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雄
互聯網讓傳統企業恐懼,燒錢可能首當其沖。要知道,多數傳統企業在成長過程中都經歷過滾動式發展。
更何況互聯網企業燒錢,多數燒的是別人的錢,有很多互聯網企業就這樣白白燒完了,留下一堆灰。傳統企業做“互聯網+”,可能燒的是自己的錢,那可是真金白銀啊!
當“互聯網+”成為全民模式時,不可能全民都燒錢。我們熟知的互聯網企業的模式,基本都是燒錢模式。當進入“互聯網+”時,必須找到新的不燒錢也能成功的模式,否則,“互聯網+”注定不會全面成功。當然,部分互聯網企業燒錢仍將長期存在。
燒錢的邏輯。電商為什么要燒錢呢?首先要弄清楚燒錢的邏輯。電商的成長,打著“去中間化”的旗幟。既然是“去中間化”的,就沒有流量來源。所以,燒錢就是花錢找流量。流量主要有兩種做法:一是偷偷搞地推。地推初期只有投入沒有產出,要燒錢。二是公關帶來流量。電商一度自認廢掉了營銷,但卻熱衷于公關,公關也是極其花錢的推廣工作。
還有一種燒錢,比如亞馬遜和京東,完全可以贏利了,但為了布局未來,擠壓對手,還在燒錢。
燒錢到一定階段,就會成為現象級案例,即企業或創辦人成為公眾人物,這個時候就有免費流量了。然而,由于公眾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能夠成為現象級的案例一定是有限的,所以即使燒錢,也只有少數是成功的。互聯網的集中度比傳統行業還高,典型的說法是“621格局”,即老大占6成,第二集團占2成,其他占1成。
不燒錢的邏輯。傳統企業做“互聯網+”,要找到不燒錢也能成功的邏輯。如果說互聯網企業燒錢是找流量的話,那么傳統企業的流量早就存在。只不過反映在線下,只要能夠從線下轉移到線上,互聯網企業花錢找流量的事就能簡單解決了。所以,傳統企業做“互聯網+”與互聯網企業不一樣,一個是花錢找流量,一個是通過技術手段轉移流量。
由于傳統企業的線下流量是長期積累的,流量成本早就發生,人員成本也有銷量支撐。只要解決了技術手段問題,傳統企業的流量轉移成本極低,可以是互聯網企業流量成本的10%甚至更低。
做O2O,還是互聯網隔離。我發明了一個詞,
叫互聯網隔離。這是我在接觸傳統企業做“互聯網+”時發現的。
由于“燒錢”和“低價”兩個互聯網典型標簽的存在,傳統企業對互聯網充滿了恐懼,最大的恐懼就是影響和干擾到存量。害怕“互聯網+”沒做好,存量卻受影響了。于是,傳統企業做“互聯網+”時,有些企業的本能反應是互聯網隔離,即把傳統業務這一塊與互聯網企業分開,互不影響。
這不是做“互聯網+”,而是另起爐灶。如果這樣做,傳統企業的優勢就蕩然無存了。
有一家傳統企業做“互聯網+”時,不敢做差市場,因為沒有影響力;也不敢做好市場,因為害怕毀了好市場。最后認為只有選擇中等市場。這其實還是互聯網隔離的思維在作怪。
傳統企業做“互聯網+”,最基本的模式應該是O2O。當然,如何通過“互聯網+”做增量,而不是影響存量,這正是傳統企業做互聯網的技術含量之所在。
開局就贏利。開局就贏利,傳統企業做“互聯網+”的膽就有了,現在整體上還是有心無膽。
開局就贏利,關鍵在增量。如果只是流量轉移,贏利肯定受到影響。如果在流量轉移后,還能夠順著流量做黏性,或者順著線上流量做新增流量,因為有了新增流量,而流量成本又不高,那么開局贏利就不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