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士林
在70多年前的8年艱苦抗戰中,我黨我軍先后在敵后開辟和建設了19塊抗日根據地。其中地處抗敵最前線,當時被稱為“孤懸敵后”的冀熱遼(即河北、熱河、遼寧三省邊境)地區,它北垮長城,南臨渤海,西控京津,是華北通向東北的咽喉要道,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冀熱遼根據地就是這些抗日根據地之一,并且是敵后抗日根據地——晉察冀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冀熱遼抗日根據地在極其艱難、極其殘酷的抗日斗爭中創建、發展和壯大起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這里的抗日軍民與日本帝國主義及漢奸賣國賊進行了艱苦卓絕、不屈不撓的斗爭,創造了不朽的英雄業績。他們在對敵斗爭中,依靠游擊戰術,創造了許多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典型范例,同時,在黨的建設、主力部隊發展、政權建設和經濟、文教建設等項工作中,都取得了很大成績。對于大反攻和配合蘇聯紅軍對日作戰,先機挺進和收復東北失地起到了“前進基地”的作用;對于為中共中央決定調整“南進北防”為“南防北進”的重大戰略方針,及時提供信息,從而火速派出2萬干部、10萬部隊挺進東北,對奪取東北做出了重要貢獻。
一、冀東地區較早開始了抗戰
日本侵略者發動“9.18”事變侵占東三省后,為吞并全中國,就首先奪取冀東。1933年初,日本侵略者就重兵搶占了聯結華北、東北的重鎮山海關,進而攻占長城各口。駐守在山海關,喜峰口、冷口、古北口一帶的國民黨愛國官兵,在全國人民的聲援和冀東人民的支援下奮起反抗,后因國民黨政府不予援助而失敗。之后,國民覺政府不顧全國人民的反對,竟同日本侵略軍簽訂了臭名昭著的“塘沽協定”,把冀東劃為非軍事區;接著,國民黨政府又搞了個“何梅協定”,把冀東拱手讓給了日本侵略者。漢奸殷汝耕組織了“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從此,冀東地區22個縣、兩個城市(唐山、秦皇島)就完全淪陷為日本侵華的軍事跳板和兵站基地;600萬冀東人民就變為日寇鐵蹄下的亡國奴,和東三省人民一樣,過著暗無天日的悲慘生活。
冀東地區人民富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和斗爭精神,他們與東北人民有著密切的聯系,他們深知亡國奴的痛苦。面對日本侵略者的殘酷統治,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東北3省淪陷日寇之手后,在冀東地區首先掀起了抗日救亡活動,在接濟由于事變流入關內的大批難民的同時,相繼建立起反帝同盟支部和御侮救亡會等組織,開展抗日宣傳、抵制日貨、支援抗日義勇軍活動;1933年,山海關被日本侵略者侵占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京東御侮救亡”組織為紐帶,發動了全冀東廣大地區各階層民眾,積極進行了抗日救國活動,在這期間,中共黨組織認識到了掌握武裝,在冀東地區開展抗日游擊戰爭的重要性,先后在遷安搞了兩次武裝暴動,在興隆建立過孫永勤的抗日救國軍,但由于條件沒成熟,均未成功。
1937年,在延安由中共中央召開的白區工作會議上,由中共京東特委書記李運昌向大會作的《日寇、漢奸奴役下的冀東人民》報告,引起了中央對冀東抗日工作的重視。特別是“七七”事變后,中共中央向國民黨政府和全國人民,提出了一系列抗日主張和戰略方針。1936年“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中國抗戰形勢有了很大變化,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終于在1937年實現了第二次合作,形成了以國共兩黨為主體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出現了全國抗戰的新局面。