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紅
行業特征、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與價值相關性研究
崔海紅
本文以中國A股非金融行業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以2007—2012年為樣本期間,實證檢驗了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的價值相關性問題。研究發現,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具有顯著的價值相關性,對股票價格和股票收益率有較強的解釋能力。進一步分行業檢驗,發現制造業、信息技術等7個行業的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與股票價格和股票收益率存在顯著相關關系;社會服務業、傳播與文化等5個行業的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與股票價格和股票收益率沒有顯著相關關系。因此,在財務報告中披露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信息能夠提高報表信息的透明度,有利于投資者對公司的盈利能力作出正確的判斷,同時也為監管部門加強對非流動資產處置的監管提供參考。
非流動資產 處置損益 行業特征 價值相關性
財政部要求上市公司從2007年1月1日起實施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FRS)趨同的新會計準則,新準則從基本準則到具體準則都做了較大的變動,其中,在利潤表“營業外支出”下,增加了“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項目。截止2013年,企業會計準則在上市公司范圍內執行了6個會計年度,2007年有911家上市公司發生了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2012年有2040家上市公司發生了此項目,與2007年相比增加了123%;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發生金額從2007年的60.84億元,增加到2012年的101.25億元,增加了66.4%;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占凈利潤的比重約為1.72%(按2007—2012年6年平均計算)。
證監會于2008年發布了《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釋性公告第1號—非經常性損益》,以列舉的形式把列入非經常性損益的內容詳細劃分為21項,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居于21項之首。中國證監會會計部發布的《上市公司執行企業會計準則監管報告》中,以2012年為例,有522家上市公司發生的非經常性損益對凈利潤的影響超過50%(屬于重大影響),占全部上市公司的比例為20.95%,其中:非經常性損益對公司凈利潤的影響在50%到100%之間的有223家上市公司;影響超過100%的有299家上市公司。非經常性損益具有偶發性、易于操縱和持續性較低的特征,非經常性損益項目也常常被用作盈余管理的工具。
葉建芳(2013)對2007—2010年滬深兩市非金融類A股上市公司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發生情況進行了統計分析,發現每年發生非經常性損益的上市公司中約有90%發生了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且逐年呈上升趨勢,發生該項目的上市公司平均年發生額近千萬元,且在全部上市公司中有60%以上的上市公司發生非經常性損益。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具有經常性、重復性的特征,其發生頻率和發生金額更像是經常性損益。在利潤表中,添加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是否具有信息含量,與會計盈余、權益賬面價值之間是否具有相關性,該信息在利潤表中的列示方式能否提高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水平,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

Ball and Brown(1968)最早對會計盈余的有用性問題進行了討論和檢驗,開啟了會計信息與資本市場實證研究的序幕。根據以往文獻,最早使用“價值相關性”這一術語的是Amir et al.(1993,JAR)的研究。Barth(2000)、Beaver(1998)、Ohlson(1999)都對價值相關性做出了共同的界定:會計數字與權益市值存在顯著相關性,那么會計數字就具有價值相關性。Barth et al(2001)則進一步認為,會計數字如果與權益市場價值具有可預測的關系,那么會計數字就具有價值相關性。Ohlson (1995)探討了會計信息的定價作用,價值相關性作為衡量會計信息質量的最常用的指標之一,Ohlson的研究對后續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實證模型為后人所接受并廣泛使用。
國內外關于價值相關性的實證研究方法主要是相對相關性研究,基于不同國家會計準則制度的比較以及將本國會計準則制度與國際會計準則(或美國GAAP)的比較就采用了該方法。Bartov et al(2005)以德國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分別比較了采用德國GAAP、美國GAAP和國際會計準則(IAS)的盈余信息價值相關性。Barth et al(2008)選取了1994-2003年來自23個國家的上市公司為樣本,將其劃分為采用IAS和沒有采用IAS兩個類別,研究發現采用IAS的盈余質量更高,價值相關性更強。中國會計準則國際化的價值相關性研究成果豐碩,薛爽等(2008),張然、張會麗(2008),譚洪濤、蔡春(2009)以及陸正飛、張會麗(2009)等都認為新會計準則增強了盈余價值相關性。
近年來,價值相關性的實證研究采用增量相關性的研究方法,針對具體盈余項目相關性的研究日趨增多。Gunny(2010)基于特定的盈余管理動機,具體分析了非正常的長期資產處置收益(如處置固定資產、轉讓無形資產、出售某項股權投資)的價值相關性。王鑫(2013)實證研究了其他綜合收益具體項目和綜合收益總額的價值相關性,研究發現綜合收益總額對股票價格和股票年度收益率的解釋能力強于凈利潤指標,比凈利潤具有更高的價值相關性。葉建芳(2013)對非經常性損益的具體項目進行實證檢驗,發現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具有較強的相關性,提出單獨披露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的建議,以提高利潤表的信息含量。吳戰篪等(2009),程柯、程立(2012),李增福等(2013)分別檢驗了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資產減值損失和證券投資收益的價值相關性。
綜上所述,從1968年Ball 和Brown采用邊際信息含量檢驗了會計盈余的有用性問題以來,關于價值相關性的研究至今仍然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目前,從會計準則整體的價值相關性研究逐步轉向利潤表具體項目的價值相關性研究,通過對已有文獻的梳理,國內關于利潤表具體項目的價值相關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利潤表的經營性收益和投資收益的價值相關性研究,鮮有文獻對非經常損益的價值相關性進行研究。本文以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為研究對象,檢驗其價值相關性,以便信息使用者對企業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有更加清晰、全面的認識。

