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揚 曲春杰
[摘要]膠東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性貢獻。從這些的重大貢獻中可以總結出許多寶貴的經驗,這些經驗是膠東革命精神的生動展示,是我們彌足寶貴的精神財富。
[關鍵詞]膠東;革命;經驗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對我們共產黨人來說,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多重溫這些偉大歷史,心中就會增加很多正能量?!盵1]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中,膠東人民做出了歷史性貢獻。從這些重大貢獻中,可以總結出許多寶貴的經驗,這些經驗是膠東革命精神的生動展示,是我們彌足寶貴的精神財富。
一、膠東革命斗爭的經驗
1.堅守信仰,堅定理想
堅守信仰,堅定理想,是貫穿膠東革命整個斗爭歷程的靈魂,展示了膠東人民忠誠可靠、英勇無畏、舍生取義的政治品格。這是一種政治忠誠,是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堅守,對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堅定。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共產黨人精神追求,始終是共產黨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盵2]在烽火硝煙的革命戰爭年代,膠東有近一半的共產黨人沒有看到共和國成立,中共膠東特委、區委就先后犧牲了4位書記。無數革命先烈之所以為了中國革命勝利和人民解放,百折不撓,赴湯蹈火,視死如歸,正是因為他們具有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具有實現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崇高理想。膠東特委書記理琪在國民黨監獄中寫的“鐵詩”,就是共產黨人“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的錚錚鐵骨的真切描繪:“鐵軀鐵欞披鐵索,鐵欞鐵索奈我何?鐵骨錚錚鐵索斷,鐵鷹展翅鐵窗破。鐵人鐵肩負道義,鐵臂揮刀斬惡魔。鐵流匯成鐵長城,鐵血裝點錦山河?!?/p>
2.為民愛黨,黨群同心
為民愛黨,黨群同心,貫穿整個膠東革命斗爭歷程的核心,展示了膠東人民與黨同甘共苦、同舟共濟、同心同德的偉大力量。為民指的是中國共產黨一心為民,愛黨指的是膠東人民一心跟黨走,從而凝聚了黨群同心同德、無堅不摧的革命偉力。
這種革命偉力,來自于共產黨一切為人民,靠為人民服務贏得人心。首先從革命根據地建設來看黨是怎樣為人民謀利益的。在抗日民主根據地,膠東區黨委制定了《膠東區戰時施政綱領》,全面開展了政治、經濟、文化建設。在政治建設方面,通過群眾性民主選舉的辦法,建立起從膠東區行政主任公署到海區專員公署(東海、北海、西海、南海、中海)和縣、區、鄉、村6級完整的抗日民主政權體系,保障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提高了群眾的民主素質。在經濟建設方面,抗戰期間開展減租減息和大生產運動,解放戰爭時期開展土地改革和土改復查運動,促進了經濟發展,保障了人民的經濟利益,改善了群眾生活。在文化建設方面,發展文化教育事業,創辦報刊、文藝團體,建立學校教育制度,宣傳黨的主張,提高群眾的文化知識和思想覺悟,鼓舞軍民斗志。膠東根據地的政治、經濟、文化建設,既給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物質經濟利益,又提高了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其次從黨員干部的一言一行來看,黨是怎樣為民謀幸福的。膠東行署主任王文一心為民,為膠東抗日根據地建設,嘔心瀝血,積勞成疾,獻出了年僅32歲的生命,被譽為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膠東人民的好兒子。在1942年冬季的反“掃蕩”戰斗中,在生與死的考驗面前,膠東八路軍戰士馬石山勇士,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事跡,見證了人民軍隊時刻為人民而戰、始終與群眾生死相依的軍民血肉情。
人民都是有理智、有感情的,共產黨一切為人民,人民就一心一意跟黨走。生動的歷史告訴我們,黨的方針政策只有與群眾利益緊密結合起來,讓群眾得最大的實惠,才是正確的方針政策,才會贏得群眾擁護。翻了身的膠東人民深刻認識到,是共產黨領導他們摧毀了封建剝削制度,當家做了主人,過上了幸福生活。要保住幸福生活,就要響應黨的號召,積極支持革命戰爭。于是,膠東人民積極踴躍地參軍支前,形成了勇往直前、一心一意跟黨走的精神。在馬石山突圍戰中,日軍撤離后,為了保護好為救群眾而犧牲的烈士遺體,鄉親們流著熱淚把烈士遺體埋進了自家的祖墳,把戰士們當成自己的家人來對待。在這次反掃蕩中建立的西海地下醫院,在敵偽占領區生存兩年之久,救治了2000多名傷員,見證了黨群同心的魚水之情和血肉聯系。1942年膠東行署和膠東婦聯建立的戰時膠東育兒所,到1952年的十年間,共養育了1000多名革命后代,乳母們為了保護和養育革命后代,寧可犧牲自己的孩子。解放后,育兒所絕大多數孩子回到了親生父母身邊。膠東育兒所的母親們用母愛書寫了愛黨愛軍的奇跡。
膠東抗日題材的電影《苦菜花》的主題歌“苦菜花開香又香,朵朵鮮花映太陽,受苦人拿槍鬧革命,永遠跟著共產黨?!笔歉锩鼞馉幠甏z東黨政軍民一條心、同心同德鑄輝煌的真實寫照。
3.敢為人先,擔當實干