中共中央于8月下旬在陜北召開的洛川會議上通過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確定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出兵華北執行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的戰略方針,擔負開辟敵后抗日根據地,配合正面戰場,建立抗日統一戰線的基本任務。毛澤東同志在洛川會議上指出,紅軍可以一部于敵后的冀東,以霧靈山為根據地進行游擊戰爭,創建冀熱邊根據地。使冀東的抗戰列入了重要議程,成了抗戰的重點地區。之后,在中共冀熱邊特委的領導下,1938年,在冀東開展了三次小型游擊戰爭,打掉了一些日偽據點,又在全區普遍出現了三三五五的游擊小組,打特務、漢奸,剿賭局、砸白面館(日本人開設的吸毒會所),打掉了一批日偽統治基礎,為日后開展大規模抗日武裝斗爭奠定了基礎。
二、舉行抗日武裝大暴動播撒烈焰火種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通過黨組織發動群眾,使處在水深火熱中的冀東人民反日情緒日益高漲,整個冀東地區布滿了干柴烈火。此時,中共中央北方局指示河北省委,其中心任務是配合八路軍,廣泛開展敵后游擊戰爭,黨的工作重點要放在農村,準備發動游擊戰爭,配合八路軍建立以燕山山脈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不失時機地抓緊準備冀東抗日武裝起義,同時,中共中央下達了關于建立冀熱邊抗日根據地的任務,為了搞好這次抗日武裝起義,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北方局決定派時任中共河北省委書記的李運昌回到冀東進行起義前的準備工作,組織領導武裝暴動,并建立中共冀熱邊特委,任命他為特委書記,領導暴動,建立冀熱邊抗日游擊根據地,在黨的領導下,各方面開始了緊張的武裝起義準備工作,首先由共產黨員帶頭,積極做好發動群眾工作,建立和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進一步發展擴大全區的抗日報國會、齊心會、工會、農會、教職員聯合會、學生會等群眾團體;廣泛宣傳抗日救國的神圣任務,吸收各界人士參加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起義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與此同時,在中共北方局的領導下,為了成功進行冀東武裝抗日大暴動,中共河北省委從思想上,組織準備上投入了緊張的工作,先后派出一批黨員干部和積極分子到冀東工作,深入農村、礦山發動群眾,做武裝起義的組織領導工作;在發動群眾的基礎上,1937年12月,由李運昌代表中共冀東黨組織在灤縣多漁屯召開了京東10縣抗日人民代表會議,吸收了民團首領和愛國人士參加,發出了抗戰宣言,并在這次會議上正式成立了“華北人民武裝自衛會冀東分會”,開始組織冀東抗日聯軍,開展小型游擊戰,發動群眾,搜集槍支,為暴動作好準備;除武裝斗爭的準備之外,中共冀東黨組織還發動了工人、農民有組織的斗爭,開灤煤礦3.5萬多礦工的大罷工斗爭,北寧路南樂亭、灤南一帶的3000多名農村雇工聯合起來要求漲活價(工資),并喊出“青紗帳起來去抗日”口號,有力推動了抗日武裝暴動準備工作深入開展。
冀東抗日武裝大暴動的爆發,也得到了八路軍四縱隊的有力支持。在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同志的直接關注指示下,晉察冀軍區精心組建了八路軍四縱隊,這是一支英勇善戰的主力部隊,紅軍骨干較多,戰斗力較強,經過短期的休整和動員教育,于1938年5月毅然向冀東挺進,一路上過關斬隘,殲滅了沿途圍追堵截的日偽軍,摧毀其據點,建立抗日政權,所向披靡。這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主力部隊,迅速挺進冀熱邊長城內外,人民大眾歡欣鼓舞,日本侵略者幾年來經營起來的偽軍組織紛紛瓦解,轟轟烈烈的冀東人民抗日大暴動驟然而起。
