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乃忠
【摘 要】21世紀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國際合作中外語同其他學科如外交、經貿、法律、新聞等相結合的復合型人才越來越受歡迎。外語類高校法學專業嘗試探討外語教學與涉外法律人才培養的關系,提出課程設置、創新實踐教學模式、與海外合作辦學是培養具有語言學技能復合型涉外法律人才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涉外法律人才 ? ?培養模式 ? ?路徑 ? ? 創新
法學專業是隨著我國法治建設的發展,滿足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依法治國對高層次復合型、應用型法律人才的需求而設的,主要培養立法、司法、行政執法、法律服務與法律監督以及經濟管理、社會管理等方面需要的法律專業人才和管理人才。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我國民主、法制建設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各項事業必將逐步納入法制軌道。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形勢,適應國家改革開放的需要,培養具有語言學技能的高素質涉外法律人才迫在眉睫。
我國現行法律教育的基本定位是:法學專業本科是一種通才教育。這一定位難以適應當今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法律全球化的需求。涉外法律人才作為既精通英語,又熟悉國內外法律的綜合人才,其現狀不容樂觀。根據中國法律人才網的統計,我國85%的法律職位要求應聘者熟練掌握法律英語,近64%的涉外案件因通曉法律英語的法律工作者嚴重匱乏而極少有人問津,82%以上的法律工作者只有單一的法律知識背景,而當前涉外法律人才前景需求將是現在的五倍,這是大勢所趨。
2011年初教育部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精神提出了“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提出分類培養卓越法律人才——培養應用型、復合型法律職業人才,培養涉外法律人才和培養西部基層法律人才。其中把“培養涉外法律人才作為培養應用型、復合型法律職業人才的突破口。”“適應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和國家對外開放的需要,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法律事務和維護國家利益的涉外法律人才。”但對于如何培養涉外法律人才,尚需做實質性地細致探討。
一、涉外法律人才培養的含義
培養涉外法律人才是利用語言類高校的學科優勢,推行適應經濟發展的特色涉外法學教育,構建涉外法律人才培養的特色課程體系,促進綜合性語言類大學多學科協同發展。作為語言類高校,法學教育應探討以法學基礎教育為依托,進行涉外法律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模式的探索,將語言學技能的培養、法學知識與涉外業務結合起來。涉外法律教育不僅要為立法、司法、執法、法律服務、法律監督等法律職業部門培養大批高素質的訴訟型法律人才及大批治理國家、管理社會、發展經濟的高層次、復合型治國人才,更重要的是作為具為語言類高校,要著眼于為我國經濟發展服務培養涉外的法律專才。
討論如何培養涉外法律人才,首先要確定涉外法律人才的特點。我認為,涉外法律人才應滿足如下要求:
(一)具有國際視野,掌握跨文化交際能力
合格的涉外法律人才應具備國際視野,掌握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包括:掌握本人與交際對象所在國家或民族的社會文化知識及在交際過程中如何根據實際需要靈活運用這些知識的技能;具備扎實的外語基礎和法律專業外語能力,能夠在法律工作中熟練運用外語進行有效交流;對交際對象所在國家或民族的社會文化持有好奇與開放的心態,對于彼此間的文化差異能夠進行換位思考,從而實現雙向有效交流。
(二)具有扎實的法律專業知識
全面掌握中國法、主要外國法和國際法的專業知識是進行國際性法律實踐的基礎和前提。全球化帶來世界范圍內法律的某些趨同化,但這并不能改變法律作為地方性知識和主權規則的基本屬性。處理國際性法律事務需要適用國際法律規則,但更多時候適用的仍是地方化、國別化的法律規則。所以,涉外法律人才不僅需要熟諳國際法,更需要掌握中國法和主要國家的外國法。
(三)具有較強的法律實踐能力
法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它需要法律職業者將法律熟練、準確地運作于社會之中,同時也需要通過法律的運作來完善法律本身。涉外法律人才的法律實踐能力指運用法律知識來分析、處理復雜多變的具體國際性法律事務的綜合能力。具體而言,應至少包括:口頭與書面表達能力、咨詢、談判與辯論技巧、法律文書寫作與制作、收集、處理和運用信息的能力、預判力等。
二、涉外法律人才培養路徑
(一)課程設置
課程設置是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胺▽W課程設置應當以培養高素質的各類法律職業人才必備的知識、素質和能力為指引,即根據應具備的知識、素質和能力設置相應的課程體系。”
