農業技術創新載體,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推廣生態低碳農業,發展綠色有機食品,拓展農業產業鏈條,提高農業附加值,促進農民收入的增長。第三,要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要充分利用物聯網以及電子商務技術,推進農業市場體系建設,構建農產品營銷體系,及時提供權威公正的農業市場信息,使農民能夠及時調整產業種植結構,減少經營決策失誤。
4.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推進農業現代化
突破現有一家一戶小規模生產經營狀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改變目前農業種植作物種類單一現狀,緊貼市場合理組織農民安排生產內容和規模,充分利用農業優勢資源,以食品工業為突破口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將農業資源優勢內化為商品市場優勢,形成上游農業、中游食品工業、下游餐飲業“三位一體”的完整產業鏈體系,提升農業收益。基層政府要鼓勵和指導農民自發建立各類專業產購銷合作經濟組織,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重點培育發展“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進一步健全合作組織制度,不斷壯大規模,積極引進高科技人才,拓寬融資渠道,轉變農戶小規模家庭經營狀態。
5.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中小企業
“三農”問題的實質是農民收入水平不高,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村經濟基礎薄弱,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鄉鎮企業和中小企業是拓寬農民就業渠道,增加農民收入,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路徑。要進一步激活個體經濟、民營經濟等非國有經濟,突破二元經濟結構,引導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不斷提高農民收入水平。
6.完善農村教育培訓體系,提高農民自身素質
目前,我國農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科學素養和職業技能缺乏,由于無一技之長,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障礙重重,難以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因此,要進一步完善農村教育培訓體系,通過多種途徑提高農民自身素質,培育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型農民。一是要大力推廣農村職業教育,通過建立社區大學等途徑不斷提高農民文化水平,以此普及現代農業科技知識和農業新技術、技能,鼓勵有志青年扎根農村、積極創業[2]。二是要不斷加強對農民勞動技能的培訓,提高進城務工人員的生存發展能力,使他們能夠盡快融入城市生活。三是要加強農村基礎教育投入,國家財政要進一步向農村教育傾斜,提高農村教師工資待遇水平,穩定農村教師隊伍,提升農村師資素質,完善農村教育基礎設施,推進素質教育,切實提高農村人口素質。
[參考文獻]
[1]陸學藝.“三農論”——當代中國農業、農村、農民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2]王松良,邱建生等.社區大學引導下的福建鄉村社會管理創新[J].中國發展,2012(6):75-81.
(責任編輯:喬 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