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莉霞
【內容摘要】鉗工是以手工加工為主的切削加工方法,對操作者的技術水平要求較高,屬于精密加工。一個操作者的“手感”較好,技術水平也必然較高。
【關鍵詞】鉗工實訓 ?手感 ?精度
鉗工大多是用手工工具并經常在臺虎鉗上進行手工操作的一個工種,產品的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操作者的技術水平。根據“職業教育社會化、職業教育終身化”的職教理念,中等職業教育不僅要服務于國家經濟建設和生產,同時也要服務于個人。對于中等職業學校的畢業生來說,精湛的專業技術不僅是自己職業生涯的進門票,也是今后人生發展的奠基石。語言類的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語感”,筆者認為實訓類教學應著重培養學生的“手感”。現在就自己任教的機電專業,并結合幾年的教學實踐經驗,談談如何在鉗工實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手感”。
一、培養學生的精度意識
良好的精度意識是培養“手感”前提條件。鉗工是以手工加工為主的切削加工方法,對操作者的技術水平要求較高,屬于精密加工。俗話說:“一絲之差,優劣分家;一絲不茍,才能完美。”要想有好的手感,必須要有精度意識。
首先我們要教育學生學會高度尺、游標卡尺、千分尺、刀口角尺等常用量具的正確使用方法和讀數方法,對量具做到“會使用、會測量、會保養”。在加工過程中,對所加工的面要多次測量、處處測量,尤其是進入精加工階段后更要多次測量,有些學生往往因為多銼了一銼刀尺寸就超差了。另外測量時還要把握好測量的力度,測量力度把握不當會造成實際尺寸不準確,如測量力度過大會造成實際尺寸偏大。
其次我們要教育學生在加工工件之前,先要認真閱讀圖紙,了解工件形狀、加工基準、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要求等。在平常的訓練過程中,我們有時會發現一小部分學生一個工件已經完工,問他尺寸公差是多少,他竟然一無所知,該學生錯誤地認為只要把形狀做好了工件就完工了,可見嚴重缺乏精度意識。
學生有了精度意識,我們就可以培養他的“手感”了。可以通過一些銼削練習來訓練,比如讓每個學生用12寸的粗齒扁銼對一個面粗銼10次后測量尺寸,然后就能統計出每次的銼削量。統計表明,學生的力度不一樣,銼削量也就不一樣,最多的一次銼削量能達0.1mm,而最少的一次銼削量只有0.04mm。以此類推,讓每個學生用尺寸不同的銼刀進行銼削訓練,分別統計每把銼刀的銼削量。如果學生能根據余量和銼削量計算出大約的銼削次數,“手感”也就油然而生了。
二、培養學生的操作基本功
良好的操作基本功是培養“手感”的必要條件。鉗工最基本的操作是鋸削和銼削,再復雜的工件的加工也離不開鋸削和銼削,概括地說鋸削和銼削的水平最能體現一個人的操作基本功。
鋸削的評價標準是鋸縫直且余量控制在0.5~0.8mm之內,而且鋸直能為銼平做好鋪墊,贏得時間。我曾經對鋸削一個長50mm面的加工時間進行了統計:最快的學生只用了3.5分鐘,鋸弓往復150次;而最慢的學生則需要11分鐘,鋸弓往復830次,可見學生基本功的差距之大!要想鋸得又快又好,有以下幾個要素:①起鋸要與工件垂直,余量控制準確;②方向把握好,切忌走“S 彎”;③提高鋸條利用率,不能只使用中部。
銼削的評價標準是加工面平、銼紋精美,更重要的是尺寸控制在公差范圍內。要想達到要求重在基本功的培養。工件相當于一個支點,而銼刀就猶如一個杠桿,在銼削過程中要想把銼刀端平,兩手的用力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要遵守杠桿原理,隨著銼刀的移動要不斷調整兩手的用力程度,達到一個平衡的狀態。另外,端銼刀時兩手一定要拿穩,切忌搖來晃去。還用經常用刀口角尺檢查加工面的直線度、平面度以及與基準面的垂直度,以便調整銼削時兩手的姿勢。堅持用這樣的方式訓練,久而久之“手感”就養成了,將來只要銼刀一出,面就是平的,到那時工件就像磁鐵一樣吸引著銼刀,想銼不平都難。
三、培養學生的時間觀念
我們培養學生“手感”的最終目的是能在規定時間內將一個工件既快又好地完成。如果一個學生只具有良好的精度意識和操作基本功還不夠,還必須具有超強的時間觀念。英國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曾經說過:“完成工作的方法是愛惜每一分鐘。”對于參加鉗工技能應會考試和技能大賽的學生來講,每一分鐘都顯得那么寶貴。
我們要告知學生不要幻想考試會因為你個人來不及而延長時間,否則考試就失去了它的公平性,我們還要把平常的每一次訓練當作考試來對待。平時可以設計一些階段性限時訓練來培養學生的時間觀念,進一步提高“手感”,時刻做到心中有數。堅持每隔半個月測試一下合格人數,一個學期下來全班90%以上的學生應該都能達標。如果每個學生都能做到這樣,考試時就能得心應手,高分通過了。可見,培養學生的時間觀念是提高“手感”的必要措施。我們深信,由于培養了學生的“手感”,學生的操作基本功就提升了,技術水平也提升了,到時候無論是加工什么樣的工件,學生都能成竹在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