敢為人先,擔當實干,是貫穿整個膠東革命斗爭歷程的主線,展示了膠東人民勇于擔當、善于創新、艱苦奮斗的踏實作風。近代以來,膠東人民始終緊跟歷史潮流,走在歷史前列,一是走在舊民主主義革命時代的前列。1905年8月孫中山在日本建立中國同盟會時,有60多名膠東籍留日學生加入同盟會,成為第一批會員。同盟會在日本設立總部,在國內設立5個支部,北方支部設于煙臺,被譽為“魯東革命巨子”的黃縣籍留日學生徐鏡心,被委任為同盟會北方支部負責人和山東分會主盟人。辛亥革命在武昌爆發后,煙臺革命黨人隨即發動山東首義,建立山東軍政府,在山東最先脫離清政府而獨立。1912年8月,孫中山赴北京參加南北議和,特意來到煙臺,首次就組建國民黨發表演說。二是走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代的前列,有許多在全國具有領先示范作用事件。三是走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時代的前列,是建國后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實現了快速發展、率先富裕。
正是因為有著三個走在前列,膠東和煙臺才成為既是沿海發達地區又是革命老區的全國少有現象。
4.胸懷全局,甘于奉獻
胸懷全局,甘于奉獻,是貫徹整個膠東革命斗爭歷程的主題,展示了膠東人民顧全大局、公而忘私、無私奉獻的價值取向。膠東人民胸懷中國革命大局,傾盡全力支援革命事業。膠東人民無私奉獻表現在五個方面:一是大資助:創辦北海銀行,發行北海幣,提供經濟金融支持;創辦膠東兵工廠,提供武器彈藥支持;貢獻43萬兩黃金及大宗物資,傾盡全力保障革命勝利。二是大運兵:抗日戰爭勝利后,膠東軍民全力支持我黨運兵東北戰略,用帆船等相對落后工具把數萬八路軍部隊跨越渤海灣運往東北,膠東軍區主力部隊全部開赴東北,為開辟東北根據地贏得了先機和時間。三是大調干:先后抽調7000多名優秀干部隨人民解放大軍北上東北、南下江南,接管新解放區,進行新解放區建設和新中國建設。四是大參軍:800萬膠東人民先后將40萬優秀兒女送進黨領導的人民軍隊,鑄就人民解放軍四個軍。五是大支前:派出隨軍支前的民工和子弟兵團280多萬人次,創造人民戰爭壯舉。膠東人民無私支援中國革命,形成了黨群血肉相聯、風雨同舟的偉大革命力量。
二、膠東革命斗爭的啟示
在烽煙滾滾的艱難歲月里,八百萬膠東軍民之所以能夠為中國革命無私奉獻,根本原因就是膠東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時刻牢記黨的群眾觀點,始終堅持黨的群眾路線,贏得了人民支持和擁護,與人民群眾建立了水乳交融、血肉相連的關系,鑄就起黨群同心同德的銅墻鐵壁。僅舉兩個史實來證明這個歷史結論,一是在1945年開始興建的膠東兩座抗日烈士紀念碑的碑文。英靈山膠東抗日烈士紀念塔的碑文中把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歸納為這樣一句話:“一切為著民族解放,一切為著人民利益”;煙臺山抗日烈士紀念碑的碑文把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也概括為“來自人民,屬于人民,為了人民”。二是對于抗戰勝利后膠東人民全力支持運兵東北的壯舉,時任八路軍山東軍區政委的肖華曾在回憶中深情地說,數萬大軍之所以能順利地渡海北上,膠東沿海的廣大群眾是起過極為重要的作用的。過海時看著船老大結實的身姿,我忽然想起了神話傳說中的“八仙過?!??!鞍讼蛇^?!钡乃诘?,據說是從大黑山島到蓬萊閣的那一段海路。他們各自憑仗手中的寶貝,或鐵拐,或葫蘆,或玉板,充其量也才行了10海里的水程。而我們八路軍數萬人軍隊,在短時間橫渡渤海灣二百多海里的海面,憑借的“寶貝”就是真心實意擁護革命的千百萬群眾。有了人民群眾這個“寶貝”,中國共產黨是任何艱難險阻都是可以戰勝的。[3]
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膠東革命斗爭的歷史充分證明,中國共產黨90多年歷經艱難曲折不斷發展壯大的根源,就在于它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中國共產黨永葆青春活力和戰斗力的重要傳家寶。
密切聯系群眾是中國共產黨的最大政治優勢。1945年英靈山膠東革命烈士陵園建設中,在把膠東特委書記理琪烈士的遺體遷到烈士陵園的時候,情深意重的膠東人民按照膠東民俗的最高祭祀禮儀,村村百姓身穿喪服隆重祭祀,迎送烈士棺槨,在200多里的崎嶇山路中,沒有讓棺槨落地沾泥。這感天動地的事例說明:中國共產黨人一心為民,把群眾當成自己的親人,把群眾的冷暖安危時刻放在心中,人民群眾才會把我們共產黨人當親人來對待,這就是共產黨人與人民群眾血濃于水的深厚情誼、緊密關系。1949年中共中央從西柏坡遷往北平的時候,毛澤東同志形象的比喻為“進京趕考”。從那時起至今已經將近70年了,我們黨和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的“考試”是合格的。目前,我們正走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征程上,面臨的挑戰和問題依然嚴峻復雜,“趕考”還遠沒有結束。我們要繼承和發揚革命優良傳統,把這場“考試”考好,努力向歷史、向人民交出優異的答卷。
[注釋]
[1]習近平.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再訪西柏坡側記[N].人民日報,2013-7-14.
[2]習近平.緊急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2012年11月17日)[N].人民日報,2012-11-19.
[3]楊明清.山東八路軍部隊挺進東北[M].中共黨史出版社,2005: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