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雄
Uber被人稱為共享經濟,我覺得這是把Uber說小了,Uber絕不是共享經濟那么簡單。有人把Uber當作業務模式看待,甚至有人總結出豐裕社會、過剩生產、生活工具是Uber共享模式的基本條件。這還是沒參透Uber在互聯網領域的核心價值。其實,Uber的價值在于它的邏輯。
第一,Uber邏輯的核心是價值鏈接。互聯網有三大價值領域,即價值傳遞、價值鏈接和價值創造。其代表分別是阿里系、Uber和工業4.0。馬化騰說,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從價值傳遞環節向價值創造環節滲透,對原有傳統行業起到很大的升級換代作用。
中國的互聯網一直聚集在價值傳遞環節革命,也就是中間環節革命,去中間化。Uber不再涉及中間環節,直接進行價值鏈接,雖不涉足價值創造,但可以幫助顧客篩選價值創造。
第二,Uber邏輯動員了社會冗余資源,即大量閑置資源。工業文明時代創造了大量的資源,但也形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Uber、Airbnb,都是對社會冗余資源的利用。冗余資源參與應用,價值很大。比如,有人說,只要洛杉磯有15%的人拼車,就能解決堵車問題。冗余資源參與,因為它的邊際成本很低,也拉低了運營成本。
第三,原來經濟活動的主體主要是組織,Uber邏輯卻能讓個體參與經濟活動。經濟活動從個體到組織,再到個體,這是螺旋式上升,不再是簡單的回歸。
第四,Uber邏輯是智能鏈接、自動鏈接。現在的信息源太多,10T普及后會更多,如果沒有智能鏈接,這個社會如何運作不可想象。
第五,Uber邏輯已經無限接近消除信息不對稱。信息不對稱永遠存在,商業社會依賴信息不對稱,所以隨著Uber邏輯向其他領域延伸,商業的活躍度或許會下降。所謂商業領域,就是馬化騰所講的價值傳遞領域。
農業社會,商業的不對稱主要產生于地理跨度,商人遠離居住地,才能發現信息不對稱,所以商人永遠與遷徙有關;工業文明時代,信息更多地掌握在媒體手中,所以地理跨度帶來的信息不對稱少了,但媒體卻制造了新的信息不對稱。特別是大眾媒體的信息轟炸,反而強化了信息不對稱?,F在的互聯網平臺,正在做著傳統媒體做的事情,現在的互聯網傳播,其實就是一場動員新媒體的公關運動,有時反而強化了信息不對稱。
第六,Uber邏輯中,雙方是對等的。Uber與滴滴快的不同,滴滴快的把決定權交給了司機,這對消費者不公平。Uber只有乘客上車后,司機才知道目的地。
現在大數據流行,但誰見到大數據為消費者服務?都是為廠商服務,這不公平。
Uber的價值鏈接邏輯適用于幾乎所有領域,其程序大致可以簡化為三部分,即需求的智能探測、價值創造的智能搜索和價值鏈接的智能算法。
第一步,需求的智能探測,要么是顧客直接明示需求,要么是根據以往的大數據進行智能探測,比如閱讀傾向、購買傾向,只要有足夠的網上消費次數,都能通過大數據下的痕跡進行智能探測。
第二步,價值創造的智能搜索,就是像谷歌、百度那樣,把符合需求特征的最佳產品找到。
第三步,價值鏈接的智能算法。根據需求和搜索,定制網絡頁面,如果不滿足可以持續推送,或者修改需求。
比如,一個人購買服裝,可以直接提出需求,也可以根據以往網絡留下的大數據,比如款式、色彩、碼數等,定制推送頁面。
再比如,網絡閱讀,既可以提出需求,也可以根據以往的閱讀習慣計算閱讀傾向,繼而推送最符合某個讀者的文章。
如果每個人的需求都能通過智能化手段在網絡上找到最佳解決辦法,那么因為信息不對稱存在的商業空間就會大大壓縮,價值創造才會成為社會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