結合法學的基本理論及涉外法律實務知識,按法學一級學科為主設置課程,課程結構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必修課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語言技能類課程、法理學、憲法、民法學、刑法學、訴訟法、國際法;選修課按外語類高校專業特色,設置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國際商法、涉外訴訟等課程。實踐教學包括涉外法律文書、涉外模擬法庭訓練、涉外法律談判。實務實習在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法律援助機構、公證處等實務單位或政府法制部門、企事業單位法律工作部門進行。在職業能力上采用多種途徑和方式開展職業能力的培養。職業能力包括法律職業思維、職業語言、法律知識、法律方法、職業技術等方面的法律職業從業技能。學位論文應以涉外法律實務研究為主要內容,但不限于學術論文的成果形式。論文內容應著眼實際問題、面向法律事務、結合法學理論展開。重在反映學生運用一定的理論與知識綜合解決法律實務中的理論和實踐問題的能力。
(二)創新實踐教學,探討與實務部門聯合培養機制
成立涉外法學實踐教學中心,開發涉外法律人才實踐教育的平臺。中心負責涉外實踐教育課程的設置和開展,建立涉外實踐教學體系,形成外語類高校涉外法學實踐教學特色。
強化教學指導委員會的作用。邀請政府、司法實務部門、企業的專業技術人員和專家加入教學指導委員會,大膽嘗試“法庭進校園”、法學專家工作站等多種方式,保障涉外法學教育具有一定數量的技術人員和專家。“法庭進校園”就是通過與人民法院協商溝通,選取人民法院在審的案件,組織在校學生參加全程旁聽,觀摩庭審現場,以達到使學生切實了解人民法院真實審判活動的目的。這種方式不僅方便了在校學生直接學習法庭審判,而且對于人民法院和主審法官也是一種督促和提高,受到學校和人民法院雙方的高度贊賞。法學專家工作站是經學校與實務部門協商推出的雙方合作的新方式,邀請涉外法律實務人士聘任到學校擔任學生教學指導教師。這種方式增加了學生接觸實務知識的機會,使得審判機關共享學校的法學教育資源,有效地推進了學校與審判機關之間的合作雙贏。
涉外法律人才實踐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具體的實踐課程設置。實踐教學以培養復合型實務法律人才為主旨,以鍛煉學生在實踐中運用法律為目標,在模擬法庭活動的基礎上改革創新,創設模擬法庭課程,將模擬法庭作為一門必修課程,實現模擬法庭的常態化。模擬法庭的組織過程應當是專業教師與專職法官共同合作的過程,建立一支理論導師與實踐導師相結合的教學團隊在改進模擬法庭教學功效的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理論導師主要負責法學理論的教學與輔導,實踐導師主要負責司法實踐的指導。在模擬法庭教學環節中,聘任兼職的實踐導師進行實踐指導,從而保證優良的教學效果。
(三)與海外合作培養
涉外卓越法律人才的培養必須強化國內與海外合作培養機制。涉外卓越法律人才培養一定要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種教育資源,提高教育交流合作水平。一是與國外著名高校或國際辦學機構聯合辦學,建立多元化合作辦學模式。與境外著名高校建立各層次學生學業互換機制,開展多種模式的互換合作,鼓勵法科學生到境外著名高校學習深造,如“3+l”、“2+2”或“l+3”等合作辦學模式,使學生在國內和國外分階段接受高等教育;建立國(境)內、外本碩連讀模式,即國內讀本科,國外讀碩、博的模式;建立以實訓和科研為主的交流合作項目,互派學生參加實訓或畢業設計、學位論文調研、短期考察培訓。隨著跨國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授權辦學、海外建立分校、本碩連讀計劃、科研項目合作等模式發展迅速,為我國涉外卓越法律人才提供了國際化培養新途徑。二是建立健全境內、外學分互認機制,打破國際化發展的機制障礙。要充分利用學分制的靈活學習機制,相互認可對方學生在己方的學習成績。三是兼聘或引進境外相關領域的優秀教師,引進先進的教材、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以在素質、知識、能力、外語等方面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法律人才。四是借鑒發達國家的辦學經驗,在辦學模式、培養方案、課程體系設置、教學方法、質量保證手段等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五是與國際組織和境外著名國際法學術機構建立涉外卓越法律人才交流提升機制。該機制可重點考慮在讀法科學生到這些機構或組織學習、實習、考察調研,涉外法律教學科研人員和實務人員到這些機構或組織掛職鍛煉,從事相關實務或科研工作。
三、涉外法律人才培養的創新之處
(一)解決了法學教育中標準與個性的矛盾
傳統法學人才的培養,是單一的人才培養方式,所培養的人才局限于狹隘的“法學專業”范圍內,是標準化與同質化的。而涉外法律人才的培養創新體現在:采取實際措施凝練語言類高校涉外法學特色教育,特別強調和注重法學學生解決涉外法律實務的綜合能力,解決了法學教育中標準與個性的矛盾。
(二)加強了理論教育與職業教育之間的銜接
涉外法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不僅強化了學生掌握扎實的法學理論基礎,還安排涉外法律職業教育內容,并與司法部門聯合實施開放式辦學,增強了法學專業教育的適應性,縮短了法學理論與涉外法律實務之間的距離。
(三)體現了法學人才培養的互動性
法學專業教育必須先參加法學專業專題教育階段的學習,再有所側重參加其他平臺的某些特定涉外法律課程和實務環節,這樣保證重點突出,能使掌握法律知識和具有解決涉外法律問題能力相互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