整個冀東抗日武裝暴動,從1938年7月6日港北(灤縣)起義和7月7日巖口起義,經過一個多月的革命暴風驟雨,首先在以灤縣,昌黎、樂亭、遷安、遵化、豐潤、玉田、薊縣、平谷、三河地區和開灤煤礦為中心的廣大山地和平原發展起來,并推動了周圍各地的盧龍、撫寧、密云、通縣、順義、香河、寶坻、寧河、武清、興隆、青龍等縣的人民參加起義,共計有21個縣參加暴動,參加總人數達21萬多人,僅抗日聯軍就組建了有7萬多人全副武裝的47個總隊,國民黨和其他抗日軍隊還有3萬多人,聲勢浩大,摧毀了日偽在冀東的大部偽政權,八路軍四縱與抗聯先后建立了11個抗日縣政權,在暴動的高潮中,抗聯主力與八路軍四縱勝利會師。這次暴動震驚中外,影響很大。中共中央和中共北方局于這年的9月1號致電宋(時輪)、鄧(華)、冀熱邊特委并轉抗日聯軍,電文說:“中共中央與中共北方局今以十萬分的高興,慶祝抗日聯軍反日反漢奸起義的勝利及與八路軍縱隊的匯合,并向在起義中在前線上死難的烈士及其家屬,致以崇高的敬禮”,“我們相信這一支在抗戰中新進、生長、壯大起來的生力軍,定能在冀東各黨派各領袖合作與正確領導下繼續勝利,創造冀熱邊新的抗日根據地,長期堅持抗戰,給日寇的野蠻侵略以更嚴重的打擊!……望你們繼續鞏固團結,集中注意力打破敵人對你們的進攻,擴大與鞏固部隊,武裝與組織民眾,建立冀東抗日政權,肅清漢奸,擴大與鞏固你們的勝利,為驅逐日寇,建立獨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國而奮斗到底。”中央的這一電文,更加充分肯定了這次大暴動勝利的意義,又明確了創建冀東抗日根據地的奮斗目標,給冀東抗日軍民以極大鼓舞。
在中央電文的指示下,八路軍四縱與冀東黨組織及抗聯主要負責人及時在遵化縣鐵廠開了會,專門研究了建立冀東抗日根據地的問題。正當大家抓落實的時候,由于八路軍四縱主要領導錯誤估計敵情,他們同中共河北省委決定,把主力部隊和起義部隊全部拉到平西(北京以西)進行整訓,就是在軍事上進行西撤。在向西撤退中,抗聯部隊和冀東地方干部約5萬多人,排成一字長蛇陣,向平西進發,沿途遭日偽軍頻頻襲擾截擊,起義隊伍未經訓練,準備倉促,沒有后勤供應,戰斗頻繁,因而一路上傷亡很大,最后僅千余人到達平西,除傷亡外,大部逃散。李運昌帶領的6000多抗聯部隊面對險境,及時返回冀東,重新開始了創建冀東抗日根據地的工作。
這樣一場工農兵大聯合大規模的抗日武裝大暴動,在中華民族危亡時刻,在中國革命歷史上還是罕見的,它打亂了日本侵略者的整個軍事部署,在武漢危急的時刻,直接配合了全國抗戰,鉗制了日寇在華北的兵力,避免了更多的同胞被殺害,大長了中華民族的抗日志氣。雖然,這次大暴動因為西撤而嚴重受挫,但卻在冀熱遼大地上播撒下了抗日的烈焰火種,為以后的堅持長期抗戰,創建冀熱遼抗日根據地奠定了有利基礎。
三、以星火燎原之勢 堅持8年艱苦抗戰
由于冀熱遼孤懸敵后堅持抗戰,創建抗日根據地有三個非常明顯的不利因素:一是敵眾我寡;二是我軍沒有后方根據地;三是戰斗頻繁。在大暴動西撤受挫后,抗聯部隊由剩下的130多人的骨干隊伍堅持斗爭,并很快收攏了近2000人的抗聯隊伍,加上八路軍四縱隊留下來的三個支隊,共三四千人,開始了游擊戰,與敵進行艱苦斗爭。開始,他們幾千人的隊伍,要對付上萬的敵人,后來,隨著抗日隊伍的擴大,他們經常牽制敵軍5萬到10萬多人。而且這些敵人大部分都是武器精良、訓練有素的日本華北派遣軍和關東軍部隊,抗聯主力部隊常常需要與數倍和幾十倍的日偽軍作戰;冀東的抗日部隊主要靠游擊戰打擊日本侵略者,那時的冀熱遼抗日根據地實際上就在部隊的腳板上,幾乎天天要打仗,天天要行軍走路,一天要打幾仗,由于環境惡劣,沒有后方,沒有鞏固的抗日根據地,所以部隊的傷亡很大,前后犧牲了數百名區委、軍分區,縣級領導干部,在這樣的殘酷環境中,創造了冀東游擊根據地,建立了冀東軍分區(晉察冀軍區第13軍分區),之后,又發展成為擁有5個軍分區的冀熱遼軍區,成為全國19個解放區之一,直到全國抗日戰略大反攻的到來。
針對冀熱遼的戰略環境和實際情況,在八年的抗戰中,冀熱遼在根據地、政權建設中,他們堅持創造了三種不同形式的根據地:一是公開的抗日根據地;二是游擊根據地;三是隱蔽根據地;在廣泛發動群眾,實行統一戰線方面,他們始終堅持建立三種群眾組織:青年報國會、報國隊、游擊小組,同時建立了遍布冀東全境的交通網、情報網、到處安插我軍的耳目,開展統戰工作,爭取偽軍反正。