表1 樣本分布情況

(一)樣本的選取
本文以中國A股市場2007-2012的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因金融行業資產管理的特殊性,剔除了金融行業;剔除了股票收盤價和個股收益率以及沒有發生資產處置損益的公司,剔除了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在標準化過程中小于萬分之一的值,共得到8284個觀測值(具體如表1所示)。文中所用數據均取自CSMAR數據庫,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數據從上市公司利潤表中“營業外支出”下取得,本文的非流動資產主要是指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不包括長期股權投資和投資性房地產等。為避免異常值的影響,對模型中的數據進行了縮尾處理。
(二)研究設計
關于價值相關性的實證研究最常用的方法有:相對相關性研究、增量相關性研究和邊際相關性研究。根據本文選題的特點,屬于增量相關性研究的范圍,主要考察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對于權益市場價值的增量解釋力。
關于價值相關性檢驗的實證研究中,通常采用價格模型和收益率模型,相對于收益率模型而言,價格模型容易產生異方差、模型設定有偏等問題,但該模型估計系數產生的偏差較小(Kothari and Zimmerman,1995),因此本文同時采用價格模型和收益率模型,以使檢驗更有效。
1.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與股票價格的價值相關性
本文研究資產處置損益具體項目與股票價格的相關關系,根據Ohlson(1995)理論,公司價值能夠用公司的賬面價值和剩余收益來表示,即:

表2 描述性統計分析

表3 相關系數矩陣

本文在Ohlson價格模型的基礎上,考察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是否具有信息含量,形成下式:

其中,P表示當年4月份最后一個交易日的股票收盤價,BPS為每股凈資產,EPS為每股收益(扣除了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部分),NCAD為每股非流動資產損益(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用發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數予以標準化),LEV和GROWTH為控制變量,LEV為資產負債率,衡量風險水平,GROWTH衡量公司的成長性。Year為年度控制變量,之所以控制年度,是因為考慮2008年的經濟波動對資產處置的影響;IND為行業控制變量,行業性質不同,資產處置的數量及處置類別有較大差異。
2.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與股票收益率的價值相關性
依據Dhaliwal et al.(1999)和Biddle and Choi(2006),用以下模型來檢驗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和股票收益率的相關性:

其中,RET表示報告期的年度股票收益率,根據月度收益率(當年5月1日至次年4月30日的月度股票收益率)計算得到。NCAD以年初的普通股市場價值予以標準化。
(一)數據描述
表1是價格模型和收益率模型中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分析。2007-2012年,在價格模型中,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最大值為每股1.63元,最小值為每股-2.31元;報酬率模型中的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的值普便低于價格模型中的值,主要是因為價格模型中的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用發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數予以標準化,報酬率模型中的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用發行在外的普通股價值予以標準化。報酬模型中的樣本量低于價格模型的原因在于,報酬模型在用發行在外的普通股價值予以標準化的過程中損失了部分觀測值。

