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榮元昭
侯曉:為固體火箭造“心臟”
文/榮元昭
當為祖國航天固體動力事業貢獻了青春的前輩們已霜染青絲時,卻有更多青年才俊接過重擔,為固體動力事業注入新的力量。侯曉正是這個群體中的一員。

|固體火箭發動機專家|
東風浩蕩,雷霆萬鈞;大國長劍,安全基石。固體戰略導彈作為維護國家安全和世界和平的大國重器,全世界為之矚目。當我們自豪振奮之際,有一群人,我們不能忘記,是他們鑄就了民族的鋼鐵長城。2015年新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第一位固體火箭發動機專業博士,國家重點型號副總設計師兼固體發動機總設計師侯曉就是這個隊伍中杰出的代表。
50年來,我國航天固體動力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嬗變,守護著共和國的和平與安寧。固體導彈具有結構緊湊、可靠性高,機動性好、發射準備時間短等優點,為了讓中國人的腰桿真正挺起來,中國人必須要研發出自己的固體導彈!
1990年,風華正茂的侯曉作為中國第一位固體火箭發動機專業畢業的博士,從西北工業大學畢業。有“全國第一”的頭銜,他有很多的工作機會可選擇。但他毅然舍棄了繁華的都市,舍棄了令人稱羨的高薪,沿著前人的足跡,來到位置偏僻、條件艱苦,仍地處西安三線的航天四院,選擇了科技興國、以武御侮的航天固體事業,選擇了為航天事業奉獻青春,而且一干就是25年。
41所是侯曉走入社會的人生第一站。從重點實驗室的組建到民品市場的艱難摸索,從噴管設計研究到質量管理,信奉干什么就要像什么的侯曉,憑著自身廣博的學識和善學肯鉆的作風,每到一個崗位,都能精益求精地把工作做得扎實而且有聲有色。
這位看似文質彬彬的固體火箭專家,在科研上卻敢與外強爭高下,敢向世界先進水平叫板。作為某課題的負責人,侯曉始終將目光瞄準技術前沿,以趕超先進的勇氣,求實創新,研究解決了多項關鍵技術問題,為大幅度降低我國大型噴管的自身重量,提高固體火箭發動機的研制水平作出了重大貢獻,也迅速成長為固體火箭技術領域的青年學科帶頭人。
深厚的理論知識底蘊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為侯曉打開了更為廣闊的天地。1997年,侯曉被任命為41所副所長。他以前瞻性的目光和思路,制訂了三年攻關計劃,并加以組織實踐,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同樣,在超前思路引領下,他還組織開展了多個型號的關鍵技術論證和預先研究工作。
1999年底,面對新型號的上馬,侯曉調任型號副總設計師兼固體發動機總設計師。他從設計源頭抓起,擬定、審核研制大綱,參與重大技術決策,組織關鍵技術攻關,解決研制、生產、試驗中遇到的各種技術問題,組織產品驗收、復查、歸零,創造了新型發動機設計一次正確,首發試驗成功、發發成功的奇跡。侯曉非常重視實踐,他負責了多個型號發動機的預先研究和研制工作,對發動機的研制流程、標準、規范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建立了多個型號急需的設計規范、材料性能測試方法、數值計算分析模型、模擬驗證試驗方法等一系列新的標準體系和規范,提高了發動機的設計水平。
創新是科研工作的靈魂。2001年4月,某新型發動機與伺服系統聯合冷試。當時采用的是世界上最先進的一種噴管技術,難度較大。試驗時,擺動部件突然發生漏氣,試驗被迫中止,使身為總師的侯曉承受了巨大的壓力。他大膽決定采用新型黏結劑、新成型工裝、新的成型工藝,經過幾十件產品疲勞擺動試驗,終于攻克了難題,產品質量穩定可靠。
侯曉喜歡“新方向”和“新技術”。新型發動機由于發射環境變化,對產品密封、載荷性能提出了很高要求,且在國內屬首次研制,無技術經驗可借鑒。侯曉帶領設計師系統制定新的設計方案,并采取措施,為解決密封問題,他們在模擬殼體上反復試驗了幾十臺,終于突破了這項技術難題。2007年,某重點新型號發動機在論證擺動噴管熱防護方案時提出兩個方案,第一是采用過去型號已有的方案,第二是采用新方案,但這種方案還未進行過任何熱試驗,存在技術風險。侯曉大膽“拍板”,新方案成功應用于型號發動機,困擾固體發動機幾十年的隱患得以徹底得到解決。
探索外太空是人類一直追求的前沿,1992年,國家決定實施載人航天工程。解決火箭發射故障逃逸救生技術,成為一項受到世界關注的難題,載人航天逃逸技術更是受到國外的重重封鎖。從1992年開始,四院科研人員擔起了逃逸固體發動機的研制重任,中國首個逃逸塔成功挑戰零高度逃逸試驗,引來了外國同行的稱贊。
侯曉挑戰著技術的極限。在首次載人交會對接中,他帶領團隊,對逃逸固體發動機進行了一系列技術改進、技術攻關和試驗驗證工作,特別在對發動機關鍵部件材料改進中,大膽使用了新材料,經過一系列改進和反復試驗驗證,性能完全滿足要求。從神一到神十,載人航天逃逸救生系統已經伴隨著長征二號F火箭完成了多次完美飛翔,其安全可靠性得到了充分驗證。
在艱辛的付出后,侯曉收獲了累累碩果和榮譽。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防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國防和軍隊技術進步一等獎3項,發表論文70余篇,授權發明專利7項。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有突出貢獻專家、陜西省優秀科技工作者、國防科技工業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中國航天基金獎獲得者。
(作者單位:航天動力技術研究院)