為了鞏固和發展冀熱遼抗日根據地,他們在政治上和軍事上十分注意堅持正確的政治路線和軍事路線,講究政策策略和斗爭藝術。軍事上,他們吸取了抗日大暴動勝利后戰略撤退這一嚴重教訓,依據冀熱遼的實際情況,執行了一條適時地實行對敵進攻的游擊戰略方針和適時地實行對敵進行戰略防御的方針,使得他們抓住了機遇,在戰役戰斗中打了很多勝仗。1941年8月至12月,冀東八路軍主力避開敵軍的重兵,開辟了熱河南部廣大地區,粉碎了日本侵略者對冀東實行的“治安強化運動”;1941年底到1942年2月,針對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太平洋戰爭,其侵華兵力不足而靠華北治安軍推行第三次治安強化運動時,冀東主力部隊當即立斷,開始了一次打偽治安軍的戰役,面對10倍于我的敵軍,與之作戰20多次,歷時50多天,共殲滅偽治安軍4個多團,連同政治瓦解,使偽治安軍損失兵力7000多人,并擊斃日軍中佐以下500多人;這次戰役,繳獲了大批武器裝備,提高了我軍戰斗力;1942年4月到1943年春夏,他們又針對日軍對冀東大舉進行的“治安強化運動”,采取“敵進我進”的方針,開辟了灤東和路南新游擊區,同時粉碎了敵人在北部長城腳下的“無人區”,使之進行了有效的恢復基本區戰役。在將近一年的反擊作戰中,他們集中主力打日軍,前后作戰200多次,共殲滅日偽軍6530人,還擊斃了制造震驚中外潘家峪慘案的日酋佐佐木二郎,俘偽軍上千人,恢復了基本區,又開辟了新區。
在艱苦的八年抗戰中,冀熱遼的黨政軍領導運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堅持依靠人民群眾,堅持游擊戰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在孤懸敵后之地域創建了包括冀東、熱河、遼西面積約為10萬平方公里,人口1900萬的抗日游擊區根據地。我軍擁有野戰主力團12個、20多個縣大隊、縣支隊、幾十個區小隊、20多萬民兵的冀熱遼抗日根據地。并且先后殲滅日偽軍6萬多人,粉碎了日寇“以華治華,以戰養戰”的陰謀,在八年抗戰中取得了巨大勝利。
四、注意政策策略 發展壯大根據地
在全國十九個抗日根據地中,冀熱遼抗日根據地之所以異軍突起,抗日根據地迅速發展壯大,主要是在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下,抗日根據地的黨和政府注意政策策略,認真扎實地狠抓了抗日根據地的一系列建設。
首先,他們始終堅持把黨的建設做為冀熱遼抗日游擊根據地建設的首要任務來抓,把它置于各項工作的第一位,始終堅持“一面發展,一面鞏固,不斷發展,不斷鞏固”的方針,在艱苦繁重的抗戰斗爭中,黨組織和黨員隊伍有了進一步發展壯大,對于團結發動群眾,發展和鞏固抗日根據地,起到了關鍵作用。在發展黨的建設的同時,他們又側重了黨內的思想建設,以整風的精神,從1942年開始政治整軍,到1944年開展黨內整風運動,進一步提高了黨的戰斗力和軍隊的軍政素質,有力地促進了抗日根據的建設。
加強基層政權建設,也是冀熱遼抗日根據地發展壯大的一個重要特點。在根據地的初創階段,他們堅持以游擊戰為主,邊與敵作戰,邊抓基層政權建設。隨著抗日根據地的擴大與恢復,他們進一步充實了各級政權機構,建立、健全了各項制度,使上層政權機關基本上能適應新的斗爭形勢的需要。同時,又采取集中時間、集中兵力、不斷出擊,在打擊敵人有生力量的同時,摧毀了一大批偽鄉政權和日偽縣政權,及時建立抗日政權,僅1944年上半年,根據全區15個聯合縣統計,總計8201個村子當中,日偽政權被徹底摧毀后建立起抗日政權的就有1808個村,占全區農村總數的22%多,其余的6393個村子也大部分為“兩面政權”。抗日民主政權一建立,立即宣布廢除日偽的一切政策法令和苛捐雜稅,公布實施抗日民主政府的政策、法規和賦稅辦法,既支持了抗日,又減輕了人民的負擔;同時,又在全區廣泛開展“擁軍優屬”、“擁政愛民”工作;推動了群眾抗日團結的逐步健全與發展。
減租減息和增資運動,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期間,在廣大的抗日根據地實行的一項重要政策。減租減息既是改善群眾生活,又是鞏固建設抗日根據地的一項重要措施。處在極其殘酷戰爭環境的冀熱遼,克服各種困難,仍然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在戰斗的間隙中穿插進行此項運動,并采取分類指導,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從發動群眾入手,先從老基本區開始,然后從新開辟地區推行、逐步完善的辦法,到1944年底,冀熱邊長城以南的大片抗日根據地都實行了“合理負擔”政策,全區大部地區都實行了“減租減息”,通過此項工作,重新調整了農村的階級關系,樹立了抗日基本群眾的優勢,進一步加強了抗日民主政權的建設,鞏固了抗日根據地各階層人民的抗日熱情和生產積極性,也增加了抗日政府的收入,保證了戰爭所需供給。
