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 章勤芳
(海寧技師學院[籌]浙江 海寧 314400)
近年來,中國企業發展迅速,數量劇增,經營規模不斷擴大,對高素質人才需求日益迫切。然而,員工職業化意識、素養普遍缺失,成為制約企業發展的瓶頸。
技工院校學生的學習基礎普遍低下,學習動機趨于實用性;學習自主性較差,大多數學生所獲得的知識主要靠教師傳授,很少對學習進行自我反思,學習活動策略水平不高。教師教授的大部分專業知識、技能與社會需求嚴重脫節,無法滿足企業所需。學生不了解所學知識、技能的實際應用方式,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經驗;踏入社會后,往往需要經歷頗久的“實習過程”才能逐步適應。
人社部《關于大力推進技工院校改革發展的意見》明確指出,以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根據技能人才成長規律,結合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特點,堅持能力本位辦學理念,通過加強職業素質、專業技能、社會能力培養,開展職業指導、創業教育,提高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就業競爭力、創新創業能力。技工院校學生的職業化進程迫在眉睫,急需與之配套的全方位改革。
技工院校追求的核心目標是培養學生職業能力并使其貼合現代企業對勞動者的需求。在技工院校學生職業化進程中,實施“四緯遞進”系列化改革,有利于培養學生綜合職業素養,感悟企業精神,形成職業能力,確保學生按市場崗位要求零距離就業。
在國外,學生職業化素養的培育往往貫穿于整個教育體系內,教育與就業緊密結合、互相依存,如德國的“雙元制”、美國的“合作教育”、澳大利亞的“行業主導型”等,但目前尚無專門在學生中開展職業化系列改革的相關研究。
在國內,技工院校學生職業化技能和素養的培養尚處于嘗試階段,欠缺成熟度;緊密聯系社會實際、根據企業需求構建學生職業化的改革體系沒有形成科學規范的系統。不少學者和技工院校教師分別從德育模式、專業建設、課程改革、校園文化創建等角度提出了一些職業化改革的建議和策略,但尚未從教學流程、管理模式、實踐活動、評價理念等不同層面系統化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改革模式。
技工院校學生職業化進程中“四緯遞進”改革,是指在推進技工院校與企業“零距離”對接的過程中,采用“四緯遞進”方法,依次實施“行為引導型”課堂教學流程、采用“仿真企業”班級管理模式、推行“公司制”項目實踐活動、倡導“三維對接”評價理念。借助遞進式一浪推一浪的改革實踐,實現學生與企業的順利接軌,實現學生與職業盡早建立聯系,增強職業綜合能力,培養企業需求的職業意識與素養,提高就業競爭力,如圖1所示。

圖1 海寧技師學院學生職業化進程中“四緯遞進”改革實踐流程圖
1.內涵
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學生行為能力為目標,教師利用行為引導,借助一系列教學程序的構建,通過多種不定型的活動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力求真正實踐專業與產業、企業、崗位對接,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從而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契合學生職業化的發展趨勢。
我們不斷完善教學流程,建構起“確定目標——習得新知——創設環境——獲取信息——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展示評價”的一系列框架結構。借此,以“師生互動、手腦并用、團隊合作”為特色的教學模式日臻成熟,與現代企業對員工的職業能力要求接軌。
首先,教師依據學生的基礎、能力安排學習內容,確定專業、方法、社會等能力的達成目標。在新知習得階段,教師依據教學目標所確定的學習結果類型及學生實際,充分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如引導文法教學、“頭腦風暴”法教學、暢想設計法教學等,采取有效的策略,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使學生主動學習、樂于學習、學會學習。其次,教師通過創設環境,提供信息,讓學生根據工作任務制定計劃、實施計劃,使學生具備一定的職業實踐經驗和較強的計劃、決策能力。而展示評價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學會自省,充分挖掘閃光點。根據學院與學生實際情況,我們明確制定出運用“行為引導型”教學流程后應達成的培養目標(見表 1)。
1.內涵
在“職業活動導向”教學理念指導下,在保持班級特征的基礎上借鑒和模仿企業,以理財教育為切入點,以企業的組織形式和運作方式為載體,將企業的文化精神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一種班級管理模式。
(1)班級組織。我們制定了《“仿真企業”班級組建實施方案》,組建“班級公司”結構模型,如圖2所示。