表4 回歸結果

表5 分行業回歸結果
(二)相關系數矩陣
表2矩陣列示了兩個模型中各主要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在Panel A價格模型中,被解釋變量股票價格(P)與BPS、EPS(該每股收益剔除了資產處置損益)和經過普通股股數標準化的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NCAD)顯著相關。經過普通股股數標準化的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與P、BPS、EPS、LEV和GROWTH有顯著相關關系。在Panel B收益率模型中,被解釋變量股票收益率(RET)與解釋變量經過普通股價值標準化的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NCAD)有顯著相關關系。實證結果表明,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與股票價格與收益率之間有顯著正相關關系。
(三)回歸結果分析
表4是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的回歸結果,價格模型中,每股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的系數為12.73(t值為6.47),在1%的水平上統計顯著,說明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與股票價格具有價值相關性;BPS、EPS在1%的水平上統計顯著,與股價都具有價值相關性。收益率模型中,標準化的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與收益率的系數為1.556(t值為3.29),在1%水平上統計顯著,說明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與收益率具有價值相關性。從價格模型和收益率模型中可以得到一致的結論,說明模型不存在異方差和模型設定偏差等問題。
(四)進一步分行業檢驗
不同行業性質的上市公司的資產構成大不相同,投資者對資產處置的關注程度也不同,根據中國證監會發布的《上市公司行業分類指引》中規定的分類標準,剔除金融業,分別對12個行業進行了回歸,檢驗了不同行業中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與股票價格和股票收益率的價值相關性。
表5列示了價格模型的回歸結果,報酬模型的回歸結果與價格模型一致。實證結果表明:制造業、交通運輸、倉儲業、信息技術業和房地產業中的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與股票價格在1%水平上統計顯著;采掘業、農林牧漁、批發和零售業中的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與股票價格在5%水平上統計顯著;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建筑業、社會服務業、傳播與文化產業和綜合類的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與股票價格沒有顯著的相關關系。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行業的上市公司關系到國計民生,大多是國有大中型企業,非流動資產處置更多受到政策限制;社會服務業、傳播與文化產業和綜合類行業的上市公司,因行業的特殊性,非流動資產占資產總額比重較小,因此,該類上市公司的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不具有價值相關性。

(五)穩健性檢驗
為了保證上述回歸結果的穩健性,本文特別針對價格模型和收益率模型分別進行了穩健性測試,價格模型中當年4月30日的收盤價用12月31日的收盤價代替,收益模型中用以表示年度股票收益率的月度收益率(當年5月1日至次年4月30日)用月度股票收益率(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的)代替,再次對相應模型進行回歸,回歸結果仍然與上文實證結果一致。
上述實證結果表明,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與股票價格顯著相關,價格模型、報酬模型得出一致的結論,但價格模型中這種相關性強于報酬模型。通過實證分析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的價值相關性,為投資者正確理解上市公司會計盈余中經營性損益和非經營性損益的性質和特征提供數據上的支持,能夠對兩者做出有效的區分,還會對非經營性損益項目加以區別對待,使得投資者逐漸趨于理性,對于發生較多非經營性收益的上市公司,投資者會賦予凈資產更高的定價,以此調整對公司價值的估計,從而做出相應的投資決策。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在上市公司中普遍并經常發生,投資者對這些項目的盈余信息做出了不同于一般非經營性損益項目的反應,更具有經營性損益的特征。
國際會計準則第1號和美國財務會計公告第130號均將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作為持續經營項目收益或損失,而不是非正常或者非經常項目。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FRS)和美國公認會計準則(GAAP)對于非流動資產的出售損益是作為持續經營的一部分在利潤表中列示,為了體現我國會計準則的趨同,鑒于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的發生頻率和可重復性,應將其處置活動產生的損益作為正常項目核算,從營業外收入/支出中劃分出來,單獨在利潤表中列示。這樣更有利于投資者判斷企業盈利能力,也便于審計部門的監管。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批準號11&ZD14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學院
主要參考文獻
1.Barth,M.E. Valuation-based accounting research:Implications for financial reporting and opportunities for future. Accounting&Finance,200040(1):7~31
2.Barth,M.E.,W.H.Beaver,and W.R.Landsman. The relevance of the value relevance literature for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 setting:another view.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1(1-3):77~104
3.Beaver,W.H. Financial Reporting: An Accounting Revolution.Prentice Hall,Engelwood Cliffs.NJ. 1998.
4.Ohlson,J.A. On Transitory Earnings. 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1999.4(3):145~162
5.Gunny,K. The relation between earnings management using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 and future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meeting earnings benchmarks.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2010. 27(3):855~888
6.程柯,程立.利潤表新增項目價值相關性研究—來自中國A股非金融類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財經理論與實踐.2012(176)
7.李增福,黎惠玲,連玉君.公允價值變動列報的市場反應—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會計研究.2013(10)
8.陸正飛,張會麗.會計準則變革與子公司盈余信息的決策有用性——來自中國資本市場的經驗證據.會計研究.2009(5)
9.錢愛民,張新民.新準則下利潤結構質量分析體系的重構.會計研究.2008(6)
10.譚洪濤,蔡春.新準則實施會計質量實證研究——來自 A 股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中國會計評論.2009(7)
11.吳戰篪,羅紹德,王偉.證券投資收益的價值相關性與盈余管理研究.會計研究.2009(6)
12.薛爽,趙立新,肖澤忠和程緒蘭.會計準則國際趨同是否提高了會計信息的價值相關性.財貿經濟.2008(9)
13.葉建芳,李丹蒙,吳琳琳.非經常性損益的價值相關性研究.中國會計評論.2013(3)
14.張然,張會麗.新會計準則中合并報表理論變革的經濟后果研究——基于少數股東權益、少數股東損益信息含量變化的研究.會計研究.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