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產業鏈首先是一種企業經營思想和理念;
全產業鏈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一個過程,最終會形成一種企業文化;
全產業鏈是一種能夠提升企業資源利用率的模式。
這是業內對全產業鏈概念的標準解讀。全產業鏈概念起源于中國居民食品消費升級、農產品產業升級、食品安全形勢嚴峻的大背景下,是由中糧集團率先提出的一種發展模式,其定義為以消費者為導向,從產業鏈源頭做起,經過種植與采購、貿易及物流、食品原料和飼料原料的加工、養殖屠宰、食品加工、分銷及物流、品牌推廣、食品銷售等每一個環節,實現食品安全可追溯的全過程。
當然,今天的全產業鏈已不僅僅限制在食品企業,無論是傳統產業企業,還是各大新興互聯網企業都在尋求產業鏈上的縱向衍生,爭取產業鏈上的垂直一體化完整,通過產業跨界延伸,實現產品線的外向延展,以謀得更廣闊的消費群體和市場利潤。
那么,中國全產業鏈者的非常跨界突進,到底應遵循怎樣的戰略原則,應避免走入什么樣的戰略誤區,這是本文要重點講述的。
萬跨不離其心,尋求全產業鏈者跨界的核心支點
在市場經濟中,橫向縱向的跨界拓展已然成為一種企業本能,如何邁出去,如何邁得更好,在于我們能否找到一個核心支點,這個支點我們可以從四個方面去尋找:1.從自己的核心優勢出發;2.從對手的弱點下手;3.從消費者的喜好特征和趨勢著手;4.通過對于市場大勢的把握。
康美藥業堅持發展中醫藥全產業鏈,近年融合“互聯網+”模式,遵循“健康中國”戰略,以中藥飲片生產為核心,全面打造“大健康+大平臺+大數據+大服務”體系的“互聯網+中醫藥全產業鏈”,推行網絡醫院平臺網絡醫院、智慧藥房、智慧養老、健康智庫、健康管理、第三方支付和健康保險等構建的互聯網大健康平臺,雖然在模式上順應了互聯網時代的醫藥產品和服務消費大趨勢,但并沒有遠離“醫藥產業”這個跨界支點。
對于企業來說,全產業鏈的最大模式誘惑在于,依托一個鏈條核心,催化各產業鏈條要素之間的化學反應,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各個鏈條環節的產業協同效應。所以,以“硬件—軟件—服務”為模式基礎的蘋果奠定了自己的產業主導地位,蘋果的中國追隨者有很多,包括嘗試打造“平臺+內容+終端+應用”全產業生態體系的樂視。
資源的最大化應用,越壘越高的品牌護城河
對于全產業鏈者而言,全產業鏈各環節之間的整合是一道很難繞過的坎:如果產業鏈各環節得到高效整合,就能夠大幅壓縮成本,做到市場的快速反應者;但一旦整合不好,企業就可能變成只有“噸位”卻難以形成地位,形成有效的產業鏈競爭力,關鍵處在于資源的最大化應用,各個環節的棋子作用可謂關鍵。
立志做全世界產業鏈第一的萬達,近年來的擴張步伐持續加快,一直以來,萬達旗下地產板塊、商業板塊、旅游板塊、文化板塊在資源分配方式、利益契約關系、動態協調機制紛繁復雜,在這盤棋的布局中,萬達不斷調整著棋子的角色和重要性,其中院線、百貨等業務從最初的產業鏈補缺配角,發展成產業鏈分環節的引爆者,再發展到產業鏈整合的主角,可謂充分調動了各環節的優勢作用。
“全產業鏈的價值在于資源的優化配置,創造最高效率,而不僅僅是上下游的簡單擴張,資源優化配置應由市場來完成。”近年來,以工藝和設計作為核心資產的愛馬仕開始充當著養殖戶的角色,這個養殖戶的角色是在自身利益需求和產品市場基礎上形成的,除了有鱷魚農場之外,愛馬仕還有自己的養牛場,包攬“養殖場—皮料加工—制造—終端”各個環節,以縱向貫通支撐橫向拓展。隨著優勢資源不斷向資賦秉異的愛馬仕等少數品牌集中,品牌自身的“護城河”越壘越高。
乳業全產業鏈的牛糞問題,一直是國家的大難題。輝山乳業對產業鏈進行了深度開發,進入光伏產業,利用現有牧場進行光伏發電,充分解決了牛糞問題,一年可以出3000多萬平方米沼氣,通過資源的最大化利用,既樹立了企業的公益形象,也大大強化了后續資金鏈的更新運轉。
一個誤區提醒:全產業鏈如何抵御“全風險”
全產業鏈模式可以增強企業自身在產業鏈條上的控制力和話語權,創造獨特的競爭優勢。但盲目追求“大而全”,結果有可能適得其反,資源分散、投入增加等潛在風險,成為企業不得不考慮的因素。為避免這些風險,我們可以從關聯度和資源兩個維度去尋求支撐。
一是關聯度。企業需要考量跨界產業與核心產業的關聯度,關聯度高的產業更易從原有產業中找到支撐力。
二是資源。國內市場上,全產業鏈的實踐者往往是實力雄厚的大企業。因為一旦延伸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會發現贏利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容易,但投入卻還在不斷增大。缺少雄厚的資金、人才等資源的支撐,小企業難以抵抗全產業鏈所帶來的風險。作為乳業三巨頭之一的光明,宣布收購以色列乳品龍頭TNUVA,并收購集團下牛奶集團奶牛養殖等相關資產,進一步完善乳業全產業鏈的布局。然而有業內人士指出,光明乳業并不像中糧集團,本身具備強大的資金實力在各個領域投資,其價值鏈的縱向整合計劃需要有更多的融資渠道來輔助。因此,量力而行,依據自身的資源條件進行有限的跨界,不失為跨界全產業鏈的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