圖2 海寧技師學院“仿真企業”班級組織結構模型圖
每一個“班級公司”都提出自身核心價值內容,濃縮為企業精神,冠以“企業”名稱。此外,我們還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董事長工作職責》、《董事長工作考核、獎勵辦法》、《仿真企業干部崗位職責的指導性意見和分級聘任、考核制度》、《仿真企業考核獎勵、員工先進評比及處分總則》、《企業員工日常職業行為規范》、《基本工資發放辦法》、《項目創收獎勵辦法》等。
(2)運作方式。一是采用“五常法”管理。“公司”董事長和總經理模仿專業對口企業定期召開 “工作例會”,分析企業情況,檢查布置工作。做到職責分明,措施到位,督查有力,講究實效。“公司”干部每天定時、不定時地對各項工作(學習情況、儀容儀表、衛生等)進行巡視檢查。
二是組織職業活動。我們建立了與人合作與交流、數字應用與分析、信息處理與解決問題、自我學習與創新四大核心技能平臺,通過豐富多彩的職業拓展活動,讓學生強化職業意識,養成職業習慣,確立理財觀。
三是發放虛擬工資。我們制定《員工理財制度》:“員工”每個月的真實貨幣分固定支出(學費、代管費、伙食費等)、非固定支出(零花錢、通訊費、添置衣服和學習用品等)。建立“員工”理財明細賬,每月底“員工”將本月虛擬貨幣總收入、真實貨幣總支出及盈虧情況報給“財務部”匯總,公開財務情況。采用虛實結合方式進行獎勵,員工所獲虛擬貨幣工資超過班級平均虛擬貨幣工資以上部分,可以按比例折算成學分,沖抵不及格文化課。
四是融入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本質特征是創新創造、注意細節、結果導向、團隊導向、進取性等,其核心是企業精神和價值觀,我們將其融入班級文化建設。
五是貫穿質量目標。我們貫穿職業標準、品德標準等質量目標,讓學生適應職業崗位需求,順利完成崗位工作任務,具備職業發展潛能,塑造學生人格、道德品質,以滿足社會道德規范要求。
1.內涵
借鑒“頭腦風暴”教學法,在組建專業對口的“學生股份公司”背景下,以股份制形式,將某個職業實踐活動分解成符合學生個性發展需要的職業實踐活動,以班級任務書形式由各公司員工去完成,應用項目方法開展教學活動。學生以“員工”身份對公司進行資金、技術入股,生產產品;教師以“項目任務總監”身份對產品質量進行引導把關,共同完成項目產品生產、銷售,如圖3所示。

圖3 海寧技師學院“公司制”項目實踐活動過程模式圖
2.實施機制
(1)組織機構。成立貼合專業特點、學生興趣愛好的生產經營公司。“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由教師擔任,負責公司全面運作管理、制定運作計劃及規章制度、控制原材料采購數量及樣式、指導產品制作樣式及工藝。下設生產、銷售、后勤等部門,各部門經理由學生擔任,部門內設若干班組。生產部經理負責生產管理,協助董事長進行工藝指導,研發制作新產品,做好小組產量、品質記錄;銷售部經理負責產品推銷、財務記賬;后勤部經理負責出勤、紀律、衛生、場地管理。“公司”由教師和學生按自愿原則共同參股,可向學校申請活動經費,作為運作資金,學生自主管理經營。
(2)教學安排。通過對行業、企業、家長、學生進行多種形式調查座談,篩選出若干種比較受歡迎的實用技能作為教學內容(項目來源詳見下頁圖4)。總經理根據活動特點制定實施方案,負責確定學習新型產品的內容與目標,并給學生提供產品信息,按制作要求布置任務;引導每個班組制定計劃,借助資料分析,確定所需原料、數量和所需工具及制定工藝流程。班組長給“員工”分配任務;教師指導班組開展工作,進行質量監控,學生以合作方式完成任務。
(3)教學要求。我們以培養動手能力為主,錘煉生存能力、勞動技能,使學生掌握生活常識,具備公民素質。我們拓展思維空間,鼓勵學生通過多種方式展示活動主題。對掌握相關科目技能的學生,可授予學校勞動技能培訓證書或經國家認可的資格證書,并定期、不定期地舉行一系列技能比武。