為了鞏固和發展抗日根據地,這個地區還適時開展了大生產運動。冀熱遼地區有山、有海、有平原,城鎮較多,交通發達,物產豐富,全區的經濟狀況比較富饒。但是,由于長期的戰爭消耗、破壞和日本侵略者掠奪,加上部分地區連年遭災歉收,使抗日根據地的生產力明顯下降,人畜不足,土地荒蕪,許多手工業被迫停頓,供銷關系失調。因此,人民群眾的生活和軍需物資的供應,都面臨嚴重困難。為了發展經濟,保障供給,他們抓住戰爭的空隙,在全區開展了一場軍民大生產運動,其方針為:“農業第一,工業、手工業第二,運輸、運銷第三”及“軍民兼顧、公私兼顧”,通過發動群眾,進行泄水排澇、修堤挖河等項水利建設,以及開荒、平溝、改良土壤等,千方百計擴大耕地面積;同時,又大力提倡和保護工業、手工業發展。通過努力,1944年和1945年冀熱遼邊區大生產運動均取得了優異成績,廣大群眾和部隊的經濟生活普遍得到了改善,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根據地。當時,延安《解放日報》對冀熱遼邊區的大生產運動有不少報導,在全國解放區有一定名氣。
在整個抗日戰爭期間,冀東(后為冀熱遼)的黨政軍民除了在敵后戰場上,依靠人民大眾和武裝部隊,與日本侵略者進行公開的軍事斗爭之外,還有與正面戰場緊密配合的地下情報網、地下交通線、通訊聯絡以及有關開展日偽軍及城市工作等錯綜復雜的斗爭。這些斗爭,構成了一條看不見的戰線,他們在這條戰線上,同樣與日偽軍進行著不屈不撓的斗爭,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戰場,為奪取抗戰勝利做出了突出貢獻。
隨著冀熱遼抗日根據地的發展、壯大,生產的大發展,醫療衛生、教育文化等各項事業,也有了大發展。
到1944年春夏之后,為適應對日反攻作戰形勢發展的需要,經中共中央批準,冀熱遼地區成立了區黨委和軍區。全區包括冀東、熱南、遼西和熱河全區,共轄5個專區、抗日聯合縣70多個,轄近2萬個村,1900多萬人,共產黨員3.6萬多人,主力部隊達13.8萬多人,縣支隊及游擊隊達5300多人、民兵達30多萬人。經常牽制日偽軍3—17萬多人,八年抗戰中共擊斃俘日偽軍7萬多人,消滅和改編敵偽10萬多人。成為全國名符其實的19塊抗日根據地之一,為而后的進軍東北、收復失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五、全面大反攻 先機挺進東北
在抗日戰爭即將取得全面勝利的關鍵時刻,冀熱遼地區又為全局作出了重要貢獻,在十九塊抗日根據地中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9日,百萬蘇聯紅軍進入我國東北,中國軍民對日本侵略軍進行全面的戰略反攻。冀熱遼軍區按照中共中央、八路軍總部的命令,先機挺進東北。他們首先攻克了地處東北與華北交界的軍事重鎮——山海關,然后迅速出關配合蘇軍作戰。全軍區派出8個團、1個營、3個支隊,4個軍分區司令員、4個地委書記、2500多名地方干部,共1.8萬多人出關,分路進軍東北。西、中兩路第14、15軍分區部隊首先解放和占領了熱河全省,并接收了承德、朝陽、赤峰等城市;東路第16軍分區及軍區二梯隊于8月30日攻克山海關后,曾克林、唐凱率部于9月5日迅速到達沈陽,并分兵到南滿、吉林。然后,軍區派曾克林同志乘蘇軍飛機到延安向中共中央直接匯報挺進東北情況,黨中央據此及時制定了“向南防御、向北發展”的重大戰略方針,火速從全國各解放區派2萬干部和10萬部隊挺進東北。留在冀東的部隊,及時解放了冀東除鐵路線以外的縣城15座,殲敵3萬余,繳槍2萬余支,與冀中、平北根據地連成一片,使冀熱遼成為收復東北前進基地,為后續部隊進軍東北開辟出通道。
冀熱遼軍區在戰爭年代胸有大局,全力奉獻,先后為支援東北、華北野戰軍輸送部隊近10萬人,使東北野戰軍(即后來的第四野戰軍)中大多數都有冀熱遼的部隊,而且有三個完整的野戰軍,即第45、46、48軍(即先前的第8、第9、第11縱隊),先后派到東北和全國各地的地方干部上萬人,為奪取全國政權和建設新中國作出了重要貢獻。
[參考文獻]
[1]冀熱遼人民抗日斗爭[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
[2]冀東革命史[M].中共黨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