圖4 海寧技師學院“公司制”項目實踐活動主題項目來源路徑圖
(4)銷售、核算。由銷售部精心選拔宣傳、營銷隊伍開展銷售工作。主要銷售渠道包括:利用午休時間在食堂、寢室前向教育園區內的師生推銷,把產品送至代銷店或通過同學、家人、親戚等關系進行銷售。“公司”根據制作產品的實際情況進行成本核算,兼顧原料損耗、人工工資和教室電費等成本,售價按照成本價的120%核算。
(5)創新創業植入。我們創造性地將創新創業基地建設植入項目實踐活動,建成集產品生產、技能鑒定、科技研發、成果推廣于一體的高技能人才實訓基地,激發學生創業意識,提升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與創業能力,提供全方位的社會服務。
1.內涵
在技工院校學生職業化理念指導下,依據國務院《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和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的精神,以培養高素質的職業人才為目標,依據學生所擁有的三種不同身份——學習者、職業人、社會人所一一對應的三種評價維度,構建起“三維對接”的多元化、新型、綜合評價理念,如圖5所示。

圖5 海寧技師學院“三維對接”評價理念圖
2.指標建構
我們構建的“三維對接”評價模式中,確定了作為學習者的3個一級指標、9個二級指標;身為職業人的2個一級指標、6個二級指標;作為社會人的4個一級指標、12個二級指標(詳見表2)。

表2 海寧技師學院“三維對接”評價指標框架表
學校人才培養與企業人才需求密切結合,實現了專業與行業對接,課程體系、教學內容與企業崗位要求對接,使學校的專業結構優化,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更加符合行業企業的發展需求,更好適應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變化,促進了基于工作過程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進一步深化。
學生經歷企業全部業務過程,了解體會各崗位的工作內容,增強了對本行業的了解與熱愛,實現工學結合、“教學做”一體化,學生的專業技能得到全面提高,充分浸潤企業文化,實現“零距離”就業,進一步提升就業競爭力。
學生通過理財學習,懂得基本的財務知識,樹立科學正確的理財意識,了解市場運作程序和規律,調動市場經濟意識,為進入社會從事經營管理工作積累了必要的感性經驗。學生意識到應樹立敬業思想、創業意識,敢于承擔工作和家庭責任,懂得積累財富。學生通過創辦模擬公司進行模擬訓練,可降低將來新辦企業的創業風險,提高創業成功率和企業存活率。
學校進一步加強了與社會行業、企業的合作。學校一系列的教育教學改革向服務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方向轉型,切實增強了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能力,如培訓企業員工、合作進行產品研發等。學校依托企業設備、技術力量及與社會行業的聯系,進行全方位合作辦學,凸顯出“真實業務進校園,專業教學進企業”的特色。
[1]李曉玲.行為導向——德國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理論與實踐[J].教育發展研究,2002(11).
[2]陳啟琛.淺談行動導向教學法的催化作用[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5(12).
[3]趙志群.德國職業教育設計導向的教育思想研究[J].職教論壇,2007(1).
[4]鄭仕杰.對中職教育企業化管理的探索與研究[D].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1.
[5]王昌銀.中等職業學校班級企業化管理研究——以成都市技師學院為例[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1.
[6]吳立威,祝志勇.基于“模擬公司制”的教學組織形式創新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10(6).
[7]張曉芳.“模擬公司”:中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最佳選擇[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1).
[8]楊海存,夏金星.真實性評價:一種開拓性的高職學生評價方式[J].職教通訊,2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